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建思
摘 要:數學概念具有抽象性強、邏輯性強的特點,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理解難度。因此,教師可在數學教學中讓學生以動手操作的形式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形象化,重新建構數學概念。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手段之一,其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文章探究數學課堂動手操作與概念建構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動手操作;概念;生活情境;數學思維;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17-0128-02
數學概念具有抽象性強、邏輯性強的特點。正確理解并靈活運用數學概念,是學生掌握數學基礎知識、運算技能,發展邏輯論證和空間想象能力的前提。但受認知能力所限,學生在數學概念的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難。因此,教師可在數學教學中讓學生以動手操作的形式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形象化,重新建構數學概念,從而不斷提高數學學習效率。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手段之一,其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本文結合教學實踐探究數學課堂動手操作與概念建構的策略。
一、合理選取材料,增強操作意識
毫無疑問,操作材料要服務于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因此,在課前,教師要精心準備教具,同時明確告知學生應準備哪些學具,但不能放任學生自行選取,這容易出現學具好看而不實用的情況。學具應具有較強的實用性且不能過于復雜,還要大小適宜,以耐用、方便為主。教師在教學前可先動手操作一下學具,以提高對學具的熟練度,對于學生自制的學具,也可先檢查一下其應用效果,以此避免在教學中出現無法發揮作用的情況。例如,在教學“認識平行四邊形”時,教師讓學生自主制作長方形學具。在課堂操作中,部分學生制作的學具無法活動,也不能拉成平行四邊形,這就導致動手操作活動匆匆收尾。如果教師在課前留意上述細節,就能避免此類情況的發生。
教師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時,要認真研究教材內容,合理選取材料,并營造積極、生動的知識探究氛圍,以此調動學生參與動手操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使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理解數學概念,重新建構數學概念知識體系。以“折一折,做一做”教學為例,教師在正式授課前分析教學內容后發現,該章節中的“對稱圖形”可用于學生開展動手操作。因此,在正式授課時,先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其在課余時間制作的具有對稱性質的手工作品,指導學生欣賞圖形,并引導學生分析上述圖形的特點,然后讓學生也動手做一做。學生在教師的有效指導下,拿起剪刀、彩紙進行自主操作,在操作中發現彩紙的對折特性后,嘗試在對折的彩紙上畫圖畫,然后用剪刀剪下來,并將其拼接成完整作品。
上述操作過程能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對對稱圖形形成感性認知,以此為后續學習奠定堅實基礎。教師在動手操作中可基于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特點,適當降低操作要求,在運用多媒體課件時力求語言通俗易懂,字體大方端正,并簡化敘述內容,這樣可以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借助動手操作建構數學概念時,教師要科學調控整個操作過程,并與學生一同動手操作,以此提高動手操作的效率。
二、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操作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因此,教師可積極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在實際教學中,可基于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參與動手操作的積極性,以此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以“認識厘米”教學為例,其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理解與感悟不同標準下會測出不同結果以及統一單位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同時讓學生了解直尺,科學合理建構1厘米的概念。
首先,通過動手操作導入新知。教師:“哪位同學愿意到講臺前面來,用你的小手量一量老師的講桌?”之后邀請數名學生上臺操作。教師繼續提問:“下面,老師也用自己的手量一量講桌的長度,這個結果和大家的測量結果相同嗎?”教師一邊動手操作一邊說出測量結果。學生:“不一樣。”教師:“請問,這是為何?”學生:“因為老師的手和我們的手長度不一樣,所以得到的結果就不相同。”教師:“大家說得很對。想要得到相同的結果,就必須有一種統一的測量工具。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種測量工具——直尺,并學習長度單位之一——厘米。”
其次,仔細觀察,了解直尺。相關研究表明,青少年學生普遍喜歡借助動手操作了解和掌握知識。動手操作既能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也能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對學生而言,直尺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指學生會運用直尺連線,陌生是指學生不知道直尺測量物體長度的功能與具體方法,即使觀察直尺也不了解刻度與數字間的聯系,而上述內容也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此時,教師繼續提問:“請大家仔細觀察手上的直尺,看看它有哪些特征?”學生:“直尺上有數字。”教師:“大家按照順序讀出直尺上的數字,再找找還有什么特征?”學生:“直尺上有許多豎著的線。”教師:“那么,這些線有何特征呢?”學生:“這些線有的長,有的短。”教師:“直尺上這些長短不一的線叫刻度線,每條長的刻度線下面或者旁邊都寫著數字,第一條刻度線下面寫著0,它就叫0刻度。‘cm代表‘厘米。厘米是測量長度的常用單位,人們一般用它測量單位量比較短的物體。今天,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來認識厘米。”“有誰知道1厘米有多長嗎?用你的小手在直尺上試一試,看看哪根手指的寬度與1厘米相似。”學生觀察直尺的刻度后,紛紛用每個手指上去試一試,通過積極的動手操作建構1厘米的概念。當學生在頭腦中初步建構1厘米的概念后,教師繼續引導學生聯想現實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長度為1厘米。在上述教學過程中,教師先讓學生理解1厘米的含義,再通過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具體建構1厘米的概念,由此,學生對1厘米的概念就會從模糊到清晰,并形成牢固的記憶。此外,教師還可嘗試讓學生在課下運用部分工具測量教室黑板、課桌、窗戶等的長度,在動手操作中強化對知識的理解、記憶,并豐富學習體驗。
三、積極開展實踐,拓展學生數學思維
在數學操作活動中,學生的思維會從無序過渡到有序,教師可結合學生的這一思維特點借助實踐活動訓練學生思維。以“認識鐘表”教學為例,該章節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掌握鐘表的具體組成,時針、分針、秒針的作用以及如何讀數。為達成既定教學目標,筆者既準備了鐘表實物,也制作了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筆者先是運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播放制作的公雞打鳴視頻,以及鐘表走動的聲響,讓學生充分感知鐘表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同時用微視頻呈現擬人化的時針、分針、秒針的自我介紹,以此啟發學生思維。之后,讓數名學生上臺觸摸和觀察鐘表,主要發現其有何特征并結合自身觀察和理解自主制作鐘表,這樣可以讓學生對鐘表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并深化對所學知識理解,可謂一舉兩得。
四、結語
總之,動手操作是學生獲取數學知識的重要手段之一,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具有重要作用。借助動手操作建構數學概念能促使學生深入理解數學知識,養成自主探索和思考的學習習慣。在引導學生進行動手操作時,教師要巧妙搭建平臺,使學生能夠在動手操作中自主發現知識,感受數學探究的樂趣,并通過動手操作積累學習經驗,以此達到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錢一波.學具在小學數學實驗中的作用——以“認識分米和毫米”一課為例[J].小學教學研究,2019(36).
[2]孫麗萍.動手操作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發展[J].廣西教育,2019(37).
[3]索婉婉.關于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方法的實踐與反思[J].數學大世界,2019(10).
[4]戴立平.基于體驗式教學模式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20).
[5]李建軍.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感[J].天津教育,2019(29).
[6]鄒淑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激趣的五個策略[J].云南教育,2019(10).
[7]孫亮.淺談小學數學課堂動手操作環節的設計策略[J].數學教學通訊,20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