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會,江蘇師范大學附屬學校課程發展與管理中心副主任,中小學高級教師,徐州市銅山區美術名教師,江蘇省教育書法家協會會員,徐州市美術家協會會員,徐州市銅山區美術家協會理事。多年來致力于小學美術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主持“小學水墨人生校本課程的開發研究”等省、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及教學研究課題3項,曾獲徐州市教育科研成果一等獎,在教育期刊發表論文10余篇。
[摘? ?要]小學美術常態課堂存在學習內容“碎片化”、學習活動“單一化”、學習方式“被動化”、學習成果“經驗化”的問題,教師可以從項目化學習的視角優化美術常態課堂,嘗試通過單元教學、真實情境、任務驅動、成果展示的教學路徑,努力構建開放的課堂形式,指向學科核心素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促進學生真實學習。
[關鍵詞]項目化學習;核心素養;小學美術;常態課堂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美術課程應采取多種方法,幫助學生學會運用美術的方法,將創意轉化為具體成果。項目化學習是一種指向學習本質的學習方式。它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主張通過引導學生在真實問題的情境中進行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從而創造性地解決現實問題,形成具體的學習成果。因此,項目化學習視角可以為提升小學美術常態課堂實效提供新的思路。
一、小學美術常態課堂存在的問題
受“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等傳統課堂觀念的影響,小學美術常態課堂仍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學習內容碎片化。受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很多教師習慣按教材順序機械地開展教學,教學內容也大多局限于教材。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學生美術學習內容的碎片化,使學生無法將所學知識系統地聯系起來,更無法將所學知識內化并轉化為自身的能力和素養,最終導致學習效率低下。
二是學習活動單一化。當下小學美術常態課堂中,教師傾向于傳授知識技能,作業設計、學生活動單一化,雖然有一些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環節,但很多都是流于形式,學生的學習活動并未真正實現自主,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游離于學習活動之外。
三是學習方式被動化。在美術常態課堂中,教師出示的圖片、視頻、提出的問題等大都是基于教材的內容而設計,而對于“教材給出的圖片是學生熟悉的嗎”“學生需要觀察什么圖片”“教材給出的作業提示是否適合學生”“如何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興趣”等問題并未進行過多考慮。這樣的教學忽視了學生的切實需求,最終導致學生的學習處于被動狀態。
四是學習成果經驗化。學生的美術表現、創意實踐等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應建立在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基礎之上。學生只有在美術學習過程中喚起了自己的知覺體驗或生活經驗,其成果表現才能由心而生。但當下教師創設的情境常常是基于自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學生很難真正獲得情感體驗,進而使學生的思維失去了“根源”,只能靠自己記憶中的生活經驗或想象進行創作,最終導致多數學習成果“經驗化”。這也是目前很多學生說“老師,我不會畫”的原因。
二、項目化學習視角下小學美術常態課堂的優化路徑
1.單元教學:基于教材,確定主題
現行國標美術教材的單元編排遵循以下兩條線索:顯性的是美術學習活動方式,隱性的是美術知識技能。這些隱性的知識技能,如點、線、面、明暗、色彩、構圖等,通常由易到難、由淺到深地分布在各年級、各單元、各課中。教學過程中,教師在熟悉教材、統覽全局、理清線索及各學段的美術知識體系的基礎上,可根據學校及學生實際需要,把若干單元和單課的教學內容進行穿插、調換、重組、整合,重新確定項目主題。通過項目化學習,教師可以更深入地挖掘教材內涵,發揮教材作用,有效解決美術常態課堂學習內容“碎片化”的問題。
例如,人教版美術二年級上冊中的第3課“裝飾自己的名字”、第4課“彩泥世界歡樂多”、第5課“奇妙的電話機”、第6課“花花衣”、第7課“對折剪紙”、第8課“對印的圖形”,是由貼近學生生活的“造型·表現”與“設計·應用”交叉進行的小單元。其顯性的內容是“運用不同材料進行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隱性的知識技能為“運用基本色彩知識和構成能力設計有創意的作品”。學習這一單元時,為更好地突出學生對材料的體驗,制作簡單而有創意的作品,教師進行了以下嘗試。
(1)立足實際,整合教材,確定項目主題
