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井
摘 要:隨著新時代的到來,國家對于教育行業的關注程度逐漸提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獲取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閱讀。通過閱讀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鍛煉學生的思維,甚至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所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并且在閱讀課文之時一定要求學生用準確、流利的語言,有感情地將課文中的內容朗讀出來。這也是強調了朗讀的重要性,關注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情感體驗。
關鍵詞:中小學;閱讀教學;情感體驗
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環節,可以使學生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準確的掌握。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應該主動引導學生了解文章的知識,幫助學生獲得情感的體驗。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因情感體驗的強弱,對內容的理解也會有所不同,會產生對文章的喜愛,也會產生對文章的厭惡。教師在培養學生情感體驗之時,應該了解學生的情感因素,有效地幫助學生在教材中體會更多的情感,以此來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激發學生興趣,鼓勵學生閱讀
在中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將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的角色轉換為主動求知的角色,讓學生主動閱讀才能夠使他們享受到成功的樂趣。教師為了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利用課外時間,為學生講述一些古今中外比較有意思的故事。當學生沉迷于教師所講的故事中時,教師就可以因勢利導將學生的求知欲望引入讀書活動中。這樣學生閱讀之中所獲得的知識,就可以在寫作中得到充分應用。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利用語文課堂上的時間,定期開展一些朗讀活動,可以是讀書比賽,也可以是閱讀競賽等,以此來培養學生對閱讀的興趣。這一過程之中,教師也應該鼓勵學生進行閱讀。
比如說,在課堂上教師利用剛開始的十分鐘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學生的注意力較差,教師為了調動學生的興趣,緩解課堂上的緊張氣氛,就可以為學生講解程門立雪、尊王攘夷等故事。這樣的內容既可以讓學生學有所用,又可以讓他們在閱讀中看到自己的收獲,享受到快樂。之后再引入閱讀之中,增強學生對閱讀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情感體驗。
二、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閱讀
閱讀在中小學課堂上的出現就是為了使得閱讀者與作者所描述的內容產生心靈上的互動。但是這一過程中,由于中小學生的心智還不是很成熟,兩者之間的契合度很難達到教學的初衷。解決這一難題,成為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面對這一主要任務,創設情境的教學方法脫穎而出。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設置絕佳的情境,將學生引入語文課堂的情境之中,使得學生在這一情境內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比如說,為了讓學生將課堂上的內容盡可能地掌握,讓學生體驗到趣味性,教師就可以結合具體的情況,創設情境,努力將課本之中的文本轉換為學生感興趣的圖像、圖片,而這些學生感興趣的景象就能夠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與文本之中的內容產生共鳴。例如,課文中的一些人物、動物等。通過教師所創設的情境,讓學生分角色扮演。這樣學生既能熟悉角色,又能夠掌握課程內容,自然地就可以將情感融入情境之中,達到增強情感體驗的目標。
三、精確講解,大量閱讀
在中小學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最討厭的一個狀況就是教師在課堂上無休止地講解。就像每一天學生臨出門之時,媽媽在后面嘮叨,這樣只能讓學生對學習的內容產生逆反心理,根本達不到教學所設計的初衷,有時還會使得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背道而馳。因此,教師在講解課文之時,應該盡可能地做到對文中內容進行精細的講解,讓學生在空余的時間進行大量的閱讀。這樣的教學活動之中不管是主角的內容、配角的內容,還是導演的內容,學生都可以在課文之中進行掌握,既不影響學生的主觀判斷,又能夠提高學生的興趣。教師可在精講課文時適當地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中的重難點。如果碰到十分難以理解的句子、重點語段,教師就可以進行精講;而對于通俗易懂的語段,就讓學生進行反復的閱讀、反復的練習,以此來感悟當時作者所表達的情感,理解其含義。
語文課堂時間一般是45分鐘,教師為了鍛煉學生的能力,在課堂之上就可以利用30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大量閱讀,剩下15分鐘時間教師總結。這樣一來,在整節課堂上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調動,主觀能動性也會得到適當的提高,還能夠提高中小學生的情感體驗。
綜上所述,在中小學語文課堂上,語文的內容包含著濃郁的情感因素,所以在教學過程中相關的教師一定要遵循文章與情感相統一的原則,充分利用文章中的內容對學生的情感進行培養,讓學生能夠體會以及感悟到文章的真情實感,努力地讓學生在日積月累的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會到閱讀的快樂。
參考文獻:
[1]周麗麗.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情感體驗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7,3(3):221.
[2]蘇金良.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情感體驗[J].教育科學研究,2002(2):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