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冬
【摘 要】減負增效已在我國教育界倡導了很多年,但收效甚微,很多教師仍然將教學的重點放在大量的練習和做題上,認為只有題海才會使教學取得較好的效果。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出,減負增效再次被提出,這就要求教師能夠改變觀念,創新方法將其落到實處,切實減輕學生負擔。
【關鍵詞】減負增效;小學數學;有效性
數學知識的學習并不是通過不斷的重復訓練而實現的,而是要學生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融入思維意識對知識進行有效理解,實現正確的認知。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向課堂要效率,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獲得最高的教學收益,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和情感價值觀的發展,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從而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材內容多是枯燥,乏味的,很難讓學生產生學習的欲望,學習效率自然比較低下。這就要求教師在全面掌握教材內容、了解學生實際需求的基礎上,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情境,賦予課堂無限的活力,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學習知識的樂趣,大膽地進行嘗試和探索,積極主動的去發現問題,尋找知識的本質,積累與數學相關的經驗,形成對知識的正確認知,構建全新的知識體系,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例如:在教學《連加連減》一課內容時,教師可創設一個開公交車的教學情境,讓學生一起參與游戲活動。教師來充當司機,讓學生扮作乘客,先上來2個同學,汽車開動了,教師向學生提問:汽車上現在有幾位乘客?(2)位。下一站到了,停車,又上來5個同學,汽車再次開動,教師又問:汽車上剛才上來幾位乘客?(5)位,那汽車上現在共有多少位乘客?(7)位。又到了下一站,停車,這時下去3位同學,教師提問:汽車上現在有幾位乘客?(4)位。同時又有6位同學上車,汽車上總共有多少位乘客?(10)位。就這樣,一道抽象的題目2+5-3+6=10就在游戲中被學生輕松的解決了。如此反復進行游戲,讓每個同學都能夠參與到游戲中,學生不知不覺中掌握了解題方法。
在課堂中,教師創設了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讓學生親自參與其中,真切的感受了知識的變化過程和變化規律,活躍了課堂教學的氣氛,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掌握了相關知識,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二、優化教學方法,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
數學教學中,教師多采用“題海”戰術,讓學生通過不斷的練習提高學生對知識的認知,這會對學生造成一定的壓力,這與素質教育下的減負增效是相互矛盾的,因此,教師必須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優化教學方法,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分層次教學,可以讓每個同學都能夠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大面積的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學中,教師必須要從學生實際入手,精心的設計課堂練習,讓所有學生都有題可做,從而提高數學課堂的實效性。
例如:在“分數應用題”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設計這樣一組題目:(1)車站里堆放了36噸貨物,運走了其中的1/3,請問運走了多少噸貨物?(2)車站里堆放著一堆貨物,運走了其中的1/3,正好是10.8噸,請問這批貨物共有多少噸?(3)車站里堆放著一堆貨物,運走了其中的1/3后還剩下25.2噸。請問這批貨物共有多少噸?(4)車站里堆放著一堆貨物,第一次運走全部貨物的1/6, 第二次運走全部貨物的1/3,兩次共運走了7.2噸,請問這批貨物共有多少噸?這組題目中的前兩個問題都比較簡單,適合理解能力較差的同學完成,而后兩道題目,需要學生開動腦筋進行思考,可以讓理解能力較強的同學在完成(1)、(2)兩道基礎問題后,用作能力提升。這樣就保障了所有學生都有題可做,又促進了部分學生思維的有效提高。
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對教學方法進行選擇,找出最適合學生發展的方法進行教學,讓課堂上每位學生都有機會參與教學活動,更好的理解知識,提高數學課堂的利用效率。
三、豐富教學內容,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
傳統的教學活動都是來源于數學教材,使得學生思維在學習中被數學教材框架所限制,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利用教材之外的內容作為課堂教學補充,豐富數學課堂教學內容,拓寬學生知識的視野,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讓學生脫離對教材內容的死記硬背,主動的用數學思想和方法進行思考,打破學生的慣性思維,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發現和創新能力的提升,挖掘學生的思維創新潛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例如:在旅館問題教學中,教師可將生活中的趣味問題引入課堂:三個人旅游過程中一起來到一家旅館住宿,老板說30元一晚,于是三個人每人付了10元。恰巧這間旅館搞活動節假日酬賓,老板給三人打了折扣,給三人便宜了5元,并讓服務員將退回的5元錢給三人送去房間,服務員想,三個人分5元錢不好分配,就私自扣下了其中的2元,只給了三人剩下的3元,這就等于說三人每人只花了9元,9元/人×3人=27元,再加上服務員手中的2元,總共有29元,而剛才三人明明付了30元啊,請問另外的1元去了哪里?這道題目有很強的迷惑性,教師將題目引入課堂中,讓學生思考、討論,學生在討論中必須用發散思維進行思考,這樣就會使思維不斷的碰撞,創新的火種也會在思維的強烈碰撞中被點燃。
教學中,引入多種題目,讓學生交流、討論,表達自己的想法,可以促進學生產生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提升,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果。
四、運用現代技術,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被很多教師搬上了教學課堂。多媒體技術在數學課堂的應用,可以將數學中那些枯燥的概念、靜態的圖形轉化成生動的聲音和動態的圖像,吸引學生更加積極的投入到了數學學習活動中。在小數數學教學中,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結合,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豐富了學生的視野,使數學課堂不再刻板而是充滿趣味性,吸引了學生對課堂教學的關注度,促進了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提高了數學課堂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進行“10的加減法”的教學時,教師可運用多媒體軟件,將計算過程設計成動畫故事片的形式:一位老奶奶拿出兩個盤子來喂小雞,左盤中出現了4只小雞,右盤中出現了6只小雞。學生瞬間就被形象逼真的畫面所吸引,這時教師提出問題:大家算一算,這位老奶奶共有多少只小雞?學生在優美的畫面中積極的思考,很快算出了結果:4+6=10(只)。這時畫面突然一轉,出現了一只小松鼠,它的身后背著一袋子的松果,正快速的往家的方向奔跑,由于跑的速度特別快,松果一路跑一路掉。學生被這個畫面逗得捧腹大笑。教師適時的對學生進行引導:這是10的加法和減法計算,你能根據這個畫面列出相應的算式嗎?學生認真的思考,積極的發言,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探討,最后總結出算式。
如此直觀的教學,激發了學生上課學習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更好更快的融入課堂教學中,積極動腦思考,相互間共同討論,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提高了學生課堂學習的效果,使課堂教學更加的高效。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多途徑、多方法創建教學課堂,充分的利用課堂40分鐘,吸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有效地利用課堂上的時間,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減輕學生的負擔,使數學課堂教學更加的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