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英語文學閱讀是拓展和深化課程內容的有效途徑,是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發展的重要途徑。本文以“A Christmas Carol”教學為例,探討基于“讀思言”模式的高中英語文學閱讀課中如何促進學生邏輯性、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品質的融合發展。
【關鍵詞】“讀思言”模式;文學閱讀;思維品質
【作者簡介】陳倩靜,廈門市集美區灌口中學,高中英語教師,一級教師,大學本科。
一、引言
思維品質體現了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心智特征,是指思維在邏輯性、批判性、創新性等方面所表現的能力和水平。學生在英語課程中應逐漸學會辨析語言的具體現象,梳理、概括信息,建構新概念,分析、推斷信息的邏輯關系,正確評判各種思想觀點,創造性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具備初步運用英語進行獨立思考、創新思維的能力(程曉堂,2018)。
閱讀是語言和思維交互作用的過程(黃遠振,2014)。閱讀教學應以思維為導向。文學作品提供了生動的故事情節、優質的語言素材、優秀的文化和豐富的主題內涵等,是拓展和深化課程內容的有效途徑,是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發展的重要途徑。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過程中會經歷“探究、理解、領悟、闡釋、鑒賞和評價作品意義的思維過程,從而培養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何開朗、曾紅敏,2019)。
二、“讀思言”模式
“讀思言”模式是福建師范大學黃遠振教授建構的英語深層閱讀教學模式,設計導讀、默讀等“讀”的環節,采用認知沖突、問題誘思、原型啟發的教學策略組織“思”(思索﹑探究、交流)的思維活動,運用搭建支架,通過以讀促說/寫、模仿創生的教學方法進行“言”(說和寫)的實踐。(黃遠振等,2015)。
“讀思言”過程即是發展語言創新思維的過程。讀,主要訓練分析綜合、分類比較、歸納演繹、抽象概括等邏輯性思維技能;思,側重訓練判斷推理、質疑解疑、求同辨異、評價預測等批判性思維技能;言,重點培育縱橫思維、聯想想象、通感隱喻、模仿創生等創造性思維技能(黃遠振等,2014)。
本文將結合教學案例,探析基于“讀思言”模式的高中英語文學閱讀教學中如何促進學生邏輯性、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品質的融合發展。
三、基于“讀思言”模式的高中英語文學閱讀實踐
1.教學內容分析。本文選取北師大版必修1“ Literature Spot”課文“A Christmas Carol”,故事講述的是冷酷無情的Scrooge在圣誕節來臨之際,剝削他那忠誠可靠的雇員以及爽朗樂觀的侄子,社會活動者請他為窮人施舍一點點錢,也被他無情地斷然拒絕,他對周圍的一切慶祝活動也厭惡至極。可讓他意想不到的是,圣誕夜三個鬼魂的造訪使他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喚醒了他人性的另一面,讓他從一個守財奴轉變為大善人。
2.教學對象。本次授課對象是高一的學生,有一定的英語學習能力,但較少接觸文學閱讀體驗。在平時的教學中,學生課堂思維不太活躍,但大部分學生表現出較強的合作學習意愿,能在討論中與同伴交流分享,也能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讀、思、言教學實踐,落實思維品質的培養。
3.教學思路和目標。學生能夠“讀懂”故事的主要情節,并能通過人物語言、動作及心理描寫來“思考”分析人物性格的變化;通過問答、頭腦風暴、小組討論等一系列活動,幫助學生進行文本寓意和主題的“言說”,進而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寫作升華,提升學生的鑒賞力、判斷力和創造力。
4.教學過程。(1)“讀思言”模式之“讀”。首先是導讀。課前布置學生查找作者查爾斯·狄更斯的生平,課上進行搶答活動;同時,發散學生對圣誕節的已有知識,為后面探索故事的寓意作好鋪墊。
1) Have a competitive answering game based on the author's information.
①Where is Charles Dickens from?
②What is he?
③Is he a romantic writer or realistic writer?
④Did he have a happy childhood? Why?
⑤What are his famous works?
2)When it comes to Christmas, what comes to your mind?(如圖1所示)
【設計意圖】課前布置學生查閱作者的信息,培養自主學習能力;課堂伊始,教師通過搶答游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也檢測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成效;通過氣泡圖發散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圣誕節的相關知識,為閱讀做好充分的準備,并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其次是閱讀。學生默讀課文,獲取記敘文的六要素,并以主人公Scrooge的動作和情感變化繪制故事發展結構圖(如表1)。
3)Read the passage and fill in the blanks.
