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敏靜

摘要:“小微課程”是指具體的、較為微觀的“小而微”的課程。“小微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是提升教師課程力的重要路徑。教師從課堂走向課程,從教學反思課程,逐漸生成自身的“小微課程”主張。童趣是“小微課程”的主題因素;適切是“小微課程”的目標原則;多元是“小微課程”的內容樣態。“小微課程”包含“主題深化式”課程、“主題輻射式”課程、“主題立體式”課程等實施范式。
關鍵詞:“小微課程”;課程力;課程開發;課程實施
中圖分類號:G62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1)05B-0038-04
隨著課程改革的縱深發展,無論是研究層面,還是實踐層面,都已經從關注教師的“教”轉向關注學生的“學”,從聚焦課堂變革轉向聚焦課程建構。新形勢、新背景下,教師要有一定的“課程力”。這個“課程力”涵蓋了教師的課程意識、課程思想和課程主張,包括教師的課程開發力、課程實施力以及課程評價力等。一個有思想的新時代教師,要形成自己的課程觀,要有屬于自己的課程主張,要建構富有個性色彩的、體現自身價值的“自己的課程”[1]。
所謂“小微課程”,簡而言之,是指具體的、較為微觀的“小而微”的課程。小切口、微主題,小視角、微問題,小論域、微研究。我們理想中的“小微課程”,首先是有趣好玩的,能讓學生喜歡;其次是可操作的,課程能具體實施;再次是有意思的,課程具有個性色彩。“小微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是提升教師課程力的重要路徑。
一、“小微課程”主張:教師課程觀的個性呈現
李吉林老師曾言:即便是小學教師,也應該有自己的思想和教育主張。當下,面對學生個性化的需求,教師僅有教學主張是不夠的,還要有課程意識,有自己的課程觀,有自己的課程主張[2]。我們通過培訓、研討、對話、碰撞,在學習中反思,在實踐中尋繹,根植課堂又走出課堂,深耕實踐又延伸實踐,從課堂走向課程,從教學反思課程,努力促進“經驗”向“創造”的艱難攀爬,生成并建構我們的“小微課程”主張。
(一)“小微課程”,向著兒童出發
“小微課程”是指向“兒童”的,讓兒童站在課程中央,強調兒童在課程實踐中的主觀感受[3];“小微課程”也是指向核心素養的,提升兒童的關鍵能力,滿足不同兒童的不同需求。“小微課程”,兒童就是課程的主人,就是課程的參與者和開發者,更是課程的實施者和評價者。“小微課程”的開發和實施,一切要向著兒童出發,豐富每一個兒童的課程經歷與成長體驗,為每一個兒童定制有溫度、有色彩的豐富多樣的課程。
(二)“小微課程”,成就更好師生
“小微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教師從自身出發,在課程中發現自我、實現自我,體現自身的潛在價值,并逐漸形成富有個性特色的“自己的課程”。同時,“小微課程”聚焦兒童的成長與發展,豐富兒童成長過程中的體驗和感受,讓兒童在課程實踐中發現并遇見更好的自己,讓每一個兒童都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所以說,“小微課程”既成就了學生也成就了教師,師生雙方都能在課程創享中自由舒展,彼此成為更好的自己。
(三)“小微課程”,豐富校園生活
江陰市璜塘實驗小學是一所農村實驗小學,“創享健康豐富的校園生活——讓每一個‘我在學校生活中經歷成長,自由舒展,遇見更好的自己”是學校的辦學愿景。學校致力于“健體正心,博文約禮,培養健康陽光、博學向上的健博學子”,“小微課程”讓學校的辦學理念落地生根,是學校培養目標的第一引擎[4]。在“小微課程”開發創生并不斷豐富的過程中,師生共同獲得一段有意思的生命歷程,共同過上一種豐富多彩的值得回憶的校園生活。
二、“小微課程”開發:教師課程力的智慧表達
課程開發能力是教師課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最早的百科詞典《廣雅》說:“創,乃始也。”在課程開發過程中,教師要有“創”的意識、“創”的勇氣,更要有“創”的智慧。面對學生個性化的成長需求,“小微課程”的開發應考慮以下幾個要素:
(一)童趣:課程的主題因素
“小微課程”是兒童的課程,是一種“有趣好玩”的課程。“有趣好玩”的課程追求“趣”味十足,這種“趣”是兒童的玩趣、樂趣,也是兒童的智趣、情趣。“小微課程”的開發應考慮“童趣”的主題因素,這種課程首先要是兒童喜歡的;其次,要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再次,兒童能在這樣的課程中得以舒展生長。教師應從兒童的成長需求、興趣愛好、個性發展出發,基于校本課程資源、特色活動、校園環境、班級活動、學生教育、學科課堂、熱點焦點等方面來確定學生喜歡的可操作的“小微課程”主題。
