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孕育產生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而中華文化中不乏一些優質且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前世界文化充分交流的大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除了被國人所熟知外,也應積極地走向世界,而這需要做好翻譯工作。非物質文化遺產翻譯作為語言文化,其扎根于人生存的自然界,其具有明顯的生態屬性,因此必須基于生態翻譯視角指導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外宣翻譯研究。本文主要以該研究視角思考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做好對外翻譯的問題,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向世界具有積極意義,也能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研究成果。
【關鍵詞】生態翻譯;非物質文化遺產;翻譯;宣傳;策略
【作者簡介】閆宇涵,晉中信息學院。
【基金項目】2020年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網絡媒介視域下的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外傳播研究”(編號:2020W341) 。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必須重點關注其翻譯問題。準確、恰當及靈活的翻譯能讓外國人更好地認識與理解他們,真正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的發揮,積極地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而當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翻譯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世界性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英文翻譯必須遵循生態化的原則,建構生態化的翻譯環境,堅持以譯者為中心,追求翻譯中的生態理性思想的滲透,注重整體關聯,突出動態平衡性。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外宣傳翻譯功能定位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寶貴的文化遺產,在新時期得到了極大的關注,而國家也加大力度支持其開發。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秉承“重開發,重保護”的原則,以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世界性展示。但就實踐來說,卻往往是“開發為主,保護不足”,影響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對外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很大程度上對應為對外宣傳,盡可能地減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繼承的斷層問題。對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必須要借助外宣的力量,讓其被世界所認可,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非物質文化遺產要想真正地走向世界,必須做好對外宣傳翻譯工作。翻譯效果對文化輸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世界性展示有著直接性影響。在功能定位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外宣傳力求實現邊緣化的文化內容、文化載體向文化中心化方向發展,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世界性宣傳。
物質文化遺產外宣翻譯難度較大,這本身是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族性、獨特性所決定的。文化遺產對外宣傳中,重點是傳統文化精髓的展示,要求語言輸出必須合理得當,盡可能地消除跨文化背景差異,盡可能地減少或規避中西方文化差異所產生的理解歧義,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國外受眾準確熟知。
二、生態翻譯學與生態理性
1999年,胡耿申先生首次提出生態翻譯學概念,基于生態學視角進行翻譯研究,其是翻譯的新理論。其將翻譯生態與自然生態的同構隱喻作為基礎,基于生態整體理念做好翻譯工作?;谏鷳B翻譯學的認知翻譯必須凸顯生態理性,努力營造良好的翻譯生態環境、堅持以譯者為中心、關注翻譯的適應選擇和動態傳承?;谏鷳B理性觀,抓住整體與部分的關聯性,講求動態平衡,凸顯生態美學,打造“翻譯群落”,且倡導翻譯載體的“多元共生”,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動態傳承。
三、生態翻譯視角下的非物資文化遺產對外宣傳翻譯策略
1.創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的翻譯生態環境。翻譯的生態環境是綜合性的環境,其包括語言、文化、社會、讀者、翻譯者等多種要素,而這些要素又是相互影響與相互制約的。翻譯生態環境是綜合的有機整體,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英語翻譯的直接目的是進行文化的對外輸出,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世界性推廣。翻譯者要想做好對外宣傳翻譯工作,必須認識到這些因素的關聯屬性,于這些因素中確定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外翻譯的“著眼點”,努力建構良好的翻譯環境,配合良好的翻譯技巧讓翻譯工作深入開展。翻譯要突破原文解讀的局限,盡可能地基于外國讀者的文化語境,讓其感受原文內容背后的文化內涵,讓其對中國非物質文化多一份認知并深入思考。在翻譯中準確地處理好民族文化的差異性、異質性、多元化問題,異質文化具有鮮明的文化魅力,在對外宣傳翻譯時,應盡可能地保持以展現中國文化特色,而不是盲目地使用大量的翻譯技巧進行生搬硬套的語言轉換,這樣也很容易引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翻譯中的失真。
2.堅定地以翻譯者為中心?;谏鷳B翻譯視角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外宣傳翻譯工作,需要堅持以譯者為中心。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外宣傳翻譯文本英譯中要求翻譯者基于自身認知、經驗和翻譯的實際要求,選擇對應的語言輸出資料。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選擇相對應的翻譯方法,努力構建適合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外宣傳的生態環境,讓翻譯具有更多的能動性。堅持以譯者為中心,也要求翻譯者必須堅定文化立場,無論是直譯、音譯、異化翻譯等,都能以堅定的文化立場,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性、全面介紹。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外宣傳對文化多樣性具有明顯的影響。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外宣傳翻譯時,應置身于生態翻譯環境中,對于翻譯中涉及的特定文化負載詞或文化專項名詞進行主體性的思考與選擇,以最終確保生態翻譯的平衡。其實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外翻譯實踐中也常常面臨很多文化及藝術形式無法用言語進行描述的問題,更談不上進行有效的翻譯,這需要發揮翻譯者的主觀能動性,可以嘗試模糊翻譯處理文化中的特殊成分。始終堅持翻譯中的譯者中心地位,才能取得理想的生態翻譯效果。
