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勇敏
【摘要】詩詞是初中語文的重要組成,教師要為學生傳授古詩詞精華,使其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形成良好的思想觀念和情感體驗。但受時代差異的影響,現代學生并未較好地理解和接受詩詞特有的韻味。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記憶、想象、理解等多方面的認知能力,促使學生對詩詞產生深刻印象,提高詩詞教學效率和質量。
【關鍵詞】初中語文;詩詞教學;認知能力;培養策略
隨著新課程改革全面實施,如何學習成為教育者關注的重點課題。當代學生在學習中不僅要具備科學合理的學習方式,而且需具有較強的策略轉移能力和應用能力。相關研究指出,如果學生學習能力強,其認知水平也會高于其他層次學生。此類學生善于積累和歸納總結,更愿意在了解自我認知特征和對象的前提下借助認知實現高效學習。詩詞是初中語文教學重點,然而此類教學存在題材單一和篇目不足等問題,再加上教師在詩詞教學中傾向于講解和誦讀,忽略了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削弱了學生持續探究的欲望。語文教師可結合詩詞特征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健全完善學生認知結構的同時提升其創新能力,實現預期的課程目標。
一、基于詩詞類型,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
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圍繞詩詞類型展開講解,促使學生提高情感體會能力。具體可從以下方面展開。
首先,創造意境,激發學生潛在的情感。意境是古詩詞對外呈現的外在美,讀者在朗讀詩詞時往往會被其意境所吸引并展開聯想,基于此形成良好的情感體驗。
當前很多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開展教學,詩詞教學也不例外。尤其詩詞會直接為讀者呈現畫面與人物,達到借物喻情與寄情于物等情景交融的目的,由此一來才能體現詩詞特有的意境。以《天凈沙·秋思》教學為例,大部分學生在閱讀時不理解這首小令中的烏鴉、樹、藤、古道、瘦馬等意象,教師于是借助圖畫方式清晰形象地為學生展示出秋天傍晚蕭瑟寂靜的意境:一棵老樹低垂,夕陽下的小橋顯得十分凄涼,只見一人孤獨且寂寞地騎著馬行走;另一幅畫以傳統水墨畫形式展現凄涼的意境,使學生切實體驗和感悟天涯游客彷徨與孤獨的心境。
同時,分析意象,提升審美能力。意象體現詩詞情緒,更承載詩詞情感。語文教師可從意象著手,指導學生感悟詩詞情感。以范仲淹的《漁家傲》為例,教師選取衡陽雁、邊聲連角、千嶂、長煙、落日、孤城這幾個意象,讓學生分析邊塞秋季風景的獨異,從視覺、聽覺等方面感受邊塞地區的蕭條寂寥。換言之,描述意象能拓寬詩詞的視覺空間,一定程度上渲染思鄉情緒,增強抒情感染力。總而言之,學生在學習詩詞時可從意象入手挖掘詩詞含義,提高鑒賞水平。
其次,基于類型橫向對比詩詞。初中語文教師在詩詞教學中可集中講解相同類型的詩詞,從橫向角度比較不同類型詩詞的思想情感,達到拓寬學生視野、豐富情感教學的目的。詩詞有很多分類,可根據創作風格、題材、表達方式、內容等方式分類,無論如何分類,目的都在于讓學生充分體會詩詞情感。
以托物言志類詩詞為例,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先發揮感知作用,在學生頭腦中建構形象,使學生明確形象之上的審美意趣與道德評價。一般托物言志詩詞借助描寫客觀事物抒發內心情感,重點展現事物的特征。《觀滄海》《秋詞》均為典型的托物言志類詩歌,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就可基于橫向角度比較詩詞,深化學生對所學詩詞的理解。例如教師先提出問題:“請問《觀滄海》中‘海有哪些形象?作者筆下‘海的形象是否符合大家的普遍認知?《秋詞》中‘秋有哪些形象?作者筆下的‘秋是否符合我們思維意識中的‘悲秋?”借助對比讓學生深刻理解托物情感的主觀性。
二、把握詩詞內容,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
初中語文詩詞并非單純地讓學生理解含義即可,還需基于相關信息提高學生的批判鑒賞能力。究其原因,古詩詞作者描述的事物和抒發的思想感情均是對當時所處社會環境的認知與感悟。換言之,是個人感性受到外部刺激后產生的情緒反映,充分展現了作者對人事的關心,因而必須挖掘詩詞涵蓋的情感才能切實探究其內容。
例如引導學生探尋詩詞背景故事,大部分學生表示難以理解詩詞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其涵蓋大量典故。因為傳統古詩詞作者常用手法為以典入詩,或運用典故創造意境和品評歷史。一般而言,古人所運用典故和作者所處時代背景以及自身經歷有著緊密聯系,因而教師在指導學生鑒賞詩詞時,要深入探究其中蘊含的背景故事,順暢理解詩詞詞語和句子用意,促使學生形成流暢思維。以《登幽州臺歌》為例,這首詩創作于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作者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并跟隨大軍征討反叛的契丹李盡忠。武攸宜為統帥,但剛愎自用,對軍事一知半解。陳子昂不停地進諫卻遭到拒絕,因而懷著滿腔悲憤登上幽州臺,寫下了這首壯志未酬、憂國憂民的詩歌。所以,在講解詩詞時要全面探究其背后故事,充分了解作者所處的社會環境,才能精準鑒賞詩詞。