(二)適切:課程的目標原則
“小微課程”的目標應指向學生核心素養。課程目標的確定必須厘清:我為什么想到要開發這一課程?開發這一課程有什么價值意義?然后再思考:這個課程培養學生哪方面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哪些關鍵能力的提升?通過該課程實施達成哪幾方面的培養目標?每位教師在開發課程時,都必須關照“育人目標”。基于校本特質和校本場域,我們的“小微課程”開發一定要滿足農村兒童的成長需求,提升農村兒童的核心素養,讓農村兒童也能站在課程的中央,獲得課程的多元體驗和美好的生命歷程[5]。
(三)多元:課程的內容樣態
無處不課程,萬物皆課程。教師要用兒童的立場思考課程開發,用多元的視角開發課程內容,努力開發出適合學生發展的、深受學生喜愛的豐富、多元、可選擇的“小微課程”。“小微課程”的內容應因地制宜、因校而擇,可以立足于課堂、著眼于課外、延伸至校外,通過“融合”的方式來確定“小微課程”內容。如德育活動與特色項目相融合、班級活動與學生教育相融合、校園環境與探究活動相融合、學科主題與綜合學習相融合、鄉土文化與課程資源相融合等,力爭形成多樣、適切、可選擇的“小微課程”菜單(見表1)。
三、“小微課程”實施:教師課程力的有效發揮
課程推進中,教師是實施者,是引領者,也是參與者。一個“小微課程”的推進一般需要花費較長時間,設計的課程活動不一定都是在課內完成的,有些課程活動可以放在課外時間,如參觀訪問、實施調查、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等。有些課程活動可以在課內完成,如發現問題、合作探究、觀察思辨、實踐操作、交流匯報、成果展示等。實踐中,我們的“小微課程”已形成了“主題深化式”課程、“主題輻射式”課程、“主題立體式”課程等實施范式。
(一)“主題深化式”課程
“主題深化式”課程即圍繞一個中心主題展開,課程實施分成若干個階段,將主題逐步推進、深化。譬如,主題為“心中那一抹‘紅”的小微課程,以一年級學生入隊儀式為課程背景,通過一系列課程活動體驗,讓學生了解紅領巾的來歷,增強歷史使命感,感受身為一名少先隊員的光榮,為實現共產主義時刻準備著。活動分為四個階段:追尋紅色的足跡、吹響紅色的號角、踐行紅色的夢想、展望紅色的未來。
(二)“主題輻射式”課程
“主題輻射式”課程就是圍繞一個中心主題,開展與主題相關的課程活動,系列化推進課程實施。譬如,主題為“一水一世界”的小微課程,通過觀察調查、實踐體驗、合作探究等形式,學生初步掌握了基本的水培植物技能,充分體驗了水培植物的樂趣,并在課程探究中培養了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課程實施主題板塊依次分解為:A.我喜歡的植物;B.水培知多少;C.民間大調查;D.動手樂體驗;E.成果展示會。
(三)“主題立體式”課程
“主題立體式”課程即確立一個中心主題,再將之分解為若干個子主題課程,子主題再分解為若干個次子主題。課程主題的分解由師生共同完成,以學生主動提出為主,教師進行補充和歸納。譬如,學校里有一個紫藤長廊,錢老師開發了主題為“紫藤物語”的小微課程。子主題A“賞紫藤”下設“觀察紫藤的色形”“描畫紫藤的美麗”等幾個次子主題,子主題B“探紫藤”分解為“探究紫藤的生長習性”“尋繹紫藤的文化特性”等,子主題C“寫紫藤”可分解為“寫一寫心中的紫藤”“評一評筆下的紫藤”等,子主題D“用紫藤”又可分解為“紫藤的食用價值”“紫藤的藥用價值”“紫藤的環保價值”等。
“小微課程”的開發和實施,呈現的不僅僅是一個個課程案例,更是一個個自由發展的生長拔節的動態過程。教師與課程面對面,直面“我的課程”,把“我”放在課程中央,教師課程觀悄然喚醒;直面兒童的課程需求,思考“兒童喜歡什么,兒童需要什么”,教師課程主張逐漸形成;直面自身的專業發展,思索什么是“有意思的自己的課程”,教師課程力得以提升。“小微課程”,是蓬蓬勃勃的思想叢林,是教師向美而行的成長姿態,是教師課程力的一種智慧表達。
參考文獻:
[1]葉紅.基于校園文化的“微課程”建設[J].江蘇教育(教育管理版),2016(12):54.
[2]羅樹庚.用課程改變學校[J].人民教育, 2016(23):39.
[3]盛曉英.學生在中央:一種生動的課程觀照[J].江蘇教育(教育管理版),2018(5):67.
[4]萬偉.課程的力量:學校課程規劃、設計與實施[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59.
[5]張世善.學校文化自覺與課程教學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347.
責任編輯: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