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剛


[摘? ?要]將STEAM教育理念融入勞動與技術課程,將對學生學習理念的轉變、學習方式的創新、學習效率的提高等方面產生積極影響。文章結合實例,從情境引入、問題討論、經驗學習、問題解決、體驗反思、拓展延伸六個方面探究了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勞動與技術課程,并歸納了設計與實施課程的要點。
[關鍵詞]STEAM教育;勞動與技術;跨學科
STEAM教育的重要目標是解決實際問題,因此STEAM教育意在推進的多學科整合是“真正的問題指引”,而不是“以教材為指引”。勞動與技術教育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本地區的生產實踐、社會環境實際密切關聯,是以掌握勞動知識,進行勞動實踐為實質的基礎性學習范疇。因此,STEAM教育和勞動技術教育在理念、方法等方面有異曲同工之妙。以下將結合三年級勞技課的教學實例進行討論與探究。
一、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
勞動與技術教學的特點
1.拓寬勞動與技術教學思路
STEAM是強調將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相結合的綜合性教育,多學科融合是STEAM教育的最大特點。小學勞動與技術課程的內容大都有紙工、布藝、陶藝、木工、金工、電子制作、家庭電工、模型設計與制作等[1]。勞動與技術課程的許多內容與STEAM課程非常類似,都與多學科知識相關聯。勞動與技術課程中需要動手實踐探究的重要內容就是設計與制作,在課程的性質、結構、內容和實踐部分與STEAM課程極其相似。因此,可以利用STEAM教育理念拓寬教學思路,打造全新的勞動與技術課堂。
2.創新勞動與技術教學方法
多年來,勞動與技術課程被劃入“副課”,無教學計劃,無考核目標,常期不被重視;將勞動當懲罰手段;現實教學中勞動多、教育少,勞動觀念和勞動習慣培養落不到實處的現象時有發生。而STEAM教育驅動跨學科融合的教育理念有效改變了傳統教學方式,是“真實問題導向”而不是“教科書導向”的。它引導學生從驗證性操作轉變為在 “明確目標,模糊過程”的條件下探索現實問題的多途徑解決方案,鼓勵學生進行創新。
3.彌補勞動與技術教學缺陷
引進并運用STEAM先進理念,有利于勞動與技術課程在原來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利用多學科知識和能力來認知、剖析和處理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培育學生的創造精神和革新能力,使學生更好地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同時勞動與技術課程是跨學科類的課程之一,是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程,有課時、教師和教研員隊伍、相應的設備和場地等保障,可以使STEAM理念落到實處,解決單獨開設STEAM課程的種種困難。
二、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
勞動與技術教學過程
優質的STEAM活動不僅需要有學生感興趣的內容,還需要有突顯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更應該重點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根據STEAM教育的過程,結合勞動與技術學科的特點,可以把勞動與技術課分成六個部分。在此,將以浙教版勞動與技術教材三年級下冊主題二中的“紙杯桌椅”設計為例,說明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勞動與技術教學過程。
1.真實情境初引入
STEAM教學的第一部分就是“問題引入”,包括所需要研究的問題或需要完成的任務。這部分由兩個環節組成:一是情境引入,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這是引發思考的源頭;二是提出問題并分析任務,這是學生自主探究活動的起點。正因為需要解決的問題來源于學生,且結果是學生自己實驗分析所得,這樣獲取的知識比教師在課堂上講的以及書本上寫的更有說服力。
(1)呈現材料,激發情感
在課程導入環節,教師播放了有關垃圾填埋場的視頻,介紹了垃圾的增量情況。觀看視頻后,教師提出問題:導致垃圾增長速度過快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怎樣才能減少垃圾數量?學生經過獨立思考或小組討論進行歸納,提出減少垃圾數量的建議,如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廢物重新利用等。
(2)引導質疑,明確主題
組織學生思考專家提出的垃圾減量問題和建議:如果家里來了很多客人,會產生哪些垃圾?將這些垃圾減量,有哪些困難?很多客人來了要喝茶、吃水果、吃飯……廚余垃圾可以堆肥,問題不大,現在問題最大的是喝茶用的紙杯。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羅列方法,然后在班里交流。學生列出的方法包括:不用一次性紙杯;將用過的一次性紙杯當廢紙回收;重新利用紙杯等。根據學生的答案,教師適時引出研究主題——紙杯桌椅。
2.現實問題再討論
STEAM課程是一種探究性學習過程,即學生要通過動手實驗,仔細觀察,反復思考,利用探究實踐來驗證知識的內涵。因此,在STEAM課堂上,學生不再是被動地聽取教師說教,而是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將學習主動權牢牢握在自己手中。為了有效開展實踐活動,教師需要為學生準備必要的實驗裝置,或者讓學生提前準備材料。在活動中,學生需要在小組內對怎么利用紙杯制作桌椅展開充分討論,而教師則根據自己的經驗指導學生初步討論和分解任務。
(1)設計樣式
學生要思考的問題包括:放到什么樣的環境?設計成什么樣式?設計圖紙怎樣畫?
