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欣
[摘 要]在新課標“大語文”教育觀念的引導下,閱讀已經形成一股風潮,如何實施高效的閱讀,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考慮與進一步研究。本文參照新課標的相關內容,借鑒知名教育專家的相關分析,對于怎樣高效培養小學生自主閱讀能力進行剖析及研究。介紹了小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性及當前存在的問題,從六個方面著重提出進行小學生語文自主閱讀能力培養的策略與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能力;培養策略
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中,能夠提升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有效方法就是閱讀,但許多學生的閱讀能力還有待提高。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以完成課本教學為前提,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進行適當的、廣泛性的課外閱讀,以此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提升其文化底蘊和綜合素養。
一、當前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師講得多,以講代讀
在閱讀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教師以講為主。一般來說,課上學生至少有10分鐘的閱讀時間,但基于考試等多種因素影響,大多數語文課都有可復制的課程,如詞和句子的理解、文本分析,學生以教師為中心,學習時間少,思考的機會少,自身練習的機會更少。這種情況持續下去,不僅難以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力,還將影響學生對學習漢語、自我思考和創造力的信心。
2.師生問答多,以問帶讀
這是教師自身的問題,也是導致學生“讀”得少的主要原因。教師課堂目標把握不準,當學生學習文本而不是讓他們自己學習時,他們會問一些關于文本內容毫無意義的問題,也就是說,他們將文本中的說明性句子轉換為供學生回答的問題短語,寶貴的時間被浪費了,浪費導致閱讀量下降,忽略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只有“我心入書,書入我心”,學生認真、有感情地閱讀課文,才能調動學生的內在情感,提高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
3.教學方法單一,趣味性不足
課堂活動是一個共同發展的過程,需要教師和學生積極參與交流和互動。很多教師還是習慣于運用比較傳統的教學方式,單一的教學方法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最大興致。除了教師的傳統教學方法外,獨立合作和探索性交流也是學生重要的學習方法,教師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以鼓勵學生閱讀和學習。實施針對“獨立、合作與研究”教育模式的新課程標準,可以有效促進學生自主性的發展,充分體現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首要地位。但是,師生的閱讀理解存在差異,這也是造成學生閱讀理解差異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培養小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策略
1.巧設導語,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無論是進行課內閱讀還是課外閱讀,導語是引發學生閱讀興趣的開端,成功的導語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導語的形式是多樣的,可以是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一首抒情的小詩、一段精彩的片段、一個令人著迷的故事等。聲情并茂、情景交融的導語能激起學生閱讀課文的強烈欲望。如在教學《要下雨了》時,首先,出示一首關于天氣的童謠并問學生對這些自然現象了解多少,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思考,表達自己的見解,然后,使用多媒體展示夏天的美麗圖片,讓學生感受到夏天帶給人們的幸福,然后得出結論:“夏天經常下雨,在下雨之前,動物們就活躍起來了,想知道小動物在做什么嗎?”運用這樣的導語,喚起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
2.體驗角色,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文本特點,教師可以采取“抓住重點,體驗角色,快樂閱讀”的教學策略,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閱讀課程是學生、教師和教科書之間對話的過程,也是學生的個性行為。一篇好的文章,不僅詞、句俱佳,意境優美,而且內容豐富,飽含著作者濃濃的思想感情。這樣的文章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而應讓學生細細閱讀,細細品味,使他們在讀的過程中逐漸進入角色,進入課文。在積極思考和情感活動中,學生加深理解,產生情感和思想,受到情感的影響,接受意識形態的啟蒙,并享受美感。
3.立足文本,豐富學生的閱讀內容
