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佩菊
摘要:小學階段的學習是學生一生學習的基礎,所以小學教師要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幫助學生掌握自然文化知識,因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與他們日后的學習息息相關。而現實教學中,課堂教學存在許多問題,導致小學教學始終無法取得理想的效果。怎樣讓課堂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提升課堂質量,讓學生享受數學學習的快樂,自覺學習數學知識,已成為小學數學教師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關鍵詞:寓教于樂? 小學數學? 課堂質量
小學是學生夯實學習基礎的最佳階段,而當前的小學課堂教學效果普遍不能令教師滿意,尤其是數學這門學科,因為它靈活多變、邏輯性強,教學難度大。因此,如何使小學數學教學充滿快樂、讓教學效果更加明顯成了教師的使命。
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小學生普遍具備的特征。玩樂是學生生活的主要方式,他們在玩樂中認識世界,在玩樂中感受周圍的環境、獲取知識,享受生活并獲得成長。因此,在開展教學工作之前,小學數學教師首先需要認識到這一點,并能夠把握學生的年齡、心理和生理特點,針對性地設計教學活動,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中收獲快樂,感受知識的內涵與美麗,讓數學課堂變得輕松、有趣,改善教學效果,真正實現寓教于樂。
一、寓教于樂的概念
“寓教于樂”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尋到很久以前,它是由古希臘思想家、教育家蘇格拉底提出的,早在三千年前,這樣開放的教育思維就已經形成了。
從心理學角度出發,如果一個認知對象因為某種原因引發了認知主體對它的認知興趣,那么認知主體將會不知疲倦對它進行探究,他們會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認知這一對象的活動,而整個認知過程將會給他們帶來快樂,甚至是享受,且認知主體會孜孜不倦地在學習、探究、練習和創造中汲取快樂與營養。在現代教育中,寓教于樂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已經得到教育工作者的廣泛認同與推廣,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其實,寓教于樂在本質上可以理解為一種滿足教學目的,又符合教育規律的有效教學活動。這種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快樂,體會到美的境界。然而,教師不能簡單地將寓教于樂理解為讓學生單純追求輕松學習和隨心所欲的任意妄為。只有準確理解了寓教于樂的內涵,教師才能有效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實現快樂教學。
二、運用寓教于樂理念提升小學數學課堂質量的措施
1.設置導學案輔助課堂教學
通過預習,學生可以大致了解即將學習到的知識,幫助學生在課堂上更快、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所要學習的知識。預習是對提升學習效率、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十分有效的學習習慣,而導學案可以在學生預習過程中起到主導作用,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找準學習方向,檢驗學生的預習效果,讓教師在掌握學生學習情況的基礎上,開展針對性教學,從而提升教學質量。
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時,教師可以通過導學案為學生指引預習方向,并通過課上講解讓他們明確預習的重要性。在課前,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發放的導學案《認識人民幣》完成預習任務,在講解知識前,學生可以先大致了解課堂內容。在導學案中,教師要將本節課學生需要掌握的重點內容整理出來,并以思維導圖或知識點羅列的形式展示給學生,然后在導學案上設置幾道練習題來檢驗學生的預習效果,鞏固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如“人們在購物的時結賬需要什么?”“人民幣的單位有哪些?”等。最后,在導學案的結尾處,教師需要設置一些練習題,讓學生通過解答練習題展示自己在本次預習中的收獲,完成預習效果的檢驗。這樣一來,教師就能在授課前掌握學生的預習情況。
此外,良好的預習效果對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具有非常大的幫助,學生在課堂上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師講解的知識內容,充分消化吸收并完成知識遷移。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帶領學生整理導學案答案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復習課堂知識點,鞏固課堂教學成果,有效提升教學質量。
2.將游戲融入課堂教學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越來越關注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問題,越來越追求課堂教學的“實”與“活”,并關注學生的收獲,思考學生的發展。
課堂的高效,始于教師,源于學生。高效課堂是“圍繞學生、服務學生、激發學生、發展學生”的教學活動。教師應該遵循學生知識學習的內在規律,以及學生心理與身體發展的相應規律,將寓教于樂運用于數學課堂中。這既能讓學生收獲知識、提升素養,又能讓學生獲得學習的樂趣。
游戲是寓教于樂最常用的一種教學方式,也是當前教育工作者比較提倡和認可的教學方式。游戲可以使課堂教學的氛圍更加輕松、愉快,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高度集中注意力,實現對課堂教學效果的檢驗。
如在教學“認識物體和圖形”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游戲“找朋友”,教師要選擇12名學生參與游戲,并將這12名學生平均分成四個小組,每組派一名學生作為代表,在教師準備的箱子中抽取一個圖形,箱子中放有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等形狀的卡紙,學生抽出什么形狀的卡紙,就代表該組學生抽到的圖形是什么。然后,教師讓每組學生根據自己抽到圖形在教室中找出相對應的物品,1分鐘內準確找出物品最少的小組淘汰,其余三組學生進入第二輪游戲,并繼續按照之前的游戲規則開展下一輪游戲,以此類推,直至決出最后獲勝的一組。課程結束時,獲勝組可以在其他三組中選擇一組,讓他們表演指定的節目。在這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完成的課堂教學,不僅內容充實 ,還可以在游戲中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鞏固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讓他們愛上數學,積極主動地投入數學學習,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3.以提問方式推動課堂進程
提問是數學教師最常用的一種教學方式,教師可以通過提問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實現在課堂上與學生的高效互動。不僅如此,教師需要在課前充分備課,精心設計問題,并不斷優化提問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提升課堂質量。
如在教學“筆算乘法”時,教師可以先在黑板上設計五道乘法運算題,如“5×12=? ”“2×13=? ”“6×11=? ”“9×14=? ”“6×16=? ”,并隨機提問五名學生,以此來完成課程的導入。學生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復習與鞏固已學過的口算乘法知識,還能完成新舊知識的銜接。然后,教師可以設置一個情境:“國慶假期,外出旅游的人有很多,李叔叔從自己所在城市乘火車去北京,火車1小時行145千米,在路上李叔叔花費了12個小時,問該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我們應該怎樣理解和解決這個問題?怎樣列式呢?”當學生列出算式后,教師引導學生找出這個算式與之前計算的算式之間有何不同。通過這樣的對比,學生可以理解估算的概念和兩位數乘三位數的豎式計算方法,并通過討論進一步明確多位數乘法的運算法則。課堂的最后,教師可以再次提問,引發學生思考,讓他們整理和總結本節課的內容。多個問題共同構成的課堂,可以讓更多學生得到思考和回答問題的機會,不僅可以推動教學環節的展開,還可以引導學生不斷深入思考,并主動參與課堂學習。
綜上所述,教師將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形式融入課堂,能夠充分滿足小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學習需要,讓教師更有針對性地開展適合小學生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的精彩,讓教學活動事半功倍。不僅如此,以這樣的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可以幫助學生奠定數學學習基礎,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與邏輯思維,從而降低學生的學習壓力,讓數學課堂變成收獲知識的快樂課堂,最終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楊光權.游戲化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學周刊,2016(16).
[2]于娟娟.小學數學游戲化學習的思考與實踐[J].課程教育研究,2015(11).
[3]陳志明.論小學數學教學的生活化[J].西部素質教育,2016(20).
(作者單位:山東省鄒平市鄒平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