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潔
【摘 要】通過研究教材可以發現,小學數學學科中加入了越來越多的現實生活元素。這是由于在新課改的指導下,數學教學開始主動朝學生身邊的事物靠攏,以求教學內容能夠與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接軌,借此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本文結合蘇教版小學六年級的教材為例,分析如何有效構建小學數學生活化課堂,希望對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有所幫助。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課堂;構建方式;蘇教版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總復習的內容分為了三個部分: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以及統計與可能性。從復習內容來看,三個知識點的內容都緊密圍繞著現實生活來開展,由此可見當前的數學教學十分重視知識的實用性,同時力求借用生活化元素來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因此,教師應當積極從小學生關注的事物中尋找與數學知識存在關聯性的生活素材,以此作為參照物來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最終提高數學的實用性。
一、構建數學生活化課堂的意義
首先,生活化課堂是基于現實生活經驗的角度來開展教學活動,是我國當前教育形式下提出的一種全新教學理念。小學數學學科的主要教學方向,是幫助學生理解圖形關系與數字關系,從而可以站在數學的角度去分析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因而構建數學生活化課堂與數學學科的教學宗旨不謀而合。
其次,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而數學知識本身要求學習者具有很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因此一些抽象化的數學概念即使經過教師的語言描述也依舊難以被小學生所接受。因此就十分需要教師從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尋找生活中可以與數學知識產生關聯的事務,利用推導與遷移的手段來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從而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最后,構建小學數學生活化課堂還有利于教師積累教學素材,使教師更加注重生活化教學資源的合理使用,并在無形中促使教師形成“學生才是課堂主體”的意識,從而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使教師更加注重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完整性以及與現實生活的關聯性,解決了以往數學知識脫離生活實際的問題。
二、小學數學生活化課堂的構建途徑
(一)多向提取生活元素,提高學生認知能力
生活中有許多元素可以運用到數學知識中來,教師在此過程中需要做的是細心觀察與篩選,從學生的生活細節中完成信息的采集工作。如此不但可以促進學生吸收教學內容,還能對學生產生啟發作用,使學生學會站在數學的角度去觀察身邊事物,借助生活元素去理解數學知識的同時,也積極思考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范圍,有效的加強了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并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為例,在介紹物體的容積時,教師可以隨手拿起學生書桌上的礦泉水瓶,提示學生從瓶身標識上來尋找有關“容量”的信息,當學生發現瓶身印有“凈含量為500ML”的字樣時,教師即可由此展開有關“容量”的教學內容。在此過程中,學生理解了“容量”意義,并能聯想到生活中其他與容量相關的事物,使抽象化的數學概念變得形象具體起來。同時,學生還會根據眼前的例子展開進一步的思考,例如“小瓶的礦泉水上印著500ML,那么大瓶的礦泉水瓶印著3.5L代表著什么呢?”由此不需要教師引導,學生便自主展開有關容量單位的內容思考,實現了新課改中所強調的自主學習和學習遷移能力。
(二)還原真實生活場景,加強學生代入感
在課堂中還原高度真實的生活場景,可以有效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教師身上,通過教師的引導在教學場景中提取數學知識,并充分理解其中內容,提高課堂效率,同時培養出良好的學習氛圍。以長方體的表面積為例,教師可以通過粉刷墻壁來導入知識點,首先使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能力,幻想自己期待的房間墻壁是什么顏色。隨后利用多媒體教學軟件為學生展示一座房間,并標出房間的長為9米,寬為7米,高為3米,之后根據學生的意見,分別為每面墻體涂上顏色,但是每當涂好一面墻,教師都要引導學生去計算粉刷面積。最后當房間全部涂好之后,教師提問學生“一共粉刷了幾面墻壁?粉刷面積是多少?”由此不但可以使學生掌握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還可以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并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有效地提升了課堂效率。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基于小學生愛模仿事物的天性,將知識內容與生活場景相結合,應讓學生參與其中去扮演角色,因此來更進一步的提升學生的感悟能力以及對知識的運用方法。例如在六年級下冊《正比例和反比例》中,教師可以請學生扮演售貨員與顧客,為學生設立場景:“面包店1分鐘能生產2個面包,2分鐘能生產4個面包……”然后請“顧客”與“店員”之間展開對話:“買6個面包需要等多久?”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展開合作運算,共同推理“面包數量”與“時間”的關系,以此來分析比例的特征,最終掌握教學內容。這種方法不但加強了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還促進了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使學生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
(三)注重課堂實踐,提升知識運用能力
在構建生活化課堂中,教師還應當注重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實際操作進行觀察思考,主動將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從而鍛煉自身的邏輯思維與聯想能力。
例如,在進行《圓柱與圓錐》的教學中,學習圓柱的表面積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白紙卷成一個圓柱,再將圓柱展開變為一張長方形的白紙,并觀察其中變化。學生經過思考后不難發現,圓柱的表面積是由兩個圓形底面積加上一個長方形側面積組成的。其中的長方形側面積,可以通過底面圓的周長乘以圓柱的高來計算。也就是說,可以將長方形的一條邊長視作底面圓的周長,學生由此可以總結出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并根據這種方法可以推測出圓錐的表面積是由一個扇形卷起來之后形成的,由此可以推測出扇形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在掌握了數學知識的同時,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學習遷移能力。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時代的數學教學理念,強調以學生為教學主體,不光是發展文化知識水平,也要求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因此小學教師應當積極為學生構建生活化的數學課堂,這種教學理念不光對于數學學科,對整個小學教育事業的發展都有著重要意義,值得人們進行探索。
【參考文獻】
[1]祝亞洲.生活化教學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0,5(10):77-78.
[2]張永鵬,蔡雪麗.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誤區及對策研究[J].學周刊,2020,16(16):19-20.
[3]張金友.生活化教學途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現[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20,14(16):55.
[4]林雙雙.試論生活化教學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J].讀與寫,2020,17(22):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