閱讀文本的本質是視覺,僅依靠一個視野通常會限制學生的多樣化和個性化的理解。張志公是中國教育界的知名人物,他的觀點是學生應該閱讀盡可能多的書,不僅要側重于書的特定方面,而且要廣泛閱讀才能產生普遍的效果,閱讀會影響學生技能的整體發展。廣泛閱讀可以讓學生靈活地表達自己,更敏銳地思考,具有更高的道德素養,完成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4.學校助力,營造閱讀氛圍
幼苗生長需要合適的土壤、溫度、陽光和濕度。同樣的考慮因素也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包括學校、家庭和社交圈。為了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學校和家庭都應努力創造條件,營造濃烈的閱讀氛圍,使學生在舒適的環境中享用豐富的精神食物,以實現整體健康發展。
(1)充分利用學校圖書室。定期更新學校閱覽室的目的是提出閱讀行為的基本要求,以便學生不僅可以閱讀書籍,還可以創造一個吸引他們的良好的閱讀環境。想獲得更好的閱讀成績,擴大學生的知識水平,利用圖書館的重要基礎設施非常重要。因此,學校圖書館的結構和管理有待加強,這是改善學生學習方式,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和提高師生整體素質非常重要的方法。
(2)每周增設一節課外閱讀課。通過提供每周的課外閱讀課程,可以進一步加強課外閱讀教學,滿足“終身學習”的社會發展需求,有效地促進優質學校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在課堂時間以外,教師需要指導學生使用不同的課堂資源以不同的方式閱讀,這使學生能夠拓寬視野,加深知識,擁有更好的個性,將優質的教育資源更好地利用起來。
(3)教師以身作則帶動學生閱讀。教師在學生的心中處于很高的位置,往往起到榜樣的作用。在閱讀課堂,教師在講臺上讀書,可以有意地將這些書放到學生的書桌上,引起學生的注意。學生出于好奇,會在教師的指導下選購一些圖書進行閱讀,教師應表揚那些積極閱讀的學生,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5.開展活動,展示閱讀成果
(1)要經常開展閱讀交流活動。如果學生只是一個人埋頭苦讀,不與教師、父母和同學溝通,則很難提高整體語言水平。因此,頻繁的閱讀和交流活動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熱情,提高他們的閱讀興趣,提高他們的閱讀質量。因此,要根據學校和課堂情況,有規律地舉辦各種內容豐富的閱讀和交流活動,同時,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發展,讓學生的閱讀成果得以展示。
(2)積極組織親子互動閱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家庭環境等因素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家庭是學生的第一所學校,家庭教育在學生的身心健康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互動閱讀對學生有著深遠的影響,學校要鼓勵父母和孩子一起閱讀,得到父母的積極響應,閱讀才能進入家庭。部分家長不明白親子閱讀的重要性,這就需要教師想辦法做工作。教師可以給家長宣講親子閱讀的益處,給學生推薦適宜的讀物,并對父母閱讀中存在的問題給予指導,努力將校內閱讀行動擴大到學生的家庭中。多種形式親子閱讀,不僅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還使閱讀形式變得多元化。
6.注重督導,指導閱讀評價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上課時間有限,很多閱讀需要在課后完成。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除了及時檢查和不斷反饋外,還需要一定程度的督導和鼓勵。學校可以定期開展朗讀大賽、演講比賽、辯論比賽等,對日常閱讀效果進行檢查驗收。重大節日、重大歷史事件節點,可以讓學生利用小視頻形式進行宣傳講解,增加學生的自信心和上鏡感,培養學生臨場發揮能力,讓學生的思維更加縝密。這些作法都能讓學生在競爭中尋找到閱讀的魅力,對閱讀產生興趣,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總之,研究提高小學閱讀理解的有效策略是與高中閱讀理解密切相關的課題,其中存在很多問題。為了繼續學習以促進小學生的自主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有必要不斷學習與自主閱讀理解有關的各種技能。教師要運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閱讀,注重不同年級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和閱讀能力的培養,巧妙地突破重難點,這樣學生就會喜歡閱讀,語文課堂就會活起來,語文教學也會變得輕松高效。
參考文獻:
[1]吳如真.質疑·交流·互動——基于自主探究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J].學周刊,2019,(08).
[2]李曉輝.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優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02).
[3]李晶.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率的具體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8,(12).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