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瀅 陳柏昆 常立君 李積珍
【摘要】新工科背景下將工程倫理教育與課程思政相融合,對于培養新時代高素質土木專業人才具有重要意義。結合OBE教育教學理念,通過實施“思政元素融入、課程內容重構、教學方式改革、考核評價多元”的“四維”課堂教學改革,改變教師“教”與學生“學”的傳統教學范式,構建師生學習共同體,打造共情內化育人模式。借助課程思政元素豐富的優勢,設計思政自然融入方案,形成“專業性+正向性+沉浸性+趣味性+特色性”突出、有溫度的“五性一度”案例教學模式,構建了工科專業課程思政+工程倫理教育的新方式。
【關鍵詞】新工科;工程倫理學;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一、引言
“新工科”建設自2017年正式啟動以來,國內各個高校在教育理念、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模式、質量標準、課程體系等方面掀起了改革的熱潮。這次“新工科”建設提倡立德樹人為引領,培養未來多元化、創新型卓越工程人才[1]。教育部在推進“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相關文件中也指出,適應引領新經濟的“新工科”要求新時代的行業從業人員有效地落實工程倫理意識、掌握工程倫理規范,并較好地維護和遵守行業基本道德規范和職業規范。顯然,“新工科”對人才的要求除了具備專業技能之外,更強調面對未來工程活動中不可預測的利益沖突和潛在風險時應具有相應的道德思辨與實踐能力,而要實現這一要求,工程倫理教育無疑是必然的選擇[2,3]。
土木工程領域涉及到與社會基礎設施建設及人類生存發展密切相關的各類工程建設活動,如房屋、橋梁、大壩等,關系到國計民生,因此對從業人員不僅要求有扎實的專業技能,更要有將公眾的安全、健康和福祉置于首要位置的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而這正是工程倫理教育的教學目標。在土木類專業中開展工程倫理教育的可以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職業觀和工程倫理觀[4],正確應用馬克思主義分析工程倫理問題,解決工程實踐中的復雜倫理問題。將工程倫理教育與課程思政教育、專業知識講授相結合,可以深度挖掘工程倫理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專業倫理、家國情懷、職業道德等相關德育元素的結合點,通過典型案例等教學素材的設計運用,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將正確的價值追求、理想信念和家國情懷有效地傳遞給學生。能夠讓學生在面臨工程中的風險、安全與責任以及工程實踐中的價值選擇問題時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關注工程與社會、環境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能夠運用自己的技術和才智為人類創造福祉,促進人、自然、社會的和諧發展。對于培養具有良好工程倫理意識、掌握工程倫理規范、維護和遵守行業基本道德規范和職業規范的新時代土木人具有積極意義,將課程思政融入工程倫理教育是實現新工科背景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途徑[5]。
本文結合土木工程專業“工程倫理學”課程的專業知識點,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設計有效融入途徑,基于OBE理念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的實踐研究,充分發揮課程思政的價值引領作用,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
二、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實踐
我國工程倫理教育最早始于西南交通大學肖平教授在1999年開設的工程倫理學課程,之后,北京理工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先后在本科生中開設相關課程,這表明國內諸多一流大學已經就工程倫理教育在現代工程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達成共識,并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但是,我國工程倫理教育起步較晚,學科基礎比較薄弱,總體規模和效果并不算理想。
我校自2019年開始在土木工程專業中開設了工程倫理學課程,共16 學時計1學分,授課對象是土木工程專業大二學生。主要培養學生樹立倫理意識,增強倫理判斷能力,使其具有高度的工程倫理敏感性,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因前期基礎薄弱,課程教學中存在著課程思政融入生硬、理工科學生認為工程倫理類課程偏重于“道德倫理宣講”,缺乏學習內驅力、課程評價形式單一,傳統的以紙筆考試為主的評價方式無法精準檢測學生的思辨能力達成效果,無法全面衡量育人成效等亟須解決的焦點問題。針對以上問題,我校工程倫理學課程組采用OBE理念實施“目標引領、成果導向、學生中心、多維評價、持續改進”的課堂教學改革,以課程思政為抓手,從課程思政“生硬融入”向“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地自然融入”轉變;從注重知識點講授的“以教為中心”向“知識傳授+思維訓練+能力提升”并重的“以學為中心”教學模式轉變;從重死記硬背、“期末考試一考定成績”向重獨立思考、“全過程學業評價”的考核方式轉變,形成了教師“愛教、善教、樂教”、學生“勤學、樂學、會學”的良好氛圍,構建師生學習共同體。
