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娜
摘 要:信息技術是小學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對于小學生來說,掌握和應用信息技術的知識和技能是為他們的成長奠基。激發(fā)小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提高他們的信息素養(yǎng),構建充滿活力的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成為廣大信息技術教師關注的課題。為此,文章主要從信息技術教師要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構建活力課堂;采用游戲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小組合作,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探索意識等五個方面分析和探討如何構建充滿活力的小學信息技術課堂。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活力;氛圍;興趣;小組合作;生活化;評價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21-003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1.018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信息技術越來越廣泛地影響人們的生產、工作和生活。在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教育顯得越來越重要。學生只有掌握了扎實的信息技術知識,才能在今后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明確指出: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任務是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培養(yǎng)學生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增強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為學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熟練使用信息技術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必須重視信息技術教學,創(chuàng)設富有生機與活力的信息技術課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信息技術教學質量和效率。
一、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構建活力課堂
由于受到地域、師資力量、軟硬件設備、教學方法等因素的影響,傳統的信息技術課堂往往不是過于單調沉悶,就是過于熱鬧隨意,造成學生的學習熱情不高,學習效率低下。只有為學生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才能讓學生以一種輕松愉快的心情去學習、交流和探索。影響課堂氣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人際關系是最主要的因素,包括師生、生生之間的關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領導者,在一定程度上主導著教學氛圍,教師要轉變以往的“教師獨尊”“教師至上”的思想,要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做好學生的“導游”。
教師要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學生,用寬容的心態(tài)去對待學生,允許學生提出不同的見解,更容許學生“犯錯誤”,要做到“不苛責”“不歧視”,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師生間真正的平等。教學活動是師生、生生之間互動交往的過程,師生之間是交流合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的關系,只有實現民主的課堂,突出平等,才能實現和諧的課堂,才能形成良性循環(huán),使學生如沐春風,增強交流的欲望,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此外,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師愛是前提。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師愛是教師教育學生的基礎,情感是教學的催化劑,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吸引和感染學生。教師真誠的笑容、鼓勵的眼神、信任的觸摸都會激發(fā)學生心靈深處的情感,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
二、游戲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愛玩好動,喜歡做游戲,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短。信息技術具有理論性和實踐性較強的學科特點,長時間枯燥的講解必然會分散小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的學習興趣降低。小學生是在游戲中開發(fā)智力,掌握知識的,對于他們來講,電腦不是學出來的,而是玩出來的。采用游戲進行教學,能及時有效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就需要教師把信息技術教學過程游戲化,利用游戲的娛樂性,使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例如,指法訓練就是一項比較枯燥、機械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利用金山打字軟件,采用單個的電腦游戲如“打地鼠”“拯救蘋果”“太空大戰(zhàn)”等,讓學生展開比拼,使學生在游戲比拼中不知不覺地熟練掌握指法的應用要點,不僅增強了學生打字的積極性,還提高了學生的反應能力。
教師在引入游戲進行教學時,要注意目的性原則、紀律性原則和參與性原則,要讓學生能全員參與,不能讓游戲成為某幾個學生進行展示的舞臺,還要明確游戲是為教學服務的,游戲的目的是更好地掌握知識和操作技能,不能為了游戲而游戲,不能忽視既定的教學目標,更不能讓游戲擾亂了課堂紀律,因為沒有紀律作為約束的課堂會成為一盤散沙,更談不上學習效果了。因此,在游戲開始前,教師就要強調紀律的重要性,要明確游戲規(guī)則,讓學生養(yǎng)成有令即行、有禁即止的良好習慣。
三、小組合作,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探索意識
合作學習是自主學習模式下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它是以共同的學習目標為導向,層次不同的學生密切配合、分工合作來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小組合作學習能夠彌補個體學習的單一性和孤立性,在學生優(yōu)勢互補的基礎上發(fā)揮合力,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小組合作學習能夠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在此過程中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交往能力、平等意識和競爭意識。
新課改下學生是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主體,所以一定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特別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主動學習意識。但是小學階段的學生在知識積累、學習能力方面有一定的欠缺,有些學習任務單純依靠學生個體無法獨立完成,特別是信息技術學科更強調學生的動手能力,而部分學生動手能力較差,這就需要團隊力量的帶動。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情況進行分組,分組過程要尊重學生的意愿,同時也要注意組內和組間的架構,一般堅持“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進行分組,這樣既能夠保證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參與信息技術學習,還能保持組與組之間實力的均衡,激發(fā)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熱情,這對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探索意識有極大的幫助。
四、教學生活化,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學習的樂趣
當今社會已發(fā)展到信息社會階段,信息技術普遍應用于生產和生活。從小學教材設計的內容來看,既注重了知識的基礎性,也重視其實用性,所以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密切的聯系,這也是信息技術學科的重要特點。從學科教學的角度來說,信息技術學科有較強的實踐性,要把理論學習和實踐應用密切結合起來,才有利于學生信息技術素養(yǎng)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