3.積極追求翻譯的多元共生。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態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文化產物與文化之分,而其載體既有物質形態,也有非物質形態。常見的物質形態載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書籍、字畫、器具等。而非物質形態載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多為民間故事、民謠民俗、技能知識、文藝表演等,鑒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多元化的類型,在對外翻譯宣傳時應選用不同的媒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外宣傳英譯中堅持“多元共生”,就是確保對外宣傳翻譯譯本多元化。翻譯時借助不同模態重建翻譯,以使對外宣傳翻譯譯文意義更全面且更完整。如在譯文文本上,配有圖片可以進行直觀形象地說明,配合音樂視頻等可以幫助受眾更好地理解。以靜態的翻譯與動態的信息呈現達到翻譯的生態平衡,使得翻譯效果更理想。走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外宣傳翻譯譯本多元共生之路可能會使得翻譯成本增加,也要求翻譯者投入較大的精力,也可能對對外宣傳翻譯文本信息起到干擾作用,這要求譯者在翻譯時堅定生態翻譯的立場,靈活選擇媒介方式進行對外宣傳翻譯,實現不同模態翻譯內容上的優劣互補,這種帶有動態屬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翻譯舉措也帶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傳承與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自身受制于教育文化程度、生長環境等因素,會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效果。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外宣傳翻譯人員,其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人,其翻譯的效果也決定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如果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淵源、表現形式有充分的理解、全面的把握,且能靈活科學地使用傳播媒介就可以選擇不同模態為對外翻譯“增色”,取得更理想的翻譯效果。要求翻譯者在翻譯時應把控模態、媒介及其二者之間的互動關系,確保生態翻譯的平衡化。
四、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外宣傳英譯的原則
1.整體與部分關聯性原則。基于生態翻譯視角,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儲存在生態環境中的,同樣的翻譯也對應翻譯的生態環境。在翻譯時應了解生態整體性與關聯性,在適應原文本生態環境后做出正確的選擇,以帶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弘揚。如果忽略了生態翻譯學的指導,破壞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環境的整體性,如對一些文化負載詞直譯且不給任何注解,會導致翻譯的模糊化與歧義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整體性被破壞,且各系統的原有關聯結構也遭到破壞,影響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外宣傳效果。
2.動態調節與整體平衡原則。在基于生態翻譯視角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外宣傳翻譯工作時應秉承動態調節、整體平衡的處理原則,關注構建“翻譯群落”,以內部的動態調節帶來翻譯生態系統整體的平衡,讓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以新的形式在另一種生態文化環境中存在并發展。必須找到原文與譯文之間的融合點,以此作為翻譯的平衡點,不隨意增譯、漏譯,讓譯文忠實于原文,但價值又高于原文。
3.凸顯生態美學。生態翻譯視角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外宣傳翻譯也應秉承生態美學凸顯的原則。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豐富的美學價值,特別是民族文化負載詞給人一種獨特的韻律美感,要求翻譯者在翻譯時在確保進行原文信息準確傳遞的基礎上,做好其文化美感與韻味的一并呈現。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文本不僅悅耳、悅目,且借助獨特的詞語搭配呈現結構之美。在日常翻譯中,很多翻譯者習慣將原文內容翻譯出來,恰恰忽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原文對應的韻律美與結構美,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對外傳播的過程中,其原有的文化美感驟減,這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華文化對外傳播來說是巨大的損失。如果翻譯者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就能很好地抓住其韻律美感和結構之美,并在翻譯中有效呈現。如“傳統圖案中有很多來自生活的寓意吉祥的物品,如百鳥朝鳳、蝶戀花、鯉魚躍龍門、雙龍戲珠、獅子滾繡球等?!痹谶@段原文中出現了大量的四字格成語,且詞語搭配上為名詞搭配動詞,使句子具有明顯的韻律感與結構美,在翻譯時可以嘗試簡單句與對仗句式,保留原文的對稱和韻律感。可以將其翻譯為“...There are many auspicious objects in the traditional patterns, such as a hundred birds to the Phoenix, a butterfly to the flower, a carp to the dragons gate, a dragon to the pearl, a lion to the embroidered ball and so on”
五、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寶貴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財富,需積極走向世界,展現傳統文化的魅力,提升我國文化競爭力。而其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必須做好對外宣傳翻譯工作。基于生態翻譯視角,構建生態翻譯的良好環境,堅持以譯者為中心,關注并嘗試不同媒介的“多元共生”,以使翻譯超越文本翻譯的局限,更富翻譯價值。
參考文獻:
[1]季夢婷,孟繁旭.生態翻譯學視閾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英譯研究——以廣西壯錦為例[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 2020(12):161-163.
[2]潘依婷.生態翻譯視域下的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翻譯策略研究[J].經濟師,2020(10):150-151.
[3]鄭偉.生態翻譯學理論指導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翻譯研究——以《太極拳》為例[J].青年文學家,2020(03):166-167.
[4]陸道恩.基于生態翻譯視角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翻譯技巧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32(23):162-163.
[5]周楠,吳俐霓.生態翻譯學視閾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英譯研究——以重慶武隆非遺外宣英譯為例[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30(1):49-56.
[6]王理.跨文化視域下樂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翻譯研究[J].大眾文藝,2021(2):145-146.
[7]梁燕玲.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翻譯方法探析——以桂林彩調《五子圖》為例[J].海外英語,2021(2):84-85.
[8]單莓靈,李學欣,翟沛雯.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翻譯研究——以皮影戲為例[J].大眾文藝,2021(1):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