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維聰
[摘? ?要]依據《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編寫的新版高中地理教材已經出版。相對于舊版教材,新版教材出現了不少變化。文章以必修1和必修2為例,對新舊版教材的體例、呈現方式、內容細節與組成等方面進行對比分析,梳理兩個版本教材的聯系與不同,以幫助中學地理教師更好地使用新教材,推進教學改革。
[關鍵詞]高中地理;人教版;教材分析;課程標準
[中圖分類號]? ? G633.55?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1)16-0075-02
教材是依據課程標準編寫的、系統反映學科內容的教學用書。它體現了眾多專家、學者的專業智慧和學科水平,它是學科知識的精華、智慧的結晶,是課程標準的具體化,也是教學工作的中心和關鍵。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依據2017年版課程標準編寫)相對于舊教材(依據2003年版課程標準編寫),無論是在章節安排上,還是在內容呈現上,均有較大的變化,本文旨在做這個變化分析,為中學地理教師使用和把握新教材提供借鑒。
一、課標比較分析
2003年版和2017年版課程標準中都有教材編寫建議,主要內容如下(見表1)。
比較新舊版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教材編寫建議不難發現:在教材編寫建議與要求方面,相同的是,新舊版課標都強調內容與框架結構的建立以及合適的教材呈現方式;不同的是,舊版課標強調培養學生地理理性思維以及教材系列化建設,而新版課標更強調學生的能力培養,注重教材的育人功能以及地理信息技術的運用,上升到理論層面,對學生的要求層次也進一步提高,并且對于如何落實給出了更具體的措施。比如2017年版課標提到借助地理信息技術,構建紙電互補的新型教科書系統,而2003年版課標只提到重視教科書的系列化建設。
二、教材內容呈現比較分析
(1)體例比較分析
初步分析新舊版教材的單元體例,有兩個很明顯的區別。其一是新版教材在每一章的最后會通過《本章要點》欄目,對章前提出的探討問題一一歸納回答,而舊版教材則沒有這一欄目。這一欄目揭示出本章的重點、難點,這些重難點是教師必須講解、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新設置這一欄目的好處是,可幫助教師和學生在教學完一章內容后準確把握本章重點。
其二是新版教材新增了《自學窗》欄目,該欄目內容生動有趣,有故事、有思想,是對章節內容的課外延伸補充,一般都設置在小節的最后,而舊版教材沒有這一欄目,只有與其類似的《閱讀》欄目穿插在小節之間。新增的這個欄目很大程度上增強了教材內容的多樣性和靈活性,使教材內容更加豐富多彩,一方面增強了教材的可讀性,另一方面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知識,讓學生了解地理學的思想、方法和貢獻等。
(2)呈現方式比較分析
新舊版本的教材雖然都是按照“章—節”的順序編寫,也都兼顧了正文、圖像、活動這三個系統的相互配合,但兩個版本教材在呈現方式上有很大變化,最突出的是教材各個欄目的呈現。
新版教材按照“情景—正文—活動”的形式呈現學習內容,其間穿插著《案例》《自學窗》等小欄目,其中每一小節安排1~3個活動和1~2個案例,這除了突出對地理基本原理、概念、規律的理解,更重視對地理現象和地理過程的呈現,引導學生結合案例深入理解基本知識,通過思考和活動實現概念和技能的遷移[1]。比如新版教材必修2第一章第三節“人口容量”,首先給出世界“第70億寶寶”誕生的例子,隨后正文呈現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人口合理容量兩部分內容,接著安排一個活動——“討論我國人口多少才合適”,該小節的內容呈現就完成了。
舊版教材按照“正文—案例+活動”的主體結構呈現學習內容,其間穿插著《閱讀》《讀圖(表)思考》等小欄目,在每一個知識點之間安排1~2個活動和1~2個案例,突出對地理基本原理、概念、規律的理解。
(3)細節比較分析
此處選取教材中的圖像作對比分析。圖像是學生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新版教材圖像數量增加,地理學科特點更為突出。舊版必修1、必修2的圖像總數分別為132幅、124幅,新版必修1、必修2圖像總數分別為177幅、151幅。兩冊新版教材平均每頁圖像數均大于舊版教材,圖像密度比較大,總體平均每頁有1~2幅圖像。