4)Divide the story into three parts and then present the plot according to Scrooge's actions and feelings(如圖2所示)。
【設計意圖】在教學活動中,留給學生足夠的默讀時間,讓學生與文本間、與作者間互動,通過尋找六要素和繪制故事發展結構圖,把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部分理清,直觀地指引學生分析Scrooge夢境前中后行為的巨大變化refuse→regret→give來梳理概括故事情節,再判定其情感變化線cold/ unhappy→sad→happy,有益于后續合理推斷Scrooge的性格特點及文本寓意等。整個梳理過程讓文本內容結構化,閱讀思路可視化,有利于發展學生分析與概括、比較與歸納信息的邏輯性思維能力。
(2)“讀思言”模式之“思”。讀思言以“思”為核心,強調文本問題化、問題思維化,體現問題導向教學策略。為了引發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深入思考,教師應設置合理、有效的問題來促進學生開展高層次思維活動,從而實現對文本的深度理解,有效推動批判性閱讀的開展并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程曉堂,2018)。
Read the passage again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in pairs.
①Why did Marley want to help Scrooge?
②Why was Scrooge unhappy when he saw his past?
③Why was he sad when they visited the Cratchit family on Christmas?
④What did the Ghost of Christmas Future show Scrooge?
⑤How did Scrooge change in the story? (如表2)
【設計意圖】 以上問題涉及Scrooge遇到三個鬼魂時的內心情緒變化,思考這些問題時,需要學生在閱讀故事的基礎上,結合已有的生活體驗和認知水平。如回答問題②,學生需要從文本中分析Scrooge過去的遭遇,其他小伙伴們都回家過圣誕節而他卻獨自一人在讀書,可見他內心很孤獨且并不知道圣誕節是來做什么的,另一幕他因為女友沒錢而分手,開始感到后悔,他本可以過上幸福的生活,卻因自己把金錢看得太重孤獨一人;同理,問題③④都需要學生對他在夢境中看到的一幕幕進行分析,問題⑤還需學生透過Scrooge的語言表達、肢體動作和心理描寫來分析其性格特征及情感變化,難度更大一點,所以用表格的形式幫助學生梳理。學生通過深入閱讀、和同伴互相交流和討論的過程中,初步形成了如何做人的評判標準,發展了批判性思維能力。這樣的問題設置使本來非常簡單的文本也有了閱讀的深度和味道(陳則航、王薔,2016),也為后續的“言”搭建了支架。
(3)“讀思言”模式之“言”。言,即表達,包含說和寫兩種語言表達技能(黃遠振等,2015)。說或寫是思維活動的產品(黃遠振等,2015),是閱讀的延伸,是對閱讀效果的檢測,通過創造引發思考的情境,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1) Speaking. Students work in groups to 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① What is the moral of this story?
② Why is the story placed in such a setting? What is the true spirit of Christmas?
③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story?
2) Writing.
①Did the behavior of generosity have some impact on you before?
②Or have you ever behaved generously to someone? What is your feeling?
3) Assignment
Think about the good things of the Spring Festival.
【設計意圖】組織學生討論問題,多角度深入剖析文本,說到故事的寓意時,學生都能說出be generous、be kind,但文章還不止這些,再次引發學生思考創作作者的背景:為什么要以圣誕節為寫作背景?圣誕精神是什么?多方面討論并深入挖掘故事的其他寓意,鼓勵學生多“說”,進而提煉小說主題,養成向善、大方、關愛他人、樂于助人等生活態度,以及該故事象征著圣誕節所有美好的事物。
接著教師結合主題設置情境,引發學生思考“the importance of generosity”對于自身曾經的影響(班上很多學生多年來受到曾董事長的捐助以及陳校友的“獎學基金”),或是自己的generosity對別人的影響以及自己的感受。該情境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產生共鳴,引導學生將閱讀中獲得的知識、技能、情意等用于新情境中,發表自己的見解,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也逐漸領悟育人價值,同時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最后布置的任務是將閱讀中的象征遷移到我們自己的節日,進行深度思考與二次開發。
5.教學反思。本堂課在課程標準所提倡的核心素養視野下,基于“讀思言”模式的高中英語文學閱讀課中,由淺入深地引領學生思考問題,關注學生的思維活動,包括分析、概括、比較、推理、質疑、判斷、想象、表達等。從授課情況看,本堂課中的教學活動結合氣泡圖、故事發展結構圖、表格等,以問題鏈來啟發學生思考,學生在一系列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了語言能力,培養了思維品質,領悟了育人價值。
四、結語
閱讀教學是思維發展的重要途徑,文學閱讀以其生動性、優質性和豐富性在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發展方面具有突出的優勢。基于“讀思言”模式的文學閱讀教學始于讀、經過思、終于言,讀故事構情節,提高了分析綜合的能力;思發展呈變化,促進了文本的深度解讀;言寓意顯思維,滲透了育人價值,提升了思維能力。該模式指導下的高中英語文學閱讀是促進學生邏輯性、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品質融合發展的有力途徑。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程曉堂.在英語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8(3):1-7.
[3]黃遠振,蘭春壽,黃睿.為思而教:英語教育價值取向及實施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14(4):63-69.
[4]何開朗,曾紅敏.初中英語整本書閱讀的實踐與思考[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9(7): 39-44.
[5]黃遠振,蘭春壽.初中英語深層閱讀教學模式研究[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5(9):11-15.
[6]陳則航,王薪.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J].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篇),2016(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