十月是學校“垃圾分類”主題教育月。結合這一實際情況,美術教師將本單元學習內容進行了整合,確定了“變廢為寶”的項目主題,學習目標是讓學生結合學校活動,嘗試綜合多學科的知識技能,運用廢舊材料設計、制作創意作品,并進行展示,體會美術與自然、社會的關系。教師將教材六課時的學習活動整合為三個課時。第一課時內容是“賞析佳作,明確任務”。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實物、圖片等方式了解廢舊材料制作的一些基本方法,如色彩的搭配、形狀的組合等,并引導學生明確小組和自己的任務。第二、三課時主要根據“學習單”上的任務開展項目式學習,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將廢舊物品變成藝術品的創作樂趣,學會從生活入手去尋找材料、設計方案、與人合作、美術表現和成果展示等。
(2)明確任務,整合資源,設計項目活動
為幫助學生完成項目化學習,教師必須要讓學生明確任務,可借助“學習單”為學生布置驅動性任務。“學習單”是學生能否完成項目的關鍵,內容可以從“尋找廢舊物品、討論物品特性、設計作品主題”等方面展開。學生可以根據“學習單”對任務進行合理分解,保障項目的順利進行。
2.真實情境:基于情境,激發興趣
創設情境已是當下美術常態課堂中的常見環節。但這種情境多為教師基于教學內容的需要而有意創設,并不是在學生身邊真實發生或存在的,有時甚至是學生從未體驗過的。而高品質項目化學習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要基于真實的情境。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探究欲望才能得到有效激發,才會有目的地圍繞問題情境進行自主探究,獲取知識技能,進而分析問題、設計方案和解決問題。
例如,學校舉行“國際文化節”主題實踐活動,要求學生以班級為單位搭建一個國際場館,較為全面地介紹所搭建國家的地域、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知識。結合本次活動,美術教師整合人教版美術一年級下冊第15課“乘上大船游世界”及第16課“打開的柜子”,開展了“我眼中的世界”項目化學習,鼓勵學生在學校給出的固定場地上通過各種美術材料或廢舊材料搭建自己眼中的世界。學生在第一課時認知世界、考察場地,明確任務及要求后,要想真正完成場館的搭建,必須經歷“查閱文獻—策劃方案—搜集材料—小組討論—現場合作搭建”的過程。而這些環節都離不開學生的觀察、思考、交流、嘗試、反思。如此,在真實的情境中,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切實解決真實問題,實現有意義的學習。
3.任務驅動:基于任務,真實學習
以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為指向的小學美術常態課堂需要聯系現實生活情境,追求真實問題或項目的解決。教學伊始,就要明確本次學習活動的目標,即解決什么真實問題或是完成什么項目。這種基于學生實際的任務,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又能增強學生學習的成就感。在任務的驅動下,學生需要經歷邊“做”邊“學”的過程。“做”是學生動手動腦,在實踐中反思、反思后實踐的反復過程。“學”是學生獲取知識技能,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做”與“學”的深度融合,實現真實的學習。
例如在“我眼中的世界”項目學習中,在項目開始時,教師就將學生帶到指定場所,明確本次的學習任務。基于任務,學生需要經歷“可用材料的搜集”“對材料特性的討論”“根據設計方案選擇合適材料”“合作搭建創意作品”等過程,而且每一個過程都要圍繞任務展開,直到最終搭建出滿意的場館作品。
4.成果展示:基于成果,全面評價
美術學習過程是學生自由抒發情感,表達個性、創意,增強美術表現信心的過程,重在愉悅性的獲得,而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學習成果。當學生的學習成果獲得了認同、贊許,就能收獲成功的愉悅。項目化學習視角下的小學美術常態課堂應重視學生學習成果的展示與交流,而且學習成果不僅是最終的物型成果,還應體現學生思維的真實性,體現學生對美術學科知識技能的深入理解和探究,體現學生美術學習的過程。例如,在“我眼中的世界”項目中,學生們不僅展示了他們的物型作品,還分享了在選材、討論、設計、搭建等環節中思考與創作的過程。
此外,教學評價也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傳統教學思想下的評價就是對作品本身的評價,很少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美術課標指出:美術課程評價應以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的客觀事實為基礎,注重評價與教學的協調統一,尤其要加強形成性評價和自我評價。基于此,對學生學習成果及學習過程的評價應是多元的、全面的、真實的,要能通過評價幫助學生清晰、全面、真實地了解自己美術學習的過程,樹立美術學習的信心,同時也要通過多主體共同參與評價來促進學生真實學習。在評價中,教師要全面收集學生的學習信息,并做好觀察記錄與評價反饋,力求評價全面、真實、有效。
三、結語
美術常態課堂是小學美術教學的日常狀態,其課堂質量直接決定了學生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效果。項目化學習視角下的小學美術常態課堂,就是在實際教學中嘗試建立開放的課堂形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促進學生真實地學習。
(責任編輯? ?姚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