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月珍
摘 要:提升數學學科教學質量是每一名數學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目標。文章立足于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以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為探討切入點,依次分析了趣味活動、信息技術、小組合作、分層教學這四個方面的恰當引入對于提升小學數學學科教學質量所發揮出的突出意義與作用。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質量;趣味活動;信息技術;小組合作;分層教學
當前提倡有效教學、高效教學,即倡導教師向課堂教學要效率、要質量,要促進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獲得較高質量的學習效果。在這一大的教育背景下,如何提升學科教學質量便成為了擺在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道亟待解決的教學難題。身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筆者在自身的數學教育實踐活動中并沒有僅僅只是一成不變,固定而死板地沿用單一的、落后的教育模式,而是積極學習,認真提升自我,不斷更換與調整教育理念,并將其落實到數學課堂中,以此為前提,筆者自身的教育教學方法更加新穎、多變,帶給了學生更優質的數學學習體驗,也大大推動了小學數學學科教學質量的提升與優化,為有效教學、高效教學目標的落實提供了極大助力。以下,筆者僅結合自身的小學數學教育實踐經驗針對便于操作且切實可行的有效教育策略發表個人認識與看法。
一、 引入趣味活動,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小,他們喜歡新鮮有趣的事物,對于種種有趣且豐富多彩的活動格外感興趣。由此出發,筆者認為我們小學數學教師在自身的教育實踐中可以積極結合所教學內容引入多樣化的同時緊扣數學教學內容的趣味課堂活動,以此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懷抱興趣與熱情更加積極而主動地融入數學課堂上來。相信這對于小學數學學科教學質量的提升將非常有幫助。
例如,在學習“倒數”這一節知識時,本想著為學生設置一些有關的數學題目,但是聽到課上又要進行練習,學生不免有些沮喪。針對這一情況,筆者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改為引導學生進行“我是小法官”的趣味課堂活動,即由筆者為學生閱讀一些數學題目,學生要根據所學到的倒數相關數學知識判斷我所閱讀的題目是否正確,假設錯的話,錯在哪兒?又該怎么改正?像“3的倒數是1/3”“5/8的倒數是5/8”“1的倒數是0”“0的倒數是0”等題目都很好地引起了學生充當一名合格的“小法官”的興趣與積極性,大家都熱情參與其中,數學課堂氛圍不再單調、枯燥,相反有了極強的競爭性與活躍性,學生也在此過程中收獲了對于倒數相關數學知識的更好復習與深一步的認知、理解。引入趣味活動,對于帶動小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進而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可行性得到了充分證明。
二、 引入信息技術,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當前是信息化的社會,信息技術手段在社會各行業、各領域中的廣泛運用早已是普遍之勢。這是21世紀顯著區別于其他世紀最典型的社會特征之一。在這一大的背景下,學校教育自然也應當積極引入信息技術手段,讓信息技術為教育所服務,讓教育插上信息化的翅膀,這不僅是迎合時代發展趨勢的一個客觀要求,更是提升教育質量的一個客觀要求。身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筆者在自身的小學數學教育實踐中便積極引進信息技術手段,用其武裝自身教育實踐,獲得了小學數學學科教學質量顯著的提升與發展。
對此,一次次的數學教育實踐及其經驗都可對此作出有力詮釋。例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這節知識時,由于之前已經學習過正方形、長方形、四邊形等知識,再加上新接觸到的平行四邊形,不少學生猛然間難以對四者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形成足夠深刻而全面的認識。針對這一情況,筆者在自身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便有意識地引用了現代信息技術,首先其呈現在學生眼前的是一個大大的圓形,邊上寫著三個大字“四邊形”,其顏色是綠色的;接著,在這一圓形中又呈現出了一個比它略小一些的圓形,邊上寫著四個大字“平行四邊形”,其顏色是黃色的;接下來,在第二個圓形之中又呈現出了一個比它更略小一些的圓形,邊上寫著三個大字“長方形”,其顏色是紅色的;最后,在第三個圓形之中又呈現出了一個比它更小一些的圓形,邊上寫著三個字“正方形”,其是藍色的。就這樣,一個套一個,不同顏色加以區別的圓形便將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以及四邊形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淋漓盡致的展現。而這對于剛剛接觸平行四邊形概念的學生來講,顯然明白了四種數學概念中的細微區別、不同以及聯系。無需過多的講解,無需重復的強調,學生關于平行四邊形的概念認識便得到了最大化的優化,本節數學課的教學效益也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引入信息技術對于提升小學數學學科教學質量所發揮出的突出作用顯而易見。
三、 引入小組合作,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作為社會群體中的一員,每一個人都離不開與外界他人的合作、互動與溝通。也正因為如此,現代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要求之一便是會合作,能通過與他人合作達到良好的目的。這其實也向教師的基層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育教學中不能僅僅只是死板灌輸學生知識,更應當抓住一切可用之機,鍛煉與促進學生的學習合作能力,讓學生學會合作,善于合作,在合作與溝通的過程中獲得更高質量的數學學習效果,也讓自身的合作能力得到有效的鍛煉與提升。從這一層意義展開來講,引入小組合作,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式的學習,對于提升小學數學學科教學質量、推動學生獲得長遠性的發展與進步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筆者自身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活動便可以有力詮釋這一點。例如,在教學“數的奇偶性”這節數學知識時,教師教學的重難點之一便是引導學生理解“奇數+奇數=偶數”“偶數+偶數=偶數”“偶數+奇數=奇數”等的知識點。但是由于較為抽象,不少學生理解起來存在著極大的難度。針對這一情況,筆者放棄了重復的講解與單調的解釋,而是鼓勵學生按照前后左右就近的原則組合成學習小組,并以小組為單位找出能論證“奇數+奇數=偶數”“偶數+偶數=偶數”“偶數+奇數=奇數”規律正確性的例子,同時還要嘗試說明為什么是“奇數+奇數=偶數”“偶數+偶數=偶數”“偶數+奇數=奇數”。在小組合作中,沒有了面對教師的壓力,學生成員相互之間進行溝通與交流的熱情更加充足,大家都積極發言,踴躍表達自己的認識與看法。像有的學生成員舉例加以論證“奇數+奇數=偶數”“偶數+偶數=偶數”“偶數+奇數=奇數”規律正確性,即“1+1=2”,其中1是奇數,兩個1相加等于2,這里的2便是偶數;“2+4=6”,其中的2和4都是偶數,兩者相加的和6同樣是偶數;“4+3=7”,其中的4是偶數,3是奇數,兩者相加的和7則是一個奇數。還有的學生嘗試找出并分析了上述數字奇偶性的原因。就這樣,以小組為單位,凝聚了小組集體智慧之后,學生腦海中的一些疑惑與不解便能得到有效解決,而這對于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顯然大有助益。引入小組合作,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這一預期目的得以很好地落實到了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