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志玲

[摘? ?要]科學的分類觀,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物質,明白物質之間的變化與規律等。概述初中化學分類觀的內涵,提出初中化學分類觀的建構策略,激活學生的分類意識,滲透分類方法,幫助學生在學習中提煉更科學的、更深層的學習觀念。
[關鍵詞]分類觀;學習進階;建構策略;初中化學
[中圖分類號]? ? G633.8?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1)14-0072-02
分類觀是看待和研究物質及其變化的基本觀念,其在初中化學學習中的形成,需要一個逐步進階的過程,從分類的視角對物質的性質及其變化進行猜想,能促使學生逐步形成元素觀、微粒觀等化學基本觀念,進而掌握認識事物、解決問題的方法,為學生的化學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那么,如何將分類觀的培養落實到初中化學課堂中呢?這就需要教師從分類觀的內涵出發,合理選擇和利用教學資源,融合教材與學情,為學生創造一個能夠驅動學生思維發展的課堂環境,并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切實落實分類觀的學習。
一、初中化學分類觀內涵,更新觀念
化學分類觀是指學生在面對復雜多樣的化學物質及其變化時,能夠利用它們共有的一種或幾種特點,將它們進行分類的思維方法。
1.初中階段,如何理解分類觀
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年齡特點,初中階段的分類觀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具有分類意識,主動探索復雜多變的事物背后的本質規律,自覺對其分類。
(2)理解分類標準的多樣化,分類的結果會隨分類標準的變化而變化,明白相同分類標準的物質具有相似的性質及化學變化,掌握同類反應的相似特點和變化規律。
(3)能夠從宏觀、微觀兩個維度進行分類,特別是對物質微觀本質的深入學習。
(4)能夠運用分類方法并進行延伸。面對陌生事物或化學反應時,能夠從其特點聯想到相關的物質或反應類型,從而對陌生事物或者化學反應有一定的推斷或猜想。
可見,這些分類觀的建立,能有效地理順學生的思路,擴大學生分析問題的視角,幫助學生掌握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方法,這是學生學習物質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的基礎。
2.初中化學,有哪些分類方式
分類法作為眾多學習方法之一,具有很強的基礎性和實用性。結合初中化學知識,下面列舉幾種常見的分類方式。
(1)物質分類:根據物質組成可分為純凈物和混合物;根據組成物質的元素可分為單質、化合物;根據化合物中的微粒可將物質分為酸、堿、鹽。
(2)反應類型:根據反應物、生成物的種類可將反應分為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置換反應和復分解反應;根據反應中化合價是否變化可將反應分為氧化還原反應和非氧化反應還原;根據反應中的能量變化可將反應分為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
(3)混合物分類:根據混合物中粒子的直徑大小可將混合物分為溶液、懸濁液和乳濁液。
通過上述分類,可以將本來煩瑣的物質或化學反應厘清理順,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鞏固,還有助于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網絡,使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得到一定的延伸和提升,為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奠定基礎。
二、初中化學分類觀進階,水平描述
分類觀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滲透與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一個從宏觀現象到微觀本質逐步深化的過程,需要教師引領學生經歷多個層次的發展,并在不同學習階段實現進階目標,以此來帶動學生對分類觀的理解與運用,并將其納入學生的能力體系中。對此,教師要將學情與學習內容結合起來,建立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分類觀培養路徑,具體如圖1所示。
從圖1可以看出,我們將學習層次分為四級:宏觀辨識,形成意識;微觀辨析,理解本質;宏微結合,深入分析;應用模型,預測探究。每一個層次都建立了進階目標,使學生能夠在不同的層面上有不同的學習任務,進而達到一定的進階水平,并通過層層遞進,最終掌握分類方法的應用,切實幫助學生提升學習能力。
三、初中化學分類觀課堂,建構策略
化學課堂的建構要以分類觀的建立為目標,對相關的化學知識進行具體的分析,并根據學情制訂教學目標,結合學習情境和學習形式來激活學生的感性認知,使其在目標進階中逐步掌握分類方法、技巧和思想,進而為分類觀的建立奠定基礎。
1.設計情境與問題,激活分類意識
初中生對知識的認知還處于比較模糊的階段,分類意識不強,還不能主動對物質進行分類學習。在教學中,教師可將分類觀念滲透到具體的帶有驅動性的情境或問題之中,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實例或問題來啟發學生的思維,通過羅列對比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分類意識,使學生能主動闡述自己的思維過程,逐步形成對知識的深層理解,并自然而然地形成分類觀念。
例如,在學生學習了“氣體的制備”之后,教師就可以給學生創設熟悉的情境,讓學生對已學過的知識進行溫習回顧,通過降低分類學習的起點來點燃學生的探索動力。
課堂情境:羅列氧氣、氫氣、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分析其實驗設計、實驗原理、儀器選擇、實驗步驟、收集方法等,同時利用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分類。
課堂問題:氧氣、氫氣、二氧化碳氣體的實驗室制法有什么共同點?
