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大林
摘 要:小學數學是基礎教學中的主要課程,是學生鍛煉數學思維、提高計算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的重要學科。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該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結合教學內容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引導和啟發學生,實現數學思維和數學能力的提升。本文以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現狀為切入點,對應用策略進行了探究分析,希望提高生活情境與小學數學教學的融合。
關鍵詞:生活情境;小學數學;教學應用
當前階段,生活情境已經被教育工作者廣泛應用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數學與生活有著緊密的連接,運用生活情境教學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數學認知。但是,隨著生活情境教學在小學數學實際教學中的應用,很多問題逐漸凸顯,這需要教師不斷進行優化創新,提高生活情境在數學教學中的實用性和有效性。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生活情境的現狀
其一,應用形式僵化,教學模式單一。長期以來,受傳統填鴨式教學和題海戰術的教學模式影響,教育工作者養成了一定的思維惰性,數學學科創新意識匱乏。而且,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對抽象復雜的數學概念學習有一定難度,教師如果采取過于深入的講解更難獲得學生的反饋,因而一味地遵循以往的教學模式,在進行生活情境設計時也只是簡單老套的故事,或者出現為了情境而情境的現象,教學方式單一枯燥,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也阻礙了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提高[1]。其二,與學生實際生活存在差距。現代社會快速發展,學生接受了大量的多元文化沖擊,其獨特性和個性化愈發明顯,但是教師長期受繁重的教學任務和教學工作束縛,與現代社會有著一定的距離,在設計生活情境教學時,往往遵照以往的經驗和教學目標,生活情境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脫軌,無法對學生產生良好的引導和啟發作用。
二、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創設趣味性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傳統應試教育模式下,小學數學的教學過度依賴教學課本和教學方案,重視數學理論、公式和習題訓練,忽視生活應用職能和實踐指導,與實際生活脫軌,因而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完全是為了考試而學習。而應用生活化的情境教學,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設計情景時,以學生的興趣為切入點,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通過趣味性的教學情境,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享受數學學習帶來的樂趣和成就感,降低學生的學習壓力和焦慮情緒,塑造良好的數學意識,為日后的數學學習提供有力支撐[2]。
例如,在進行分數的學習時,教師創設小豬佩奇吃蛋糕的生活情境,由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將動畫角色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情境內容是小豬佩奇過生日,豬媽媽買了一個大蛋糕來慶祝,唱完生日歌吹完蠟燭,豬爸爸還沒有回來,豬媽媽只好先將蛋糕切成了4塊,給豬爸爸留了1塊,晚上豬爸爸帶著豬爺爺和豬奶奶一起回來了,豬媽媽將剩下的蛋糕切成了3塊,每個人都吃到了蛋糕。活動結束后,教師提問,每個人都吃到多少蛋糕?通過這種大家都熟悉的動畫形象與學生的親身參與,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讓學生體會生活中的數學,提高課堂效率。
(二)創設符合實際生活的情境,提高應用能力
數學擁有很強的實用性,且與實際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很多數學知識都是在生活中發現、推導和驗證的,很多生產活動也是通過數學理論和實踐應用的指導從而順利展開的。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教師要緊緊圍繞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展開,合理把握教材與實際生活的銜接度,選擇設計每位學生都能參與的教學情境,避免生活情境與教學內容的連接太過微弱,或太過復雜,學生難以通過生活情境開展有效學習,反而成為學生開展數學學習的阻礙。因此,在創設情境時,教師可以以學生實際生活中的小事為切入點,如時間、數字、圖形等,拉近學生與數學的距離。例如,在進行“認識人民幣”的學習時,以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5節為例,可以開展“小小攤主”這種游戲生活情境,以教室為情境設置場所,教師為管理員,學生擔任攤主或者顧客,包括蔬菜攤、水果攤、衣服攤等,活動開始后,顧客A在衣服攤買了48塊錢的衣服,給了攤主100塊錢,攤主沒有零錢便找管理員換了2張20元、5張10元、1張5元、5張1元,中途給蔬菜攤主還了之前欠下的13元。問衣服攤主需要找給顧客A多少錢?今日營收多少?在活動中教師不能置身事外,需要密切關注學生的狀況,在學生面臨困難時及時引導,提升學生的積極參與性。通過這種方生動直觀的情境引導學生體會生活中的數學,并且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提高數學應用能力。
(三)創設符合學生思維的情境,提升數學水平
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一般包含大量抽象的理論知識,教師在進行情境創設時,一定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以學生的認知水平、生活情況、思維方式等為標準選擇生活情境,引導學生認識數學、理解數學、掌握數學、應用數學,如果教師在進行情境創設時,以教師的角度為標準,很容易超出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理解范疇,從而降低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得學生產生畏難心理。例如,在進行分數概念的學習時,教師可以給每位學生一張紙,兩次對折后,引導學生將其中的一個區域涂成不同的顏色,提出疑問這塊有顏色的區域與其他區域有什么關系?與整張紙有什么關系?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有顏色的區域沿折線剪下,與其他區域進行對比,引導學生認識分數的相關概念。然后,教師提出課堂思考題,小明的爸爸媽媽各有一塊巧克力,爸爸給了小明一半、媽媽給了1/3塊,那么小明一共有多少巧克力?讓學生分組討論,理解分數的相關概念,為后續分數的相關學習打下基礎。通過這種方法,可以讓學生在情境中掌握數學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以及發散性思維,提高學習效率和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和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將不斷出現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生活情境就是當前出現的新型教學方式,通過生活實際與教學內容的結合,提高學生的學習體驗感,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馬建月.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探討[J].學周刊A版,2018,(023):108-109.
[2]黃世德.淺析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青年時代,2017,(001):189-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