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英蘭
摘要:本文講述了農村留守兒童的概念,研究農村留守兒童現象存在的問題,通過調查積石山縣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現狀,總結出存在的普遍問題,并嘗試提出解決問題的途徑,最終提出解決問題的若干策略。
關鍵詞:留守兒童? ?積石山縣? ?家庭教育
筆者走訪了積石山縣多個農村家庭與多所中小學校,了解了縣內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現狀,選取了幾個留守兒童家庭為研究個案,嘗試解決積石山縣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留守兒童”的概念
1994年,我國最早出現“留守兒童”的概念。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留守兒童的內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在的留守兒童主要指因父母外出打工,或同父,或同母一起生活而被滯留于居住地的兒童。留守兒童問題的核心是缺乏家庭教育,由于父母的缺位,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往往由祖父母代替,而積石山縣的老輩人文盲較多,這就凸顯了祖父母向孫子、孫女傳授知識的能力欠缺的問題;另外,祖父母往往容易溺愛兒童。使兒童養成各種不良習慣。可見,面對留守兒童家庭教育不到位的問題,父母絕不能成為局外人,更不能把責任都推給祖父母。
二、研究“留守兒童”的方法
筆者研究的范圍鎖定在積石山縣的農村留守兒童,筆者深入縣城多所學校,了解他們在縣城就讀的實際情況。
1.調查研究和個案研究相結合
這次調查主要針對個別家庭的留守兒童,了解他們的家庭現狀、就學現狀、生活動態,和兒童親密接觸,傾聽兒童的心聲。筆者通過對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交際等方面觀察、面談,收集資料證據,分析存在的問題。在積石山縣民族地區選擇建檔立卡戶家庭及具有代表性的中小學,進行實地考察,通過錄像、跟蹤、座談等方式,了解所在家庭、學校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現狀,進而歸納出積石山縣民族地區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現狀。
2.結合參考文獻,對調研數據進行綜合分析
在策略研究上,筆者閱讀了大量文獻資料,為解決積石山縣留守兒童問題提出了若干建議。下面,筆者選取有代表性的個案,有針對性地羅列出它們的成功經驗,并探究它們存在的問題,經過一系列具體的分析數據,歸納出積石山縣民族地區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現狀,然后根據現狀制定出改進措施。
三、積石山縣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現狀
筆者通過調查發現,積石山縣農村留守兒童現象普遍。據2016年12月20日《甘肅日報》報道:“本次共排查出農村留守兒童91475人,而積石山縣留守兒童數量逐年增加。”伴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城市給農民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農民為了改善家庭經濟狀況,背井離鄉,而他們的子女就成了留守兒童。在中國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留守兒童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各種關愛留守兒童問題的組織應運而生。
留守兒童成了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也成為犧牲最大的一個群體。首先,在留守兒童中,各種安全事故頻發,兒童還沒有形成自我保護意識。由于祖父母疏于管教,留守兒童外出容易發生交通事故和溺水事故。其次,留守兒童在學習上也存在一些問題,留守兒童缺少父母之愛,容易產生厭學情緒,輟學現象普遍。最后,學校沒有專門的心理輔導教師,針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完善。
四、改善農村留守兒童現狀的策略
在留守兒童家庭教育中,教師應做到因材施教,使內容、形式和方法貫穿于實現留守兒童教育中,提出優化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策略,推動全縣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
首先,農村學校要結合社區特點,加強家校合作,對家長(兒童的臨時監護人)進行安全意識教育,讓兒童形成自我保護意識。其次,教師要多與兒童父母(包括監護人)溝通,父母要多關注孩子,讓孩子感覺到來自父母的愛。例如,與孩子做一些互動小游戲等,加強與孩子的交流溝通。再次,由學校成立心理咨詢室,配備心理健康教師,幫助兒童進行心理疏導。最后,面對留守兒童群體,全社會齊心協力,構筑以政府為主導、以學校為重點、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托、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留守兒童教育支持體系和運行模式,為構建留守兒童教育支持的長效機制奠定了基礎。
(作者單位:甘肅省積石山縣吹麻灘鎮希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