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嫦
摘要:教育信息化2.0計劃的提出促使各類現代教育技術被廣泛應用至教學中。道德與法治作為德育課程之一,有助于學生三觀素養的培育。將現代教育技術中的微視頻資源運用到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把握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貫徹落實主題引領、知識鞏固、拓展評價等三要素,助力學生在積極趣味的課堂氛圍中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落實學生“我要學”,切實提升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微視頻資源;運用策略
引言:
微視頻資源作為數字化的課程資源,其能徹底把握學生碎片化時間,抓住學生課堂注意,引領學生在信息豐富、內容直觀、形式多樣的微視頻中學習知識、拓展提升[1]。本文以部編九上第二單元《建設法治中國》為例,從課前、課中、課后三環節徹底落實學生道德與法治的學習。
一、課前微視頻自主學習,情境導入主題
好的導入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開始[2]。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偏向理論化,若教師仍舊采用傳統的講授法,學生在理論知識中昏昏欲睡,學習質量嚴重不佳。微視頻資源具有時間短、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特點,且微視頻的娛樂性、互動性更能吸引學生眼球,牢牢刺激學生感官,助力學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學習欲望的激發。教師可把握課前微視頻情境導入環節,借助精心挑選的微視頻資源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除此之外因新課改曾強調“自主、學習、探究”,倡導教師引導學生展開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發展學生個性素養[3]。所以課前導入環節教師還可布置微視頻任務,在告知本堂課主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上網搜集本課主題相關視頻資源,在自主學習中明確本課內容,切實調動學生的興趣,實現學生的自主性。
如“建設法治中國”一課中,本課的知識能力目標是引導學生了解法治內涵,明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并能客觀正確看待法治中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推進法治中國的建設。為此教師即可以“如何建設法治中國”為主題,引導學生在課前搜集相關的視頻資源,整理后留待上課展示、討論。教師在學生搜集資源過程中,可引導學生掌握篩選微視頻資源、準確選擇微視頻資源的方法和措施,切實選擇最優的微視頻資源。
課前學生自主選擇完畢后,教師在課前五分鐘可展示精心挑選的微視頻資源,在情境創設中引導學生觀看并思考問題。如教師播放2-3分鐘的“生活中井然有序的法治現象”,視頻中展示了車水馬龍卻又井然有序的城市交通、威嚴肅穆的法庭庭審、佩戴警徽穿著警服正在辦公的警察……學生觀看視頻后油然而生“法治讓生活更美好”的感慨。此時教師再次結合視頻提問:
你認為什么是法治?
微視頻資源中你看到哪些默默付出的公職人員?
是什么保障了社會的生活安全和秩序、自由?
借助問題引導學生在問題情境中思考分析,助力學生透過問題了解本章內容本質,切實引領學生在情境導入、自主學習中獲取法治知識,掌握法治技能。
二、課中微視頻難點突破,學習探究知識
新課改提出的“三維教學目標”中強調“重難點突破”,倡導教師引導學生掌握重難點知識。教師可在課堂教學中借助微視頻依次展示內容,引導學生在思考、案例分析、視頻觀看、討論中掌握課本知識重難點,切實吸收重難點知識。
(1)明確知識重難點。如“夯實法治基礎”一課中的重難點是“法治的意義、法治中國的建設”。教師明確本課重難知識點后,即可結合重難點去展示微視頻資源,在課中切實引導學生思考分析。
(2)第一階段:問題分析。課中環節教師可結合課前5分鐘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同時邀請學生回答,促使學生了解“法治保障了社會生活的秩序和自由”,學生從視頻中知道默默付出的公職人員有警察、公務員、監督員等等。對于“法治是什么?”學生們都有自己的看法,教師可記錄下學生的看法并引導學生思考。比如有學生認為“法治就是法的統治,用法律來治理國家”。
(3)第二階段:微視頻案例。為了使學生徹底明確法治的意義和法治中國的建設兩個重難知識點,教師可利用5-6分鐘左右的時間展示微視頻。課前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搜集微視頻,此時教師即可篩選學生的微視頻,引導學生展示微視頻成果。比如有學生下載了“義務教育法的科普視頻資源”,有學生下載了“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動畫科普小短片”等,學生展示完畢后,教師可展示微視頻案例。如案例以趣味動畫的形式展開,案例顯示:女兒在娘胎中時父親因工傷去世,家人獲得工傷保險金并未給女兒留存。請問家人的做法侵犯了女兒的什么權益?
(4)第三階段:合作探究。教師可引導學生4-5人為一組探討微視頻案例,結合案例探討法治中國的建設。如學生們通過翻閱課本、查閱資料、利用網絡,在民法總則的第十七條中發現“遺產繼承、接受贈與中胎兒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可享受胎兒利益”,因此女胎享有遺產繼承權。
借助微視頻資源展開課堂問題探討、案例分析、合作探究等,有助于學生明確建設法治中國的關鍵在于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學生在此過程中突破課文重難點知識,在內化知識中獲取用道德與法治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課后微視頻知識鞏固,豐富拓展渠道
微視頻資源在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后的運用主要集中為拓展提升環節,旨在引領學生貫徹落實“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要求,引導學生運用道德與法治知識去解決實際生活問題。課后環節教師可借助微視頻資源鞏固提升學生的知識能力:一是教師可將課堂微視頻資源和課后微視頻習題等打包分享給學生,引導學生總結、思考,在查漏補缺中鞏固提升;二是教師可布置微視頻任務,要求學生再次篩選、剪輯、制作一份與課堂主題相關的微視頻,切實了解課堂教學知識;三是教師可引導學生展開道德與法治的課后實踐,以4-5人為一組去實地調查、探訪生活中的法治現象,助力學生在理論與實踐結合中習得知識技能和素養。
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運用微視頻資源主要可集中在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在情境創設導入、學生自主學習、課堂合作探究、重難點知識突破、鞏固拓展提升等階段中,助力初中學生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學習、內化和技能的習得與提升,切實促進學生的全面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德東. 用PPT及微視頻搞活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J].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17):34-36.
[2]徐奶發. 構建初中道德與法治智慧化有效課堂[J]. 新課程導學,2020(26):17-18.
[3]張林. 微視頻在道德與法治課的運用[J]. 新課程·中學,2019(1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