三個實驗并列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的思維被激活,積極從中尋找共同點,有的學生歸納了實驗設計的順序:發生裝置→除雜裝置→收集裝置→尾氣處理裝置;有的學生對實驗儀器的選擇進行了分類:固固加熱型的實驗主要選用大試管、酒精燈等儀器,固液不加熱型的實驗主要選擇長頸漏斗、大試管等儀器??梢?,在對比的過程中,學生主動對知識進行分類,得出多種分類角度,這正是學生個性的體現,也是課堂的寶貴資源。
2.注重宏觀與微觀,滲透分類方法
“宏觀現象→微觀結構→符號表征”是化學學科獨有的思維方式?!昂暧^辨識與微觀探析”是化學學科核心素養之一,旨在讓學生從不同的層次認識物質,進而在分類的過程中掌握物質的性質。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宏觀辨識的角度學習物質的變化特征,同時深入到微觀學習,了解物質的組成與結構,并從微觀角度探尋物質的變化規律,進而學會用化學用語表征分類。
例如,在教學“化學式”時,教師可結合學生對元素符號的掌握情況,先從宏觀角度讓學生對物質進行認識,再逐步讓學生理解化合物形成的微觀本質,進而學會利用化學式來表示物質。
課堂問題:這是食鹽,它是由什么元素組成的呢?化學式又是怎樣的?
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積極查閱資料,了解到食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氯化鈉是由鈉元素和氯元素組成的,從而對食鹽有一個宏觀的認識。接著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從微觀角度對鈉原子和氯原子的結構進行了分析,結合最外層8電子的穩定結構推導出鈉原子與氯原子之間的電子得失情況,從本質上厘清兩者之間的關系,順利得出氯化鈉的化學式NaCl。可見,宏觀與微觀的結合,使學生的思維發生了本質的轉變,不但學會了判斷和用符號表征,思維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3.形成思維與模型,學會遷移應用
學生在學習化學的初期,需要對元素符號進行記憶,認識一些常見物質的性質及其反應方程式。在酸、堿、鹽的學習中,學生會覺得化學知識煩瑣復雜、無從下手,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學生對化學的學習興趣。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做到忙而不亂、有條不紊,讓學生感覺化學的條理性、有序性,使學生跟著教師的教學主線形成化學思維,利用分類觀將化學知識有機整合在一起,總結規律,形成知識網絡。
例如,在教學“酸”時,教師可讓學生羅列有關酸的方程式,引導學生在對比中進行討論、分析,總結規律。
酸的通性:(1)與指示劑反應:遇石蕊變紅色,遇酚酞不變色;(2)與活潑金屬反應;(3)與堿性氧化物反應;(4)與堿發生中和反應;(5)與鹽發生復分解反應。
通過這樣的總結,學生對“酸”有了全面的認識,厘清了各物質間的反應關系和反應規律,鍛煉了學生的分類思維,形成了一定的分析模型,學會了知識的遷移應用,在掌握一個化學反應方程式的同時掌握了一類化學反應方程式。
總之,科學的分類觀,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物質,使學生明白物質之間的變化與規律。初中階段,正是學生形成化學基本觀念的重要時期,在新課標的倡導下,化學教學應該從具體知識向觀念建構轉變,以引導學生的思維發展和思想形成為目標,幫助學生在學習中提煉更科學的、更深層的學習觀念。
(責任編輯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