(2)選擇材料和工具
學生要自主選擇材料與工具,包括:根據設計的樣式選擇大小不同的紙杯;根據設計造型選擇不同的工具;根據工藝要求選擇合適的粘貼材料。
3.背景知識先學習
背景知識學習主要幫助學生積累必要的經驗和能力。通過多個背景活動,學生將掌握更多與解決問題相關的科學知識與技能,為后期解決實際問題奠定基礎。在紙杯桌椅制作活動中的背景經驗包括哪種剪刀合適,哪種粘合劑方便粘貼,桌椅要采用怎樣的高低比例更符合人體工程學,怎樣才能方便簡單地進行“豎著四等分剪”“橫著對半剪”等,學生將通過實踐探索尋找證據。每個研究小組都領取實驗材料進行探究,收集證據并解答各自的疑問。教師則可以事先做好微視頻以便指導學生的實踐活動(見圖1)。

4.問題任務齊解決
通過前幾個板塊的學習,學生已能較好地掌握各種工具的使用,已能進入科學與工程的真實現場。在紙杯桌椅的制作過程中,為了解決實際問題,通常會遵循多個步驟和反復修正的過程。經過不斷嘗試,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完成了作品。
5.分享體驗同反思
為了讓所有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個全面和正確的理解,教師需要設定一個信息分享步驟。這是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寫作能力以及元認知提升的重要環節。教師可以讓學生采用各種開放的方式展示他們的作品,包括海報、PPT、產品發布和成果展示會等。
(1)組內交流
首先,小組內的學生逐一就小組的作品交換意見,并對疑點進行深入討論和分析。然后再根據同伴的觀點補充完善自己的結論。
(2)班內交流
每個小組派代表交流本組設計和制作的過程和經驗,并在聽取其他組發言后,對本組的設計和制作進行補充說明或進一步完善。
(3)評價選優
開展全員評價,學生每人投一票,選出最佳設計獎、最佳制作獎等。
6.拓展延伸增實效
在經歷了這樣的學習過程之后,學生獲得的不再是缺乏實感的知識,而是一組組有立體感、藝術感的紙杯桌椅。在延伸環節,教師引導:用過的紙杯除了制作成桌椅,還能制作成哪些物品呢?教師可提供一些利用紙杯制作的手工藝品,讓學生自主探究并嘗試完成制作。
三、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
勞動與技術學習要點
1.把準融入的“點”
基于STEAM理念的勞動與技術學習一般應該由簡易到復雜,由平面到立體,由手動到機加工,要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及認識和技能培養規律。同時,勞動與技術學科并不只包含跨學科的要素,還關系到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要讓學生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傳統技藝中的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養成耐心細致的學習態度、精益求精的質量意識。
2.巧選活動的“材”
課程材料的選擇需要考慮以下三方面:一是簡單易行,要盡可能減少教師的工作量;二是價格實惠,低碳環保,避免過多的費用;三是確保安全,使用任何材料或設計活動計劃時,要始終把安全放在首位。
3.緊扣德育的“心”
“了解勞動世界,理解勞動意義,形成正確的勞動觀點和熱愛勞動的思想感情”是勞動與技術課程目標之一。要培養學生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的情感,使學生認識到勞動是光榮的,是幸福生活的源泉,美好夢想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實現,進而使他們初步樹立終身辛勤勞動、為國家和人民做貢獻的理想[2]。可見,在勞動與技術教育實踐探究活動中包含著品德教育,即便是在設計制作活動中,也可滲透德育內容。
在勞動與技術課程中引入先進的STEAM教育理念,對學生應用多學科知識和技能來認知、剖析和處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以及培育學生的創造革新精神,更好地順應時代發展等方面都非常有利。同時也使勞動與技術課程成為STEAM理念的載體,在教師隊伍、相應的設備和場地等方面比單獨開設STEAM課程更有保障。
參考文獻
[1][2]傅娜.《義務教育勞動與技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