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蘭


摘要:培養(yǎng)數學閱讀習慣,注重閱讀內容選擇, 夯實基礎,抓住本質,培養(yǎng)閱讀興趣;數學與其它學科的閱讀方法求同存異,凸顯數學學科特色;加強數學閱讀,弘揚數學文化,整體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培養(yǎng)習慣;感悟本質;求同存異;學科特色;自主學習;數學文化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一個閱讀能力不好的學生,就是一個潛在的差生。想要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學生,需要具備良好的閱讀能力,通過閱讀提高學習能力,拓展知識視野,提升自學能力,無疑數學閱讀是一塊“敲門磚”!在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的數學閱讀習慣,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呢?
一、養(yǎng)成習慣 感悟本質促興趣
數學閱讀讀什么呢?夸美紐斯這樣概括:書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如何養(yǎng)成良好的數學閱讀習慣呢?首先從養(yǎng)成閱讀課本的習慣做起。
(一)以“內”為本 感悟本質
課本是課內閱讀的主要材料,是專家根據小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點,為他們量身定制、具有很高閱讀價值的材料。有些同學認為,數學課本只有在學概念的時候,才需要打開書本去讀一讀、畫一畫,或者在做習題的時候才進行初步閱讀,這其實是膚淺的認識,不認真看書是學不好數學的。閱讀課本可以分成三個時段:課前、課中、與課后。課前的閱讀相當于預習,不打無準備之戰(zhàn),把重要的知識概念或看不懂的知識點、難點做個記號,爭取到課堂中解決。課中的閱讀是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以“本”為“本”,課本知識不能“走馬觀花”式地閱讀,有時候簡短的一句話就值得反復推敲、品讀。做為總結式的閱讀---課后的閱讀,它相當于回顧知識,這節(jié)課的難點與重點在哪里?有什么收獲與反思等等,從課本閱讀的三個時段,就讀到了知識的本質。
(二)以“外”為輔 增強興趣
數學閱讀也包含課外閱讀,如數學課本的“你知道嗎?”,它是對課本相應教學內容的歷史背景拓展與補充,也有課本以外的課外閱讀,如:在教學“質數與合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去收集有關數學家陳景潤和質數的故事,學生在收集中經歷查找材料、閱讀、篩選,借助課堂交流和分享,匯報收集有關數學家與質數的故事,教師從中提煉出優(yōu)秀作品設置獎項或提供展示的平臺,大大激勵了孩子閱讀興趣,他們了解到時新的數學研究動態(tài)、拓展了知識、拓寬了知識視野。了解了什么是“哥德巴赫猜想”,感受到中國的數學家陳景潤在國內外數學界的影響,通過自主閱讀,樹立了自己崇拜的“數學偶像”。有了知識的“正遷移”,就能讓課內外知識融會貫通、良性循環(huán),“內”“外”兼修,孩子們在收集和閱讀分享中真正找到樂趣,初步建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和愛上數學學科的情懷。
二、求同存異 凸顯特色促發(fā)展
在教學中急需培養(yǎng)學生細心閱讀的習慣,有時候可借鑒語文學科的閱讀方法,如:重音閱讀、咬文嚼字,做標記,重點圈起來,難點標上符號等。但數學閱讀也有別于語文閱讀,它有數學學科自身的特點:①畫圖法:數學閱讀經常需要把數學語言需要轉化為圖形語言,化抽象為形象。如“認識平行線”的教學,“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是平行線”這個概念,看似簡單的十幾個字,很多學生經常忽略“在同一平面內”這一重要條件。教師可以結合實物或課件演示,借用兩支鉛筆,把它們放在不同的“面”上,“像這樣它們不相交但也不會平行”,異面圖形生動形象的演示,把數學的文本語言轉化成圖形語言,變復雜為簡單,疑難問題迎刃而解,這也是數學閱讀的畫圖法魅力所在。②操作法:如在教學“長方體的認識”中認識“面、棱、頂點”時,可以通過學生動手操作,用馬鈴薯先切一刀形成一個“面”;再切一刀形成兩個“面”,兩面相交于一條“棱”,再來一刀,三條棱相交于一個“頂點”。即時生成、有模有樣,動手操作的同時學生就把這三個概念刻畫出來了,在“做”中“學”,在“學”中“究”。③“類比轉化法”:在教學梯形的面積公式,完全可以在三角形面積公式推導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自主閱讀,把相類似的過程推導進行橫縱對比,通過把兩個完全相同的圖形通過旋轉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兩者公式推導都可以用到“半廣法”,為什么它們面積計算都要除以二分之一?兩者進行類比,相互關聯,把一些未知的問題通過聯想轉化為已學知識。教學中教師也可以綜合采用對比、轉化的方法,適當拓展一些數形結合的思想。如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求“1/2+1/4=?”課本有提議轉化成用折紙的方法進行異分母求和,如圖,