(一)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1、思政育人理念有效融入,重塑課程目標
工程倫理學課程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工程倫理觀出發,通過工程倫理理論知識傳授結合工程案例分析的方式,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工程倫理問題的能力,錘煉學生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并且結合青海省情將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發展思想融入教學目標中,培養學生全面理解工程與社會、環境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形成能夠用自己的技術和才智為人類創造福祉的價值塑造[6]。整個教學目標設計符合布魯姆認知目標從低階向高階進階的需求,可以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有機融合,充分發揮課程思政的感染力、價值力,解決重知識、輕能力、價值引領不足的問題。
2、課程思政主題有機契合,重構課程內容
課程思政不是簡單、直接地把思政課的部分內容搬到專業課教學中,而是“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地自然融入。課程思政內容的選擇應著力于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而不是說教感,這樣學生會自然而然地接受,起到潛移默化的效果。《工程倫理學》旨在培養學生正確應用馬克思主義分析工程倫理問題、樹立正確的倫理意識,增強倫理判斷能力,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職業觀和工程倫理觀。所以在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時須準確把握課程授課要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程倫理、家國情懷、職業道德等相關德育元素的結合點,巧妙設計典型工程案例,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將正確的價值追求、理想信念和家國情懷有效地傳遞給學生。課程組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選擇與培養擁有優良的道德品質、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的土木專業人才緊密相關的“家國情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程倫理、工匠精神、職業道德”等德育元素[7],重構課程教學內容,實現課程思政主題與教學內容的完美契合,如表1所示。
3、課程案例精心選擇,講好中國故事
利用典型工程案例找到這些思政要素的切入點,案例選擇中突出“專業性、正向性、沉浸性、趣味性、特色性”的“五性”,并采用融入場景敘事的案例教學法講好中國故事,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體現有溫度的課程思政理念,打造“五性一度”的課程思政教學方式,實現價值引領的育人目標。結合專業特點選擇近年來土木工程領域比較典型的超級工程如港珠澳大橋、北京大興機場等的建設成就讓學生堅定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講述超級工程背后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圍繞新冠疫情爆發初期火神山醫院的建設背景及建設過程,讓學生理解工程建設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扮演的“正當行事”的倫理職責,感受土木工程行業從業者在祖國危難時刻的挺身而出的奉獻精神以及我們國家在特殊時刻可以快速調動社會資源、滿足人民群眾基本需求時的制度優勢。通過這些案例的學習讓學生們結合專業知識正確認識工程的價值、倫理選擇和倫理職責,體現了課程案例的“專業性和正向性”。考慮到青海省獨有的生態價值和生態稟賦,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理論引入課堂,讓學生們正確認識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以青藏鐵路建設中的綠色設計理念和方法作為體現地方“特色性”的案例,培養學生在工程活動中自覺保護環境的意識和行為。將“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拼搏、甘當路石,軍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路”精神在課堂上重現,讓學生們重新審視土木工程師的職業精神,結合土木工程師德職業倫理要求,深刻領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土木工程師職業道德中的重要地位,體現了教學案例的“特色性+沉浸性”。整個案例教學中采用課堂投票、課堂辯論等方式增加學生參與案例學習的趣味性。
(二)課程思政教學實施
