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墨
摘 要:縱觀我國藝術學科的發展現狀,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社會的進步,人們對文化藝術有了更多元化的需求。近十年藝術類大學生數量逐年增多,在社會對藝術類人才的要求不斷革新和就業壓力增大的時代背景下,藝術學科的教學目標也應擺脫趨同化,向創新型藝術發展。文章對藝術教育的新發展、新形態進行了探索,在移動云技術的基礎上,結合多元化藝術形態人才需求,構建“翼智聯”網絡平臺模式,利用網絡流通性優化線上藝術教育創新融合培養體系。
關鍵詞:藝術學科;網絡平臺模式;創新創業教育
注:本文系2019吉林省教育廳“十三五”社會科學項目“‘翼智聯網絡平臺模式對創新創業發展教育研究”(JJKH20191042SK)研究成果。
一、藝術學科創新創業體系的研究背景
隨著我國教育和文化的飛速發展,藝術行業逐漸興盛起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推進文化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是文化發展的重要引擎。要發揮文化和科技相互促進的作用,深入實施科技帶動戰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由此可見,培養具備創新創業意識的文化藝術人才是現階段藝術學科教育和發展面臨的新挑戰,藝術與科技融合發展是未來文化創意產業前進的新方向。
現階段我國的藝術教育高度技藝化,導致藝術人才結構難以滿足社會需求,現代生產生活和經濟結構的變化使社會對藝術人才的需求激增,多元化藝術人才需求給藝術學科教育發展帶來了嚴峻的考驗。我們需要重新審視現階段創新教育的評價標準。藝術市場的創業熱潮雖然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一部分創業就業問題,但創業范圍集中、創業層次不高、可持續性差等問題層出不窮。藝術市場熱潮致使各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這無疑加重了教育資源短缺帶來的負面影響,導致優質藝術人才缺失,大批的畢業生待業,我國卻仍然處在高精尖藝術人才不足的狀態。我們需要培養一批具備創新創業能力的文化藝術人才,帶動整個文化藝術大產業的發展。
二、平臺式藝術教育創新探索
(一)互聯網移動學習技術的歷史發展沿革
隨著互聯網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互聯網、新媒體、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創新型技術的開發與普及,教學手段隨著科技的發展變得更加多元化且多樣化,這為更好地發展我國現有的創新創業教育帶來了生機。
移動云學習技術是在創新學習領域較早借助互聯網等移動學習資源的學習模式。我國移動學習技術始于2004年,北京大學啟動了國內首個面向校園無線終端范圍內的校園網學習項目。隨后,高校對移動校園學習模式的探索不斷深入,我國舉辦了“中國大學無線高峰論壇”等重要的學術活動,很多相關主題的文章也相繼在國內重要期刊發表。隨著無線教育的發展,很多如“學習通”這樣的網站應運而生。2020年初,各個學校的延期開學給我國教育界帶來了嚴峻的考驗,教育部采用了停課不停學、大力推薦線上教育的方案,倡導學生運用國家中小學網絡云平臺和中國教育電視臺空中課堂進行學習,并大力支持各類教育門戶網站的投放使用。這場考驗帶動了我國教育移動學習的全國范圍普及應用,在教育部大力倡導保證網絡教育水平的背景下,我們正在積極優化整合各省市優秀教育資源,我國向教育信息化邁進了堅實的一步。
(二)國內外藝術學科優秀的創新經驗
芬蘭阿爾托大學(Aalto University)推出了阿爾托創投計劃(Aalto Ventures Programs)。該計劃由阿爾托大學教師和商業合作導師主持進行,為學生提供靈感、創業能力等跨學科指導,同時向學生提供網絡支持。項目以學生為中心,為學生提供跨領域和多學科課程,課程分為三個板塊:靈感與探索、技能知識、創業項目實踐,該項目課程內容涉及藝術設計、創業領導力、創意思維、計劃財務和經驗分享等20余種跨專業課程,課程體系不設學科界限,整合了藝術人才。除課程培訓外,該項目還組織主題演講等其他交互活動,并給予學生進入相關企業實習的機會。該項目面向全世界高校師生展開,無國界、業界限制,通過線上整合各方的技術資源,搭建協同創新創業平臺。學生在團隊中參與項目,鍛煉創業思維、創新能力以及創造價值的技能。藝術學科需要這樣的學科交叉融合,能夠促進學生開放思維、更好地完成創新項目。
