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琳
【摘? ? 要】在中職教學中加強傳統文化的滲透和融入,有利于中職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同時也有利于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因此,中職語文教師需要不斷挖掘教學中的傳統文化內容,采用多樣化的形式進行滲透教學,搭建豐富的傳承傳統文化的平臺,以實際行動落實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學工作。
【關鍵詞】中職語文? 傳統文化? 滲透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8.048
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不斷推廣,在當前的中職教學中,學校和教師也更加重視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使學生不僅能夠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術,更重要的是能夠具備較強的綜合能力,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樣才能為其未來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傳統文化的滲透是中職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在當前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傳統文化融入語文教學的益處得到了更多教師的認可。本文就如何在中職語文的課堂教學中實施有效的傳統文化滲透做出了相關分析,希望能為有關教師的教學工作提供一定參考。
一、中職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作用
(一)有利于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
在民族特色文化中,傳統文化發揮著重要作用,其民族歷史和精神都得到了充分體現,是民族精神和國家文化的重要象征,所以傳承與發展是非常有必要的。在中職語文教學的每一個方面,教師既要積極傳授知識,也要引導學生認識到自身在文化傳承中扮演的角色。傳統文化通過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可以為學生學習傳統道德規范創造有利條件,使之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者。此外,基于全球化視角,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傳承,可以為學生未來健康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有利于促進教育可持續發展
在中職學習階段,語文作為必修基礎課程之一,既要求學生應對基本的語言文字知識予以高度掌握,也要具備良好的語文運用能力,從而使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得到不斷強化。但實際上,一些中職學生的語文基礎并不牢固,尚未全面了解民族文化,再加上當前多元文化的出現,很難提高職業人才培養水平。而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可以使學生對民族文化予以正確的認知,不斷開拓學生的思維和眼界,使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得到順利構建,與職業人才培養要求相一致。同時,傳統文化可以將中華民族良好的意志品質充分展現出來,引導學生樹立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與認同感,這對于學生身心發展具有極大的幫助。
二、中職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現狀分析
語文課程在中職課程教學構成中占有較高的比重,但是不同于普通的全日制中學,中職學校在人才培養方面,對于專業技能教學的關注度較高。所以中職學生的專業技能教學是學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而對于語文教學的關注度有待提升,其中傳統文化也沒有得到廣泛的滲透,即使一些教師開始滲透傳統文化,也僅僅涵蓋課本上的傳統文化部分,并沒有深度探究和開展傳統文化教學,教材中傳統文化教育資源也沒有進行進一步挖掘,難以保證傳統文化教學良好的滲透效果,無法將育人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在選擇中職學校以后,部分學生比較注重學習技術能力,文化知識的學習熱情較為薄弱化。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學生對文化知識的重視程度不足,當前的中職學校的培養目標對于實踐部分比較注重,與文化知識培養這一部分出現了嚴重失衡。
此外,一些學生存在傳統文化比較“過時”的心理誤區,導致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意識造成嚴重影響,加劇了中職語文傳統文化滲透教學的難度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但實際上,一些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經典作品的學習熱情并不高,由此可以反映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重視度不足,且比較推崇新鮮刺激的事物。該現狀的發生嚴重影響著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三、中職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措施
(一)在詩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詩詞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接觸傳統文化最快捷、最直接的載體之一。選入教材的詩詞不僅展示著我國古代豐富多樣的文化,為學生呈現了一個又一個具有獨特魅力的朝代,同時也使學生了解到許多文人墨客的多愁善感、豪情壯志、家國情懷等等,對于學生知識的積累以及人格品質的塑造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抓住詩詞這一關鍵內容,將傳統文化融入其中,帶領學生在傳誦經典的過程中領悟和成長。
