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果
摘 要:初中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漸形成的時期,正處于亟須道德與法治課發揮立德樹人作用的關鍵時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既要立足教材,又要溢出教材,利用好事例育人優勢,創新教學理念,堅持問題導向,注重內涵提升,以重要事例補益教材知識,助力對學生的知識傳授、理論解釋、價值引領和行為規范。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事例;知識點;育人;教學理念;問題導向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17-0026-02
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既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一個具有“突破性”特征的過程。改變人的價值觀念的,往往是一些突破性、轉折性、重大性事件。初中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逐漸形成的時期,判斷力和理解力都需要引導與培養,自我認知需求和認識水平的發展不平衡矛盾凸顯了事例教學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既要立足教材,又要溢出教材,利用好事例育人優勢,以重要事例補益教材知識,助力對學生的知識傳授、理論解釋、價值引領和行為規范。
一、創新理念,兩耳要聞窗外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做好人的工作,關鍵在人,關鍵在教師。道德與法治教學既是知識教育,更是思想教育,肩負著立德樹人的重大使命。但是,部分地區和學校對道德與法治課重視不足,考試分值不斷下調,學時也不斷被壓縮。部分教師職業期望值和成就感過低,把上課當成“差事”,敷衍了事,還有部分教師“一本教材走天下”,導致知識死板、事例陳舊。教師不求新,學生沒熱情。
(1)建立“故事庫”。道德與法治課看起來容易,實則不簡單。其一,中學思想教育最忌理論條框,重復十遍“人是社會關系的產物”都不如一個鮮活的身邊事直觀。為此,教師應在頭腦中建立一個調取靈活、內容充盈的故事庫。其二,思想教育對教師的道德品質、理論素養和教學技能要求更高。道德與法治教師只有做一個“全能王”,才能站得穩講臺、站得好講臺。因此,教師應該創新教學理念,在讀通吃透教材基礎上,做到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尤其要關注重要事件,并弄清楚原委真相、來龍去脈,不斷充實自己的“故事庫”。
(2)學習常態化。有的教師認為自己的教學管理工作任務已經很重,沒有時間“聞窗外事”。實際上,關注時事熱點可以采取分門別類的方式。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按照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國家、世界六個維度進行編排,教師可以根據教材要求,把碎片化時間利用起來,按照類別每天定量查閱,將重要事件做好標記。比如,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詳況、我們黨和國家及其他各國應對疫情的舉措等,以求知之甚詳、靈活運用。此外,各教研組可以通力協作,把關注重要事件作為每日必做的研學活動,從而形成合力。只有把握大事要事,博聚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才能做到胸有丘壑,打造精美課堂。
二、問題導向,事例知識精準接榫
初中生正處于理性認知能力不斷發展的階段,他們既有運用邏輯思維進行知識認知的沖動,又有尋求具象輔助理解的需要。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處理好事例與知識之間的權重,規劃好事例引入的時間節點、時間跨度和程度。事例引入關鍵要堅持問題導向,具體結合大綱要求和學生的學情。總的來說,要堅持以下兩個原則。
(1)精細而不雜蕪。一個精美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一定是知識充沛、理實結合、充滿活力的。以知識點為經,以事例為緯,才能編織出精美課堂。事例在課堂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事例援引最忌一股腦“海量拋出”。比如,在主題為“網絡生活新空間”的一次市級公開課上,為活躍課堂氣氛,筆者每講一個知識點,都會援引四五條相關事例,一節課下來大約有二十個事例。但是,聽課專家的“你的課變成了故事會”“重點不明,事例太多,容易把學生帶偏”等點評,使筆者意識到自己的教學設計存在問題。事例少了,說明不清問題;事例多了,分散學生注意力。因此,事例選擇須精細,避免雜蕪。
(2)準確而無爭議。道德與法治課事例援引的作用是輔助教學,這是前提。如果事例起不到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的作用,甚至存在歧義爭端,那么這個事例就是有問題的。比如,有教師教授“誠實守信”這一內容時,舉了“尾生抱柱”的故事。“尾生抱柱”講的是尾生與他人約好橋下見面,誰知發起了洪水,尾生為了信守諾言,抱著橋柱繼續等待,最后被洪水淹沒喪生。“尾生抱柱”確實體現了誠信至上的精神,卻有出現爭議的風險。當該教師講完這個故事時,有學生直接提問:“老師,難道尾生就不能站到高一點的地方等嗎?他的朋友來了他照樣可以看得見呀。”還有學生說道:“老師,尾生雖然守誠信,但他太不知道變通了。”對于學生們七嘴八舌的討論,該教師一時不知道如何解釋。可見,把事例引入課堂前必須經過深思熟慮,要確保所引事例準確、無爭議。
三、注重內涵,提升事例鑄魂育人實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引導和栽培青少年,是道德與法治課的使命。道德與法治課既要教會學生知識,更要教會學生做人。從根本上說,育人是道德與法治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基于這一旨歸,教師應在事例的生動性、有趣性之外,抓好育人性。所謂育人性,指的是事例選用不能只“就事論事”,還要做好延伸和溢出,挖掘事件本身的思政元素,在學生的思想引領和行為規范上下大功夫、下實功夫。
(1)化“高大上”為“接地氣”。網絡新媒體的發展為事例扶援引提供了便利,教師找幾個事例輔助教學很容易。比如,講授“養成親社會行為”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舉出我國一些杰出的社會工作者,但難點是如何把距離學生太遠的“高大上”化為學生能夠學習踐行的“接地氣”,進而為學生提供行為指導。因此,教師引入“高大上”的事例時,必須做好解釋,注重挖掘人物的精神內涵,從而為學生開辟明確的行為道路。簡單來說,就是要明明白白教會學生如何把高尚的精神修養落實落細到個人可及的行動上。
(2)用“講事例”傳“正能量”。提升道德與法治課事例鑄魂育人的實效,關鍵在于挖掘事例的內涵,研判事例的影響,對事例進行拓展和延伸。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備“知識”,更要備“事例”,而且要在備“事例”上多多著力。筆者講授八年級下冊的“維護公平正義”時,引入了一個關于正當防衛的案例。筆者在總結該案例是“維護公平正義典型表現”的同時,進一步為學生梳理了我國近些年在正當防衛法律認定上的變化,并告訴學生:“我們國家的法治建設取得了越來越大的進步,司法公正越來越受到百姓認可。希望同學們以后投身法律工作,為社會的公平正義和國家法治的美好明天貢獻力量。”上完這節課,有十幾位學生私底下對筆者說:“老師,這堂課讓我很激動,我都想快快讀大學,然后當法官、當律師。”可見,這樣的事例教學激發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服務社會的理想和對未來的憧憬,收到了鑄魂育人的效果。當然,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需要教師扎扎實實地把功夫用在平時的鉆研上。只有磨好內涵提升這把“刀”,才能砍好精美課堂的“柴”。
總之,知識點是道德與法治課的骨架,鮮活的事例則是血肉。以事例助力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路徑。然而,走好事例輔助教學的每一步都不容易。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在教學準備、教學實施和教學總結等環節穩扎穩打,以學習意識廣積事例,以問題意識引入事例,以育人意識闡發事例。同時,還要深蓄研透用好事例,編織好一堂堂既嚴謹又活潑、既深沉又生動的道德與法治課。
參考文獻:
[1]陳亞專.鄉土美育資源在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8(31).
[2]陳亞專,羅文明.“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教學設計[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9(06).
[3]代盼盼.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J].中學教學參考,2017(36).
[4]林靖.“紅船精神”融入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