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順致
摘 要:現(xiàn)如今,網絡在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教育應該借助網絡的便捷性、交互性特性為教育教學服務。從小學語文教學的角度而言,教師可以利用網絡環(huán)境的優(yōu)點,實施互助式教學模式,通過對網絡的科學合理應用,促進語文的高質量教學。從互動的層次、互動的對象出發(fā),探討網絡環(huán)境下小學語文互動式教學模式的具體應用策略。
關鍵詞:互動式教學;網絡環(huán)境;小學語文;教學效率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與現(xiàn)代社會的要求逐漸脫軌,跟素質教育理念背道而馳。互動式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可以讓教學形成互動式的討論模式,提高語文教學實效。
一、基于網絡環(huán)境,實現(xiàn)小學語文教學的生境互動
生境互動,指的是學生與網絡資源之間的互動,這種互動模式能夠從很大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由于小學生具有生性好動的特點,他們總是對未知的事物充滿強烈的好奇心,具有非常高的知識渴望程度,根據(jù)這些性格特點,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利用生境互動的模式,讓小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加透徹。由于網絡環(huán)境下具有非常豐富的網絡資源,教師借助視頻、圖片等方式,能夠給學生形象直觀地展示語文教學內容,讓小學生的感官受到直觀的刺激,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會變得更加容易。
例如,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狐貍和烏鴉》這篇課文的教學,教師可以在網絡上尋找一些動漫材料,在課堂上給學生播放網絡資源的視頻,之后隨機抽取兩位學生在講臺上模仿性地開展角色扮演。扮演“烏鴉”的同學,站在那一言不發(fā),扮演“狐貍”的學生,要想方設法讓“烏鴉”開口,只有“烏鴉”真正開口,才能確定“狐貍”的成功。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狐貍”和“烏鴉”相互對決,一方想讓其開口,另一方則盡量動用肢體語言。這個過程,需要發(fā)揮網絡資源的輔助作用,加上學生的角色扮演,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對這篇課文的主旨思想獲得深刻的理解,從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
二、基于網絡環(huán)境,實現(xiàn)小學語文教學的生生互動
基于網絡環(huán)境的生生互動,主要是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加上相互之間的評價與激勵形成的一種互動模式。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借助網絡環(huán)境,給學生提供相互討論的機會,鼓勵學生之間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并通過交流加強彼此之間的感情。利用網絡環(huán)境,學生對于意見和觀點的抒發(fā)可以變得無拘無束,從個體與個體之間的思想碰撞,再過渡到個體與群體之間的交流融合,促進學生情感的共享。在網絡環(huán)境下,可以將學生的爭辯本能有效地激發(fā)出來。
例如,小學語文教師在執(zhí)教二年級下冊《誰的本領大》時,可以借助網絡資源,播放關于臺風、龍卷風、太陽等景象的資料或者視頻,在課堂上先讓學生進行觀看,通過視覺刺激,讓學生認識到風與太陽能的威力,之后提出問題:誰的本領更大?此問題的提出引起了學生之間的激烈爭辯,他們開始各抒己見、互不相讓,之后再結合這篇課文開展教學。教師之后給學生做出解釋:在不同的情景下,太陽和風都具有自身的優(yōu)勢。利用網絡資料的直觀展示,學生在獲得形象認知的同時,還能在爭辯的過程中完成生生互動,有利于學生從更加生動形象的角度獲得認知。
三、基于網絡環(huán)境,實現(xiàn)小學語文教學的師生互動
師生互動,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溝通,對教學質量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很多教師采取的是填鴨式的講解,學生對知識的接收非常被動。在網絡環(huán)境下采取互動式教學模式,通過和諧融洽的師生互動,能夠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互動中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更加頻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及學習積極性就會得到有效的激發(fā),而不是一味地盲目被動式、機械式學習。互動式教學與網絡教育的有機結合,需要小學語文教師掌握相關的網絡知識技能,利用網絡媒體的教學手段,與學生充分地互動交流。最好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能夠及時地改進和調整自身的學習策略,在學生進行課堂討論的時候,教師也要積極地參與進來,通過總結,幫助學生掌握最優(yōu)的學習方法。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與網絡資源的有機結合,能夠促進互動式教學模式的有效應用。教師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通過生境互動、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學生與教師的角色儼然發(fā)生轉變,教師成為課堂學習的組織者與引導者。采用互動式教學模式,教師通過展示形象、直觀、生動的網絡資源資料,能夠讓小學生感受文章的意境,有感而發(fā),并通過彼此之間的互動,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深刻記憶,進而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姜雅晴.網絡環(huán)境下小學語文互動式教學模式分析與研究[J].課外語文(上),2020(15).
[2]王悅臺.基于網絡環(huán)境的小學語文“互動式”教學模式的應用[J].新課程導學,20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