首先,教師需要在備課環節充分挖掘詩詞中的傳統文化元素,例如傳統節日、傳統習俗等,同時也需要選擇一些能夠反映作者創作詩詞所處的朝代和社會環境的典型事例作為講解的背景。這樣不僅能夠突出傳統文化的相關知識,使學生能夠通過詩詞了解更多文化知識,同時也可以將詩詞內容、傳統文化以及創作背景三者聯系起來,在對三者的了解和思考中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同時更加全面地了解傳統文化,避免孤立地看待事物。
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我國豐富的傳統文化。例如經典詩詞的表演、相關文化內容的紀錄片等等,這樣能夠為學生呈現更加生動、具體的傳統文化,從而加深傳統文化教學的效果。
最后,教師需要針對詩詞所體現的優秀精神和品質進行重點教學。例如,向學生講述作者的生平事跡以及作者在創作時的遭遇和如何面對的方法,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全面體會詩詞表達的思想感情,更重要的是給予學生正面的影響和鼓勵,讓學生在詩人的感染下也能夠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在對傳統文化的學習中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思想。
(二)將傳統節日融入到教學中
我國的傳統節日豐富,每一個傳統節日的背后都有著十分深遠的意義,無論是舉國歡慶的春節,還是寄托思念的清明節,抑或是象征團圓的中秋節,都寄托了古人的一種思想,在其背后有著深層次的含義。每位學生都經歷過不同的傳統節日,同時對于其中的習俗也有著一定的了解,如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中秋節吃月餅、賞月等等。但是仍然有部分學生對于傳統節日中蘊含的傳統文化認識不足,如傳統節日的起源、習俗的產生方式以及漫長歷史中的演變過程等等。因此,中職語文教師可以抓住這一特點,利用傳統節日實現傳統文化在教學中的滲透,從而在增強課堂趣味性的同時豐富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傳統節日作為課堂導入的元素,將相關的傳統食品帶到課堂上展示給學生,這樣能夠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將精力集中在課堂中。然后,教師再提出相關的問題:大家都知道這是什么節日時吃的食物嗎?你們喜愛吃嗎?會自己做嗎?一系列的問題能夠引導學生將思維匯集到傳統節日中,為傳統文化的教學和滲透做鋪墊,學生能夠自然而然地將思路引向節日以及相關的文化知識上。最后,教師再根據學生的反應來評估他們對該節日的了解程度,同時進行相關知識的普及,這樣就能夠讓學生對我國傳統節日的了解不僅僅停留在表面,例如節日的日期以及相關的食物。同時也能夠全面、深入地了解節日背后的故事以及其中蘊含的精神,體會傳統文化的魅力。
(三)設置課堂教學問題
在新課程教學不斷改革發展過程中,教師應對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進行積極引導,并激發學生的探究學習熱情,積極投入到語文學習過程,促進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深入挖掘與分析,特別是優秀的古詩詞,這不僅可以拉近學生與傳統文化之間的距離,也可以使學生語文基礎變得更為牢固。
例如,在《師說》的學習過程中,要想確保課堂學習效率的穩步提升,在學生理解學習的同時,應加強問題的設置,不斷增強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其中,教師應積極構建師生關系,從教材內容出發,以此對問題進行設置,如向學生提問“你們知道什么樣的人能成為老師嗎?”該類問題的提出,可以使師生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密切,確保學生高度掌握本篇課文,將學生思維不斷拓展化,從而提高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了解度。
(四)創新學習途徑,探索民族文化的形成
在實際教學中,中職語文教師應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進行學習,不斷創新學習渠道,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目前,一些中職學生知識面范圍并不廣,而語文教材中涉及的傳統文化內容比較有限,一定程度上與學生的探究心理并不相符。對此教師在滲透傳統文化過程中,應加強文化社團的設置,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選擇,提高對傳統文化的主動學習積極性,從而為提高學生文化底蘊助益。在信息化時代出現后,教師應加強微信、QQ等渠道的應用,以此來加強傳統文化學習平臺建設。
在平臺上,可以對傳統文化實現定期傳播,如將《國家寶藏》等探索類節目推薦給學生,不斷拓展學生的語文思維,以便于學生的深度學習。在平臺上,學生也可以對自己學習到的傳統文化故事進行共享,不同學生之間也可以對自己喜歡的著作進行推薦。在平臺上,通過討論和交流文化內容,可以大大增強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更好地傳遞傳統文化思想。
同時,教師應從中職階段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深入分析語文課堂學習的知識,積極滲透傳統文化,使學生在學習課堂知識時,產生一種新鮮感,深刻認識到中職語文學習和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以直觀的形式展示所學的知識,確保學生擁有良好的理解水平。比如講解“林黛玉進賈府”時,為了確保課堂學習水平的穩步提升,教師應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播放林黛玉進賈府的相關視頻資料,在學生觀看視頻和閱讀文章以后,教師應讓學生對林黛玉的人物形象進行分析,對其性格特點高度明確化,確保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高度理解。當然教師也可以將課外讀物推薦給學生,如《紅樓夢》等,學生通過對整本文學作品的閱讀,可以加深對林黛玉人物形象的塑造的理解與記憶。