同時,語文教師還可指導學生質疑,最大限度地活躍學生思維。質疑是現代教育對學生提出的要求,即打破學生被動學習的現狀,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和分析。如果學生在學習詩詞時未將詩人情感和自身情感相融合,就不利于其理解和鑒賞詩詞。以《己亥雜詩(其五)》為例,教師先為學生講解詩歌背景,該首詩創作于鴉片戰爭前一年,表現了作者對清朝腐朽統治的憤怒以及離京回鄉的悲涼惆悵情緒,其中“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更是展現了作者高漲的情緒。部分學生在朗讀最后一句時,對作者這種“高漲”情緒有所質疑,經查閱資料得知,作者在鴉片戰爭爆發后頻繁給當時某地巡撫寫信共商國事,說明作者精忠報國的心態。由此可看出,學生經歷質疑等階段后有效提升了鑒賞詩詞認知能力。
三、優化詩詞教學,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
現代教育明確指出,傳統灌輸式教學已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初中語文教師在詩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需豐富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創新想象能力。如巧用邏輯訓練法,體驗詩詞留白美。學生經小學階段學習后已學會初步篩選信息,并在形成相應信息認知后提高了鑒賞、批判等感知能力。語文教師在此基礎上可指導學生樹立審美意識,提升創造力。
留白是美術山水畫中的常見手法,能夠品味作者特有的“言外之意”,深化對作品的理解。詩詞中也有很多留白,因為古典詩詞與現代人有著較遠的距離,詩詞情感和其他文體相比更具有隱蔽性,從而形成了詩詞雋永含蓄的特征。并且詩詞具有較強的凝練性特征,作者會運用不同于常人的思維描述場景與抒發情感。語文教師在詩詞教學中可引入訓練邏輯思維方法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體驗和感悟詩詞的留白美。
以《望江南》教學為例,詞的開頭寫出“梳洗”,透過字詞表面需探究的是一系列邏輯關系,如婦人為什么梳洗,婦人精心打扮的動作以及打扮時的心境等,這些均是詞的留白,為學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語文教師可嘗試引導學生發散思維,想象詞的留白內容。有學生指出:“女子坐在梳妝臺前,外面柳葉飄飄,三千青絲垂垂直下,臉上抹上胭脂,心中卻十分憂傷,最美的時間里,身邊沒有最愛的人相伴。”可以看出,學生在理解詩詞留白時會從思維邏輯方面解析婦人梳洗的原因、動作和思想感情,發揮了想象力與創造力。因此,語文教師在詩詞教學中可運用留白和邏輯思維訓練方式指導學生將無聲變有聲,大幅度提高其創造認知能力。
初中語文教師還可指導學生發揮聯想與想象力改寫詩詞。詩詞有著相對豐富的內涵,語言廣博、含蓄,在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發展和陶冶心靈方面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語文教師在詩詞教學中可讓學生借助聯想和想象改寫詩詞,最大限度還原詩詞意境,拉近與詩人的距離。部分詩詞作者在創作時因思維相對活泛,很少刻畫細節,教師就可基于此讓學生想象詩人跳躍的細節,嘗試補充詩詞沒有的部分。這種方式能激發學生潛在的創作與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最重要的是學生在改寫詩詞時會深層次理解其內涵,提高對詩詞的感悟度。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改寫詩詞時要注意,因為部分學生并不會對詩詞進行改寫,只會潤色和翻譯,教師應為學生做示范,即在保證詩詞原有含義的基礎上擴張和二次加工部分詩詞,使詩詞物象更加鮮活。同時,部分學生在改寫時脫離詩詞原有意境,說明在改寫之前并不了解詩詞意境。以《夜雨寄北》為例,教師可先明確“秋”與“夜雨”等詞眼,為整首詞教學奠定情感基調,再讓學生改寫,有利于達到預期教學目的。
四、結語
總之,詩詞凝聚著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更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組成。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不單單要讓學生理解詩詞含義或取得高分,而且要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讓其掌握正確的學習方式,充分體驗和感悟詩詞特有的內涵美。初中語文教師在新課程背景下要基于培養學生認知能力的目標優化教學方式,全面調動學生參與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學會高效且自主解析和鑒賞詩詞,提高其學習能力,這對學生未來更高層次的學習和發展有著重要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楊瑞潔.如何在初中語文詩詞教學中培養學生認知能力[J].當代家庭教育,2020(01):97.
葛兆金.如何在初中語文詩詞教學中培養學生認知能力[J].課外語文,2019(33):38-39.
黎朝強.淺談初中詩詞教學中對于學生認知能力的培養[J].小品文選刊(下),2020(03):1.
唐華.如何在初中語文詩詞教學中培養學生認知能力[J].課程教育研究, 20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