教材中的圖像能使抽象的內容更直觀,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和理解所學內容,避免生澀的文字表達給學生帶來枯燥感、乏味感,也能充分體現教材的地理學科特點,增強教材的可讀性。
三、教材內容比較分析
(1)內容邏輯結構比較分析
高中階段的學生認知結構體系已經基本形成,有意記憶能力、想象能力迅速發展,抽象邏輯思維占據優勢地位,思維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更加明確,學習自覺性也明顯增強。新版教材的內容內在邏輯關系與舊版教材相比更加密切,內容編寫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整個內容結構體系更加完整清晰。
比如新版教材必修1從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到第六章《自然災害》,有著比較清晰的脈絡:首先闡述的是地球的宇宙環境及太陽對地球的影響,新增加第三節“地球的歷史”,接著敘述地球圈層結構,為后面課程的學習作鋪墊;從第二章到第五章,按照自然地理五要素來組織教材;第六章《自然災害》又從整體的角度來分析自然地理環境當中的自然災害[2]。
(2)內容組成比較分析
章節數目的變化,必然也會帶來內容的變化。縱觀必修1、必修2的新舊版本教材,學生所需要學習的內容變化不少。下面簡要梳理一下兩冊教材的內容變動之處。
通過對比不難發現,新版教材必修1選擇了按照自然要素外加地球科學基礎、自然災害的形式來鋪陳學習內容,囊括了水、大氣、地貌、植被、土壤這五大自然要素。這一變化也順應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習本模塊之后,學生能夠運用地理信息技術或其他地理工具,觀察、識別、描述與地貌、大氣、水、土壤、植被等有關的自然現象[3]。
在必修2,第一章的“人口遷移”和“人口容量”內容保留,“人口的數量變化”一小節刪除,取而代之的是“人口分布”。相關專業詞匯也有所變化,舊版教材中提的是“城市化”,新版教材中提的是“城鎮化”。此外,新版教材新增“中國國家發展戰略舉例”一小節內容,把黨的十九大以來所提到的部分國家發展戰略作為學生學習的內容,幫助學生理解黨和國家提出的新的發展理念。
新版教材內容之所以較舊版教材出現較大的變動,與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改革有著直接的關系。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的依據和準則,舊版教材以舊版課程標準為編寫依據,新版教材以新版課程標準為編寫依據,因此兩個版本的教材內容產生較大變動是必然的。
四、總結
筆者以人教版新舊版本必修1必修2教材為研究對象,圍繞著兩個版本教材的體例、呈現方式、呈現細節以及內容等方面進行了初步對比分析,發現整體變化較大。
兩冊新版教材內容體量均有所增加。新版教材的編寫能緊扣培養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標,與時俱進,編寫理念更加明確、具體,主要體現在教材內容、課程建設和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方面。
此外,新版教材按照“情景—正文—活動”的形式呈現學習內容,章節間聯系緊密,知識點銜接緊湊。新增加的《情境設計》《自學窗》以及《本章要點》欄目特色鮮明,注重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使得新版教材體例靈活生動,更具有親和力和可讀性。再者,新版教材文本結構豐富、條理清晰、內容精簡、重點突出,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和邏輯性;圖像數量總體比舊版教材的多,圖文并茂,所選圖像形象生動、類型豐富、聯系實際。
[? ?參? ?考? ?文? ?獻? ?]
[1]? 丁堯清,許少星.高中地理新課程《地理1》4個版本教科書內容及其特點分析[J].地理教學,2019(16):32-34.
[2]? 楊一帆.高中地理新舊教材的比較分析[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5.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責任編輯? ?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