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冶
【摘 要】 高中時期學生學業緊阿張,各學科知識都需要學生理解掌握。其中,地理成績對學生高考成績和未來發展也有著很大影響,這就需要學生在地理復習階段充分掌握地理知識。高中地理知識相對復雜,涉及知識面較廣,給學生復習帶來一定的困難,因此教師在地理復習階段,要從核心素養入手,創新地理復習方法,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地理復習指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基于此,本文對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地理的復習策略進行了分析與研究。
【關鍵詞】 核心素養? 高中地理? 復習策略
前言:
高考前的復習是學生查漏補缺、對知識進行整理和消化的關鍵時期,復習效果直接影響著高考成績。在新課改的要求下,強調了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學生對人文地理、區域劃分、綜合能力全面提升發展。因此教師在課堂復習階段,要以學生為主導,抓住學生心理發展特點,進而對地理知識進行整理和延伸,提升學生核心素養能力的發展。
1. 核心素養背景下高考地理分析
“促進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著力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是新課改對地理課程改革的要求。隨著新課改的要求,地理課程和考試大綱都體現了對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現階段高中地理核心素養的表現有以下幾方面:一、人文地理。人文地理是高中地理學習的主要內容,讓學生對人類生存環境各地氣候得到充分認知,幫助學生完善地理知識框架;二、區域認知。學生對中國地理區域有明確的認知和劃分是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基礎。學生只有明確區域地理位置劃分,才能對某一區域氣候形成和人文關系進行分析和學習;三、實踐能力。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學生掌握某一學科的理論知識,而是為了讓學生能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解決生活問題。地理知識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有很好的實踐能力,實踐能力的高低直接體現了對地理知識的掌握;四、綜合能力。綜合能力指的是學生對地理知識、人文現象、氣候形成等知識進行全面融合貫通,對地理知識有全面的認知能力,以提升綜合素養能力。總體來講,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高考地理考試主要從核心素養方面著手。教師應改變傳統的復習模式,創新高考復習方法,強化學生地理核心素養能力。
2. 核心素養背景下高考地理復習策略
2.1 基于時事熱點教學,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高考考題一部分是讓學生對時事熱點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對教師命題來說是重點也是難點。所以教師在梳理地理知識時,要關注時事問題,在課堂復習過程中,注重給學生滲透相關知識和練習。學生只有對時事問題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能對相關問題進行更好的回答。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將當下的熱點問題帶入到課堂,活躍課堂氣氛,引起學生注意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探討分析,聯系所學知識進行思考。在學生解答的過程中,只要涉及了所學知識,就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認可和肯定,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新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2.2 強調重點,對教材進行延伸教學
生活中對各科知識的運用,都離不開以基礎知識作依據,任何素養知識的培養和能力考查都離不開教材中的基本知識。只有靈活掌握基礎知識才能為以后的學習和發展帶來幫助。在高考復習地理知識的過程中,教師要以近年的高考真題為參照,對教材中出現的知識點進行強化和延伸,拓寬知識獲取渠道,開闊視野,使學生有方向、有目的地進行地理知識復習,提升復習效果。
2.3 利用圖表,強化學生區域認知
地理教學是研究人類生存環境和人與自然關系的學科,所有知識之間看似毫無關系實則密不可分。教師在進行整體地理知識復習時,可以采用圖表的形式進行復習教學,將地理知識以圖表和文字的方式進行整理,便于學生理解地理知識的整體構成框架,引領學生進行回顧和強化知識之間存在的聯系,方便學生對知識內容進行補充和延伸。學生通過圖表的形式將地理知識進行區域劃分,提升了學生圖表閱讀與分析能力,提高了復習效率,強化了學生對區域地理知識的認識和記憶。
2.4 結合實際,增強學生地理實踐能力
學生任何技能的形成并非與生俱來,都是通過長期的培養和學習養成的,好的學習成績也要通過實踐來證實學習效果。地理知識核心素養的培養主要在課堂教學,教師要改變傳統“以教師為主導”的復習模式,將教師滿課堂進行知識灌輸的形式,轉換成引導學生去發問、去思考、去創新,達到預期的復習效果。學生通過自己對地理知識的認知,進行資料的搜集和探討,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也提高了學生實踐能力,對整體地理知識成績的提高帶來幫助,也提升了學生綜合素養的能力。
結束語:
綜上所述,教師要提高學生地理復習效率,就要落實核心素養能力的培養,從人文地理、區域認知、綜合能力和實踐能力幾方面進行培養,以提升學生高考成績,提高地理科學素養為目標,為社會培養綜合型人才做準備。
參考文獻
[1] 蔣玲萍.試論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高考,2020(20):5.
[2] 鄭娜.基于核心素養背景下的高中地理復習策略分析[J].高考,2020(10):182.
[3] 柳杰彬.高考區域地理教學中核心素養培養之我見[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20(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