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課前+課中+課后“三階段遞進學習模式組織教學。課前給學生發布學習任務清單、預習課件等完成線上學習和小組討論任務,學生帶著任務和問題線上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團隊合作與溝通能力[8]。線上平臺形成線上學習數據,教師通過分析課前學習數據實現精準施教。課中采用“知識點講授+課堂討論+案例分析+課堂習題+小組任務+課堂匯報”等多種方式開展教學,教師結合學生線上學習完成情況對重點的知識點進行講解,并引出教學案例啟發學生深度思考,在課堂上通過小組討論、課堂投票、小型辯論等方式為學生創造更多創新思考及表達、溝通的機會,使學生有代入感、獲得感。課后以思考題、筆記整理、課程報告等方式讓學生學會總結知識,鞏固知識。線上線下教學實現“兩性一度”目標,線上學習為線下課堂活動做準備,線下活動以學生為中心,體現知識學習的開放性和高階性,支撐課程目標達成。教師根據教學平臺提供的教學數據分析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學目標達成度,關注教學反饋信息,進行教學反思和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優化。
(三)教學效果評價
根據課程教學目標和思政育人目標設計構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如圖2所示,采用期末評價+過程評價的方式來檢驗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制定出精細的評價指標,多維度考核學生的達成情況。利用雨課堂等教學平臺實現學習效果的動態化呈現,讓學生實時掌握自己的學習成果,充分及時反映學生成長成才情況,開展教與學的反思反饋和持續性改進,讓學生、教師、課程得以共同成長和發展。
經過兩年多的實踐,《工程倫理學》課程已逐漸形成“以學生為中心,從傳統線下教學到現在的構建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模式,從最初的老師單聲道的講,到現在的人人發聲的多聲道的共同“學”,從最初的思政育人入眼入耳,到現在的入腦入心并踐行,不斷迭代升級,持續性改進。
三、結語
工程倫理教育對實現新工科背景下新時代工程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使命具有重要意義,立足于土木工程人才培養的新需求,將土木工程倫理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開展從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等多方面的改革實踐,在實現課程的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等基本功能的基礎上,挖掘并凸顯其價值引領功能。充分發揮專業課課堂教學主渠道的作用,引導工科學生們在解決工程倫理問題時具有高度的工程倫理敏感性,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幫助學生在未來的工程職業生涯中能夠運用自己的技術和才智為人類創造福祉,促進人、自然、社會的和諧發展。通過工程倫理的教育和引導,讓土木類專業的學生不僅了解工程建設中的法律法規要求,更能在工程建設中做出合理的倫理選擇,成為嚴謹敬業、尊重自然、社會責任感強和價值觀正確的土木人,為國家建設優質工程提供強有力的智力保障。
參考文獻
鐘登華. 新工科建設的內涵與行動[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 (3):1~6.
林健,衣芳青. 面向未來的工程倫理教育[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1, (5):1~11.
魯春霞. “新工科”視域下高校工程倫理教育的思考與探索[J]. 高等理科教育, 2021, (1):8~12.
朱國芬. 新工科背景下的工程倫理教育探析[J]. 教育教學論壇, 2020, (9):20~23.
夏嵩,王藝霖,肖平,等. 土木工程專業教育中工程倫理因素的融入——“課程思政”的新形式[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0, (1):172~176.
張 兵,張沐穎,張敏莉. 基于價值塑造的工程倫理教育學習成效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21, 30(5):93~99.
徐騰飛,楊成,趙人達,等. 土木工程專業課程思政的融入路徑——以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為例[J]. 高等建筑教育, 2021, 30(1):182~189.
馮雙喜,雷華陽,劉景錦,等. 新工科背景下土力學課程思政教學研究與探討[J]. 高等建筑教育, 2021, 30(6):32~38
基金項目: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創新人才培養模
式探索與實踐”、青海大學教育教學研究項目“新工科背景下土木類專業工程倫理教育實踐路徑研究”(JY202122)、青海大學2020年課程思政精品示范課程“工程倫理學”(SZ2002)
作者簡介:李瀅(1974-),女,青海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碩士,主要從事土木工程材料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