(五)積極開展傳統文化活動和課外活動
1.重視傳統文化活動。在新形勢下,中職學校要想推動教育水平的提升,具備良好的人才競爭力,應加強立德樹人任務的積極滲透,提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的高度重視。在構建傳統文化學習環境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對教室、校園內的公共場所的利用,加強校園公示欄、校園廣播等渠道形式的應用,以此來將傳統文化的內容展示出來,并對傳統文化人物的事跡進行廣泛傳播。學校通過多樣化的活動形式,進一步拓展文化傳承的載體和形式,憑借良好的文化學習環境,顯著增強學生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并給予整體傳統文化學習效果一定的保證。其中,應積極開設社團活動和專題活動,與校園文化建設相互融合,將經典誦讀、詩歌朗誦等活動落實下去,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文化素養。
另外,可以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積極開設校園主題教育實踐系列活動。拉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課堂、課外、評價體系等之間的距離,更好地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教育教學全過程。對于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應將文學、戲劇、民間文藝等各類形式的傳統文化項目涵蓋在內,同時,物質條件允許的中職院校也可以組織成立相關社團,加強本校公益輔導團的設置,使中華傳統文化項目真正走到學生的身邊,如泥塑、臉譜等。
2.積極開展豐富的傳統文化活動。要想使傳統文化滲透的效果得到不斷增強,使學生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得到不斷成長,開展豐富的傳統文化活動必不可少。豐富多彩、趣味十足的校園活動既能夠擴大學生增長知識的途徑,將學生的學習園地延伸到課堂之外,同時也可以使學生在活動中鍛煉溝通能力、培養發散思維,構建更加愉快、融洽的成長氛圍,為學生的健康發展創建和諧的環境。因此,中職語文教學在滲透傳統文化的過程中,需要重視多樣化活動的開展,為學生提供更加充分的展示自我和創新創造的機會。
例如,學校可以舉辦“詩詞大會”,讓熱愛詩詞的學生擁有展示才華的舞臺,通過你說我猜、出口成詩、詩詞接龍、飛花令等一系列精彩的項目分享詩詞之美、感受詩詞之趣,使參賽者和觀眾都能夠完成跨越千年、溝通古今、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的精神之旅。再如,學校可以組織有特長、感興趣的學生舉辦一系列的傳統文化主題活動,涵蓋書法、國畫、古代樂器等多種內容,同時也可以包含比賽、表演、交流分享、成果展示等多種形式。這樣既能夠豐富傳統文化滲透的途徑,也可以增強活動的趣味性和參與性,使不同能力的學生都可以參與其中,擴大文化滲透的輻射面,對于增強學生的文化獲得感、激發學生的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有著積極作用。
四、結束語
傳統文化是我國古代留下來的文化精髓,不僅類型豐富、包羅萬象,同時也蘊含著許多美好的品德和精神,對于人們尤其是學生塑造自身人格和傳承中華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語文是發揚與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將傳統文化融入到語文學科的教學中,既能夠幫助學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相關語文知識,實現學習的拓展與延伸,不斷增強語文學習的效果,也能夠使學生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讓學生在對歷史的了解和探究中形成優秀的精神品質,達到綜合素質不斷提升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周義忠.中職語文古典詩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策略[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1(06):88-89.
[2]漆緒雅.中職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策略[J].文化產業,2021(15):136-137.
[3]尤小霞.淺析中職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滲透[J].現代職業教育,2021(18):80-81.
[4]陳烜燁.中職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傳統民俗文化的滲透探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1(13):168-169.
[5]邵偉.新課改下中職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策略[J].中學語文,2021(05):90-92.
[6]楊金鶯.隨文潛入心,育人悄無痕——傳統文化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芻議[J].現代職業教育,2020(46):156-157.
[7]盧義林.傳統文化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策略芻議[J].成才之路,2020(30):46-47.
[8]羅瓊麗.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探究[J].課外語文,2020(25):30-31.
[9]王占奎.淺談中華傳統文化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滲透[J].知識文庫,2020(16):71,73.
[10]彭程熙.中職語文教學滲透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J].職業,2020(22):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