學生很快得出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方法;教師相機拓展一下“ 1/2+1/4+1/8”的方法,方法一:可以前兩個先通分計算再與第三個再次通分相加;方法二:如圖,
認真領會涂色部分和空白部分的關系。把一道計算題轉化成圖形問題解決,這樣用“心”設計,讓孩子們知道這道計算題居然可以轉化成求“1-1/8”,如果像這樣的三個數相加可以轉化成畫圖來解決,那“1/2+1/4+1/8+1/16”呢?是不是也可以轉化成“1-1/16”來解決?計算題轉化成圖形的問題,他們真正體驗到數學閱讀把一個數學文本語言和圖形語言“天造地設”的完美結合,感嘆數學的神奇魔力。
三、實踐課堂 自主學習促細心
筆者在一次備課組活動中感受到數學閱讀在教學中的真正意義,新授《字母表示數》中字母的簡寫規(guī)則,老師準備了三套方案:第一種方案:字母的簡寫規(guī)則概括為四個知識點,讓學生“記憶”,效果不好:老師代勞式的閱讀,學生的掌握情況不容樂觀;第二種方案:字母的簡寫規(guī)則設計成字母王國的一段小視頻:創(chuàng)設一個情境,由情境中的“國王”介紹含字母的式子簡寫規(guī)則。這種方法吸引了大部分學生的眼球,課堂氣氛良好,學生聽課熱情高漲,這種“視覺”閱讀有一定的效果。第三次在備課組的共同探討下,教師改進了教學方式:安排學生先從字面上閱讀課本字母簡寫規(guī)則,讓學生了解、理解規(guī)則,將知識轉化成自己能理解的文字,學習用自己的語言與同伴表達交流;教師引導并測評,通過師生交流、生生互動等方式,再次精讀,規(guī)避了一些易錯點,最后規(guī)則得以靈活正確地應用。實踐證明這種引導學生進行“數學閱讀”比代勞式閱讀或填鴨式教學來得更有效!通過從表及里,思維火花的碰撞,再內化為知識的一個過程,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體地位。
四、搭建平臺 弘揚文化促提升
數學閱讀不但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也拓展了他們的知識面,通過數學閱讀他們認識了“祖沖之與圓周率”、“劉徽的割圓法”、“陳景潤的哥德巴赫猜想”等知識,也了解了一些數學文明對人類文明的貢獻,黃金分割的應用、CT技術、布豐投針等。教師應因勢利導,推薦優(yōu)秀讀物,培養(yǎng)學生主動閱讀的習慣,為學生提供一些供選擇的閱讀材料的平臺,如訂閱《數學畫報》《小學生數學報》等,通過數學知識網站收集資料,教師搭建交流的平臺,如課前三分鐘交流:今天介紹某一個數學家的故事,明天出一道腦筋急轉彎的題目;教師也可以放手讓孩子們寫一些讀書心得、數學日記、制作一些“數學手抄報”等,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的閱讀積累,再利用網絡平臺或一些訂閱的書刊完成一些質量很高的作品,往往這些內容集數學與人文、科學、歷史于一身,學生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真正從內心深處感受學習的樂趣,迫切成為知識的傳播者。通過拓展閱讀,孩子們知道“半斤八兩”、“得寸進尺”、“七尺男兒”這些怎么換算成現代的“米”或“厘米”,如在《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趙云、張飛身高“八尺”是多高?曹操身高“七尺”又是多少?難道古人都那么高嗎?折算成現在的長度單位究竟是多少?這些內容極具趣味性、挑戰(zhàn)性和科學性,孩子們不但培養(yǎng)了自主學習能力,而且大大提高了對數學閱讀的興趣。數學閱讀既讓孩子們培養(yǎng)良好學習習慣,也培養(yǎng)了孩子們愛國熱情,拓展了他們的數學視野,增強了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弘揚數學文化發(fā)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總之數學閱讀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一個基本能力,小學生應該從小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恰當選擇閱讀材料,掌握好正確的閱讀方法,在加強數學閱讀,學習數學文化,提升自身的學習自主能力,提高數學素養(yǎng),為今后可持續(xù)發(fā)展和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仇傳劍.小學數學課堂中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19(93):81-82.
[2]張素坤.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J].小學教學參考,2018(06):33.
[3]蘇錦彬.對小學生自主性學習的引導[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5(06):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