2013年,清華大學x-lab夢想實驗室成立。實驗室由校內各專業院系、工作室、合作企業、政府及社會各界投資機構共建,為學生們提供了創意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為各學科專業資源及人員乃至全球社會各界建立聯系,進行跨界整合,設立了專項創業扶持基金,為學生提供全球化視野,建立多國國際協作,致力于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創業人才。
通過上述經驗,我們梳理出一些共同的做法。第一,各高校都十分重視資源的整合,有意識地建立共享資源平臺,有效的資源整合是促進項目前期產出的重要支撐;第二,這些高校的創業課程體系都十分重視與行業接軌,致力于滿足社會需求;第三,這些學校都十分重視學生項目的孵化支持,聚焦社會力量,為項目研發產出提供必要的資金、推廣、孵化等扶持。各個高校都在利用各自的平臺式聚焦方式,形成產學研良性互動。
三、基于移動云服務為研究基礎構建翼智聯
網絡創新創業平臺
在互聯網移動云服務的研究基礎上,利用“O2O”新型電子商務模式,根據藝術學科發展特點和重點需求,我們提出了構建藝術學科“翼智聯”網絡平臺模式的構想。構建“翼智聯”網絡平臺模式,首先我們要在現有的創新創業平臺和網絡教學平臺的基礎上擴充此類網絡平臺的兼容性,整合藝術學科創新教育所需求的全部資源類型,增加高等教育學前階段的學科指導,服務對象從還未進入校園的高等教育學前階段藝考生,延伸至畢業后的工作、創業人士。服務內容具有廣普性,既對接優秀的藝術創業者這類高級創業人才,又服務于沒有創新創業基礎的普通大學生。基于移動云技術,“翼智聯”平臺為學生提供了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場,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獲取技術資源,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享受不受物理空間約束的互動交流,無縫對接企業和政府的創業扶持,提供適合創業者生存發展的網絡生態;共享包括師資、課程、資訊等全部與藝術學科創新創業相關的學習資源;利用體驗式設計開通網絡藝術品展覽館,提供不受地域限制的策展、開展、參展、觀展等藝術品展覽服務,加速創新成果轉化;設置地域VR訪問板塊,幫助創作者不出家門就能身臨其境地體驗到各個地方藝術文化、風土人情,提供創作素材;按地域設置眾創空間,因地制宜地結合地方發展特色,設置聯創業服務板塊,促進學生形成創業意識。“翼智聯”擬構建一個本土化、系統化、全面化三位一體的網絡平臺學習模式。
四、結語
網絡時代的發展為藝術創新創業教育帶來了新變革,借助互聯網云平臺技術的流通性、海量性、時效性、交互性優勢,將其應用到教育領域,成效顯著,可見科技互聯產生的教育模式對傳統藝術教育的沖擊力是不可估量的。科技的進步正推動著教育的融合發展,筆者以藝術學科大學生就業現狀、文化創意市場需求導向為理論依托,結合現階段傳統藝術教育模式及水平展開研究,構建了由融媒體畫廊、線上VR展廳、企劃訓練、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生態、空中教室線上交叉課程及資訊平臺五大板塊組成的“翼智聯”網絡平臺模式,擬解決藝術學科教法單一,資源受地域、學校限制配比不均,創業路徑艱難和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利用這一模式的變革,加速藝術創新教育進程,促進藝術創新成果轉化。
參考文獻:
[1]楊思杰.新時期美術教育教學體系的反思與重構[J].中國教育學刊,2015(4):43-47.
[2]胡智鋒,周建新.關于當前我國高等院校藝術教育的觀察與思考[J].藝術百家,2015(2):45-48.
[3]安美忱,由田,張巖.新媒體視域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立體化”模式探析[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8(16):225-228.
[4]司思,余悅.藝術管理課程創新與創業型實踐平臺構建[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8(6):66-72.
[5]李占平,王憲明,趙永新.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新模式:云創業平臺模式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11):12-15.
[6]萬力勇,康翠萍.互聯網+創客教育:構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新生態[J].創新發展研究,2016(7):59-65.
作者單位:
吉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