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琪
【摘 要】隨著教育教學改革進程的推進,核心素養等詞匯在課堂活動中頻頻出現。在制定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期間,教師要加強對核心素養的關注度,并能夠在設計活動方案過程中,積極滲透核心素養內涵,為學生的語文學習營造良好氛圍,從而增強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并實現閱讀教學活動的高效性目標。對此,本文將結合實際情況,對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展開簡要論述。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語文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了“語言的建構和運用”“思維的發展和提升”“審美的鑒賞和創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傳承”總共四個方面。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授課環節中的重要內容,通過制定多樣化閱讀教學方案,并創新授課策略、滲透核心素養內涵,能夠促使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不斷提升,從而有效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目標。
一、提供交流表達機會,發展學生語言能力
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著豐富的內容,課堂授課形式也多種多樣,為了發展學生語言能力,教師要能夠根據閱讀教材內容,為學生提供豐富的交流表達機會,使其能夠在與師生溝通過程中,加強對文字的運用,從而切實提升語言能力。
以《司馬光》這一課學習為例,在閱讀活動開展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大聲朗讀文章內容,增強語言感知能力,理順文章思路,同時增強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和把握。在課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合上課本,自己說一說,本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促使學生能夠通過對原文內容的準確復述,發展自己的語言能力。在學習期間,教師還可以采取靈活的教學形式,比如構建合作小組,促使學生能夠在組內活動中,與其他成員展開互動交流,當學生不斷提升了與其他同學的互動機會,并能夠暢所欲言,他們會不斷提升對文字、語言的熟悉度,從而有效發展自身語言能力。
二、靈活制定思考問題,增強學生思維能力
思維能力的提升與培養,是踐行核心素養培養策略的重要內容,在開展語文閱讀學習期間,教師可以靈活制定相關問題,促使學生進行探究,在思考中,學生們會對閱讀材料進行梳理和了解,然后根據自我認知和已有知識經驗,從多個角度出發,對問題進行分析把握,從而有效得出結論,在此過程中,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邏輯能力的提升,可以切實優化課堂教學效果,營造良好學習氛圍,從而實現高效閱讀教學效果。
比如在學習《掌聲》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依據教材內容,為學生出示如下思考問題: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小英給你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此時的小英是自卑的,為什么后來變化會那么大呢?同學們一邊熱烈地鼓掌,一邊會說著什么?兩次掌聲分別包含著什么?在問題指引下,學生的思考動力會不斷提升,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熱情也會隨之增強。
三、著眼語文教材內容,提升學生審美能力
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其中有很多名家優秀作品,在開展閱讀教學期間,教師除了要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內容,還要促使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品評活動,從字詞、句子賞析中,感受文字之美。同時,還要促使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結構、寫作方法進行分析,使其能夠感受優秀作家作品中的審美價值。
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過程中,教師要著眼于教材內容,比如在學習《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教師可以結合閱讀內容,為學生出示與之相關的圖片,使學生能夠充分調動自己的視覺感官,進行賞析活動。接著,還可以出示文章中的具體句子,引導學生分析,比如:底的巖石上長著各種各樣的珊瑚,有的像綻開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魚成群結隊地在珊瑚叢中穿來穿去,好看極了,有的全身布滿彩色的條紋,有的頭上長著一簇紅纓。通過賞析,可以使學生深刻領略西沙群島一帶海底的優美風光和豐富物產以及五光十色的海水,并獲得審美體驗。
四、擴充語文知識資源,提高文化傳承能力
小學語文教材內容中包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比如詩詞、文言文、經典名著等等,在開展閱讀教學期間,教師可以使用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增加知識吸收途徑,擴展知識資源,使學生能夠在閱讀學習中,充分感知多元知識,從而提升自身文化傳承能力。
比如在學習《山行》《贈劉景文》《夜書所見》時,教師可以著眼于古詩詞作者,為學生擴充更多的古詩篇目,促使學生能夠提升對古詩詞文化的了解度,從而切實提升文化修養。同時,還可以在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學習時,采用“1+N”教學模式,為其推薦更多閱讀內容和書目,比如《西游記》《弟子規》《三字經》等內容,促使學生能夠一邊閱讀,一邊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切實增強自身知識儲備,有效提升綜合素養。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語文閱讀學習活動,能夠促使學生置身于良好的學習氛圍中,有效感受語文課程的樂趣,并能夠在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下,與師生展開良好配合,從而促使自身綜合素養得以有效增強。
【參考文獻】
[1]郭文豐.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探究[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0(06)
[2]郭胤鑫.基于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探析[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2)
[3]張麗.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信息提取能力培養的策略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