孫永毅
【摘 要】高中數學教學階段,為幫助學生切實掌握數學知識,要求教師所展開的教學活動不可僅停留于理論知識講授階段,而是應注重情感教育作用的發揮,從根本上調動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力,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本文首先對情感教育原則加以闡述,其次針對情感教育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提出幾點建議,望以此可為強化學生數學學科素養提供參考。
【關鍵詞】情感教育;高中數學;數學教學
伴隨近幾年我國在課程改革方面所提出的一系列舉措的實施,高中階段的課堂教學效果得以顯著提升,學生同教師間的情感溝通在教學過程中更為頻繁,課堂現已成為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重要場所。新課改背景下,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綜合素養,教師需將教學教育同情感教育的有機結合作為重點,以此推動學生數學學習效率的提升,強化學生數學學科素養。因此,本文即圍繞情感教育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展開研究。
一、情感教育原則
情感教育在教學活動的應用中主要具備感化性原則、滲透性原則、鼓勵性原則及激發性原則此四項原則,為實現情感教育在高中數學教學活動中的深入引用,需對上述四項原則本質形成深層次研究。其中激發性原則即指授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調動,鼓勵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拓展自身思維,激發學生探索數學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鼓勵性原則即指教學活動中,教師需借助及時的鼓勵幫助學生增強自身學習信心,引導學生有勇氣、有信心積極處理在學習活動中所遭遇的難題,以此也可推動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提升;滲透性原則即指教師應將唯物主義思想滲透至日常教學活動中,不可將唯心論作為自身言行的指導,向學生傳達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學習思想。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同日常生活結合,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學習并非為抽象的,所學習的知識也可在日常生活中得以良好應用。學生借助將數學思想應用至日常生活中,還可有助于學生針對生活中所遭遇的多種事情展開理性分析。同時,教師還應明確,數學教學活動展開的最終目的并非在于高考,而是借助數學學習活動的展開對學生數學思維的邏輯性及合理性加以強化,加強學生實際問題分析能力及問題處理能力;感化性原則即為教師利用自己的情感對學生加以影響并感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促使學生可對教師對自身的關愛加以體會,增強學生學習信心,以此可讓學生對學習的樂趣加以體會,推動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二、情感教育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構建良好教學氛圍
由于高中數學教學內容具備一定難度,使得學生數學學習難度加大,針對學生認知能力而言為一項艱難的挑戰,教學活動中,若教師引導不當,相應的情感教育缺失,將會導致學生針對數學學習產生厭惡感,甚至對數學學習活動的實施產生抵觸心理,嚴重影響教師教學效率的提升及學生個性數學素養的發展。因此,教師需注重情感教育在數學教學活動中的應用。為此,要求數學教師需具備健全的知識體系,可對數學學習的魅力加以發掘,并引導學生發掘數學學習活動的樂趣,促使學生可在繁重的課業壓力下仍對數學學習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如以“充分條件、必要條件”教學內容為例,此節課內容的學習要求學生需具備較強的嚴謹性、邏輯思維能力,而學生在學習此節課內容時多會因嚴密抽象的推理而喪失學習興趣,針對此現象,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將充分必要條件的推理同燒腦推理題、腦筋急轉彎等融合,借助此種小游戲的引入,調動學生參與熱情,引導學生通過娛樂活動的展開實現知識的掌握,將學生學習興趣、主觀能動性充分激發。
(二)構建數學問題情境
分析學生對于高中數學知識的學習形成難學及復雜印象的重要原因即為數學體系的抽象化、系統化,高中時期的數學學習活動同初中、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活動存在一定差異,并非是將實際問題、實際數字帶入日常生活經驗、數學知識學習中,高中的數學學習活動多以沒有實體且日常生活中較難遇到的問題為主。由此可見,高中數學教學的一項難點即在于數學知識欠缺相應的展示載體,學習過程中學生無法對數學知識體系的構建過程加以感觸,此也為導致學生難以深刻理解數學知識的重要原因。針對此現象,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借助問題情境的創設幫助學生對于所學知識加以感觸,為學生接觸數學知識提供實踐機會,并為數學知識的應用提供途徑,促使學生可在心理層面獲得問題解決的滿足感,可在激發學生求知欲的同時,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強化學生學習體驗。如以學生常見的數學問題為例:1+2+3+……+99+100=?學生尚未掌握數列知識前,多以101×50的方式解決問題,但若變化形式,則大部分學生均無法解答此問題,此時,教師便可向學生提出問題:針對此類型的問題是否存在一個數學公式可妥善解決此類問題?學生在教師問題提出后,紛紛展開探討,學生等差數列求知欲望由此得以深化,除可加強學生學習體驗外,還可推動學生知識探索能力的提升。
(三)鼓勵學生提出質疑
高中數學教學活動中,因數學學習難度較高,且學生認知能力受限,因此在學習活動中,學生所接收的知識多來源于教師的講述,自身在學習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長此以往,學生將會逐漸喪失數學學習興趣,數學學習信心逐漸磨滅,影響學生數學學習活動的順利展開。為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應用情感教育方式,注重學生學習自信心的鼓勵,調動學生數學學習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效率。如以“三角函數”教學內容為例,教師講述此節課時,可先向學生提出如下數學題:假設一個三角形中存在sin2B=sin2C的關系,則此圖形是什么樣的?此時,學習過程中,教師應起到引導作用,因此教師在問題提出時便可回答:分析已知條件可得出2B=2C,由此得到,B=C,據此推斷此圖形為等腰三角形。部分學生在教師回答結束后意識到教師答案存在錯誤,此時,教師便應鼓勵學生積極表達存疑之處,大膽提出自身觀點。教師借助將此種教學方式應用至教學活動中,可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至課堂教學活動中,踴躍糾正教師所存在誤區,并得出2B=π-2C的結論,學生通過糾正教師回答發現,此圖形存在第二種可能。教師針對學生所提出的質疑應及時加以鼓勵,有助于學生學習熱情的進一步激發。借助此種教學活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得以充分調動,學習興趣也得以激發,同時學習自信心也得以增強。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中階段作為學生接受教育的重要階段,高中時期的數學學習活動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發展具備重要意義。因此,數學教師可將情感教育應用至數學教學中,如通過構建數學問題情境、鼓勵學生提出質疑等方式,以提高數學教學效率,推動學生綜合素養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莎.淺談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v.15(01):100.
[2]崔蓮.試論情感教育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巧妙滲透[J].考試周刊,2019(34):85-85.
[3]錢農文.高中數學教學融入情感教育的探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教研版,2018,000(001):33-33.
[4]駱玲.如何利用情感教育提高高中數學教學效率[J].數學大世界(上旬),2018,000(006):P.5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