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宇嬋
摘要:近年以來,班級授課制成為中小學最基本的教學組織形式,但人們并沒有停止對新的教學組織形式的探索。隨著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革,出現一些影響廣泛的新樣式,例“分層教學”,“小組合作學習”,“小班教學”。接著本文就“小組合作學習”來做個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磨課 ? 教學組織形式 ? 小組合作學習 ? 優缺點
新課程改革對課程實施的教學方式進行了更新,將以往過于強調知識的被動接受,機械記憶和重復訓練的教學方式,轉換為提倡學生的主動參與,勤于探索,敢于想象與創造的實踐性學習和發展過程。這種新型的學習方式,也使教師的常態教育受到了沖擊,要求教師不斷地學習,緊跟課程改革的步伐,這就少不了教師相互之間的學習,聽課,磨課。課前認真備課,做到“六備”備學情,備三維目標,備重難點,備教法,備學法,備教學設計。課中教與練相結合,以生為本,關注學生的實際需求,互相合作,實現師生的和諧發展。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課后認真寫教學反思,記成功之舉,記“敗筆”之處,記教學機智,記學生見解,記再教設計。這樣教師個人才能不斷提升,教師團隊的建設才更有意義。
當然教師在自我提升的過程,要不斷地接受新生事物,并學習以及運用到教學當中。我校為實現“高效、自主、活力”課堂,大力提倡“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并無道理。下面先說說它的概念,小組合作學習是以異質小組為基本形式,以小組為主體,以小組成員合作性活動為機制,以小組目標達成為標準,以小組成績為獎勵依據的教學組織形式。小組合作學習的基本要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組間同質,組內異質
通常由4~6名在性別,學業成績,個性特征,家庭及社會背景等方面具有異質性的學生組成。由于在每個小組內體現了合理差異,從而在全班各小組之間形成了大體均衡,可資比較的小組聯合體,使各小組在大致公平的前提下進行合理競爭。同時,由于組內各成員之間在各方面的差異與互補,又有利于個小組成員之間互相性合作活動的開展,最終促使組內每個成員的認知,社會交往,個性和積極情感的全面提高。
二、設立小組目標
學習目標為小組而不是個人設立。這樣,改變了班級授課制條件下教學偏重競爭的課堂氣氛,形成了合理的組內互教互助,組際公平競爭的良性機制。對于小組目標,全體小組成員會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每個學生能夠體會到:一個人的成功并非真正的成功,只有在小組的其他成員也達到學習目標的情況下,自己才能達到目標。學習不再是自己個人的事。因此,成績好,能力強的學生,會去積極幫助其他組員,學習較差的學生由于集體榮譽感和自尊心也會盡自己最大努力學習,盡量使所在小組不因自己的失敗而被拖后腿。這樣,小組成員彼此之間的關系是榮辱與共的積極,相近依賴的關系。
三、實施小組評價與獎勵的機制
與小組目標的設立互相聯系,是小組合作學習得以順利進行的動力源泉。在小組獎勵面前,每個小組成員都盡力為集體的成功而工作,積極承擔集體義務,從而推動小組合作學習順利進行。保證以小組為單位實施評價,使得小組成員之間不是你輸我贏的關系,而是大家輸或大家贏。這種機制可以有效地調節小組合作,促進成員爭取小組目標的實現。
四、個人責任的明確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每個人都必須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學習成效的大小與個人是否盡責直接聯系在一起。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要在兩方面確保責任到個人。
1.通過將小組任務分解到個人,或全班任務先分解到小組,再分解到個人的方法,使組內每個成員都承擔小組任務中的特定部分。一個人完不成承擔的任務,不僅會影響自己的成功,也會對小組或全班完成任務帶來不利影響。
2.在單元檢查,小測驗和競賽中,不再允許依靠組內其他成員的幫助來證明個人掌握學習內容,達成教學目標的程度,每個成員必須靠自己力量獨立完成測驗,統計小組總體成績之前要先計算個人成績。
五、均等的成功機會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只要自己努力,在同伴之間的幫助,每個學生都可以做得很好,成功的機會是均等的。小組合作學習經常采用“個體提高分”的計分方式。這種方式保證小組所有成員無論成績優劣都有成功機會,比自己以前進步,在自己過去基礎上比較而不是與別人比較。這樣,不僅成績好的學生可以為團體做貢獻,成績差的學生也同樣可以。在我這幾年的教學生涯中,多次使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孩子們表現的積極性較高,思維活躍的同學帶動思維慢的同學,一般有思路的同學先表達自己的看法想法,再由其他同學作補充,最后給機會給一開始沒弄明白的同學復述一遍思路。如此方式,收獲良多。
上面列舉的是“小組合作學習”基本要素,也是它的優點。凡事皆有兩面性,當然這種教學組織形式也不例外。經過一學年的實踐和探索,我認為第一“小組合作學習”必須分工明確,嚴格要求,科任老師必須爭取班主任的配合,否則成效不大;第二,它還有個弊端是:個別后進生依賴小組內其他成員的幫助,不主動去思考,慢慢形成一種惰性;第三,管理的不恰當時,組內成員容易發生爭執,說小話等現象??偟膩碚f,優勢還是比劣勢多得多,這得靠我們教師個人智慧和團隊的力量把這一教學形式越辦越好。
參考文獻:
①《小學教育學》第二版 ?黃濟 勞凱聲 檀傳寶 主編
②《說課 磨課 觀磨課的理念與實踐策略》項家慶 李聰睿 主編
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雅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