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菁
摘? 要:在對學生進行美術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將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審美意識作為主要的教學任務。目前社會發展十分迅速,社會時代已經跨越到了圖像的時代,與圖像美術息息相關。因此,在進行小學美術的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對圖像的感受能力。這不僅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以及審美能力的提高,也順應了時代的潮流,為國家的發展培養相應的人才。
關鍵詞:小學美術;圖像感受能力;培養策略
在進行小學美術的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注重培養小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審美意識,對于教學模式要進行積極的探索,以學生的實際發展為主要任務,豐富教學的內容,調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夯實自己的美術基礎,使學生的圖像感受能力不斷提升。
一、培養學生圖像感受能力的重要性
小學生在對美術作品進行欣賞的過程中,老師過分強調學生對于作品有哪些感受,卻忽略了學生對作品最直觀的感受。對圖像最直觀的感受往往比學生的情感更為重要。因為對作品的欣賞是一個循序漸進、深入的過程,只有具備了分析和解讀的能力,才有能力透過表面觀察作品的核心。因此,小學美術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理性分析能力和藝術分析能力。在加強學生基本分析能力的基礎上,加強思維和情感能力的培養。通過理性分析,使學生充分發揮邏輯思維能力,實現對作品的初步分析和研究。在具備了一定的圖像分析能力時,學生就具備了一定的美術作品欣賞能力。這樣的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圖像感受能力,在欣賞作品時,他們可以享受到審美所帶來的快樂,使他們能夠感受到作品的深層情感,為學生學會在作品中抒發情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培養學生圖像感受能力的相關策略
(一)引導學生用生活化的方式看待圖像
美術與人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因此,小學老師在進行美術教學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對身邊的事物進行一個仔細的觀察,在學生觀察圖像時,與生活中觀察到的事物進行聯系,進行對比。在進行比較的過程中,發現兩者之間的不同之處,并進行總結。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在欣賞藝術作品的過程中,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有助于教師更好地分析藝術作品。當學生有了一定的生活感知后,教師可以通過意象進一步分析作品的基本表現和作者的情感。另一方面,教師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讓學生逐步深入欣賞不同形式的繪畫。
(二)利用小組討論模式培養學生的圖像感受能力
在培養學生的圖像感受能力時,老師可以經常性地展開一些小組討論,在進行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將自身的一些看法盡情地表述,與其他的同學展開積極地交流和溝通,互相交換想法。例如在學習《動物面具》時,老師可以將一些面具帶到教室,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進行交流和溝通。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審美意識逐步得到了提升,對于圖像的感受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培養學生的圖像感受能力,可以提高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同時對于學生審美能力以及審美意識的提升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老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找到適當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圖像感受能力。
參考文獻:
[1]劉妙艷. 探索小學美術教學中圖像感受能力的培養方法[J]. 好家長,2014(030):99.
[2]陳婷. 小學美術教學中圖像感受能力培養的實踐探索[J]. 科幻畫報,2020(12):248+250.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