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紅
摘 要:在社會高速發展背景下,學生的教育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而語文是初中教學中的重要科目,教師必須對授課方案進行大力創新與改革,從而學生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由于閱讀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也是大多數學生較為畏懼的環節,教師可以站在初中生的角度來設計全新、可行和合理的閱讀教學方案,將學生推送至課堂的主體,使之帶著持續的熱情參與各類閱讀活動,掌握多種閱讀技巧并實現自主學習。基于此,文章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價值進行深入分析,提出科學的培養策略,力求構建出高效的初中語文課堂。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閱讀能力;培養策略
一、 引言
語文學科是各階段教育的基礎,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滲透與傳承,同時也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所應具有的文化素養。在初中階段,學生可以通過多樣化的閱讀與文本形成共鳴,挖掘出文本情感與內涵,不斷增強語感,為后續的深度學習夯實基礎。為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秉承以人為本和因材施教的先進理念,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科學培養,鼓勵學生在自由閱讀的方式下獲得發展,為其未來的成長助力。
二、 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的意義
在新時期下,初中語文教學的目標傾向于學科素養的科學培養,教師需要通過多樣的閱讀活動和多元點撥等方式促進學生的發展。首先,閱讀能力的科學培養將學生原有的語文知識基礎有效夯實,使之在閱讀中將文化進行傳承,也能使學生形成極高的品質,
從而促進其語文素養的不斷提升。其次,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全新的授課模式下感受到自身被尊重,樂于緊跟授課節奏探究更多的內容,同時在探索中掌握現代化的學習方法,一方面可以形成終身的閱讀習慣,另一方面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能力。最后,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將閱讀方案進行針對性的調整與優化,鼓勵學生將所具有的閱讀知識與實際生活結合,使之可以對問題做到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從而找到科學的解決方法,也隨之形成一種應變能力。
三、 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的策略
(一)尊重學生個性,鼓勵自主閱讀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意識到構建主義與日常授課的結合可以將師生之間原本緊張的關系進行轉變。
從而使學生穩坐課堂主體位置,對其思維的拓展帶來一定幫助。教師在實際授課時,通過課堂的雙向互動、作業或日常接觸等方式,將學生暴露的個體層面上的問題進行全面和實時的掌握,從而通過合理和科學的閱讀方案,對其潛力進行針對性地激發。學生也會在全新的模式下感受到閱讀的樂趣,促進學生后續的深度學習和閱讀積累。例如,在閱讀《望岳》時,教師由組織者變為點撥者,將學生探究思維進行激活,從而使之感受到閱讀古詩的樂趣。具體而言,一是巧用“飛花令”的方式,將學生分成4-6人的小組,使之調動課內知識與課外閱讀的積累,回憶并說出與山相關的詩句。由于每位學生所接觸的課外閱讀內容不相同,每個人的興趣點存在差異,所以最終呈現出詩句的多樣化,從而使每位學生均能通過“飛花令”了解更多詩句,也燃起其課外閱讀的欲望。二是教師從游戲入手,引導學生站在杜甫的角度去感受詩中描繪的意境,部分學生產生疑問:“全詩并沒有出現一個‘望,卻讓我有一種‘望的感覺,這是為什么?”此時,教師并不進行直接解讀,而是鼓勵學生在小組配合,將文意進行疏通,使之從一個詞的理解走入一句詩的理解,把握整體內容。三是學生在協作與自主閱讀的結合下,掌握閱讀的技巧,從點到面地完成古詩的深入理解,并形成終身的閱讀習慣。
(二)巧用閱讀批注,提高理解能力
初中生的獨立意識已開始覺醒,那么在閱讀過程中也會產生問題意識,或者產生表達欲望。那么,教師可巧用閱讀批注的方式,鼓勵學生將腦中瞬間產生的想法進行簡單記錄,避免因問題過多或思維方向改變而遺忘寶貴的想法,教師可以在完成整篇的閱讀后,再對記錄的問題進行針對性地解決,激發出學生深入探究的積極性,將學生所應具有的理解能力做到極大程度的提升,同時也使學生在多次閱讀中尋找到與自身能力相契合的閱讀方法,這正是對學生閱讀能力的科學培養。例如,在《春》的閱讀教學時,教師運用群體閱讀的方式鼓勵學生將《春》與《濟南的冬天》進行對比。學生發現兩個文章均是對自然風光的描寫,同時也寄托著一種情感,學生下意識地在閱讀時,將文中的重點詞句勾畫出來,掌握了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教師退居點撥位置,借助多媒體等設備播放出寫作的背景,在情境中讓學生萌生疑問,此時教師鼓勵學生將腦中的問題,一一在文中空白處或者段落間進行記錄,在后續的精讀過程中,根據問題進行有方向的閱讀,掌握同一文體的閱讀技巧。使學生可以在獨立的方式下完成各種閱讀任務,將學生知識面做到極大程度的拓展。該過程中,教師并未過多解說,甚至敢于將問題拋給學生并由其來進行解答。除此之外,閱讀批注也適用于古詩的閱讀,不僅可以使學生對難以理解的詩句內容進行掌握,還能夠使學生在二次復習中回顧當初的思考方向與內容。
(三)營造探究氣氛,實現思維拓展
教師結合多方因素來設計可行的閱讀方案,可以營造出和諧愉悅的課堂氣氛,對學生閱讀能力做到科學和合理的培養。正常來講,學生的學習極具個性,這只是一個影響因素,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探究。在溝通時多條思路相互碰撞,使學生產生創新意識,這將為學生閱讀能力的進一步提升打下基礎,最終使學生實現思維的有效拓展。例如,在《背影》的閱讀教學中,教師首先以提問的方式來營造討論的氣氛,提出“父親在你心中是什么樣的人呢?”“在相處中有記憶深刻的事情嗎?”鼓勵學生在思考與回憶中進行討論,使之表達出心中所想。其次,教師布置簡單而又有趣的探究任務:“在買橘子的段落中,你收獲了什么?”學生在極具開放性的問題下開始有意識地去精讀并進行分享,那么,學生閱讀的目的性可以得到有效加強,從而使整體的閱讀效果
得到有效的提高,這有利于對初中生所應具有的自主意識的培養。最后,學生在討論中將思維進行拓展,掌握當中的寫作技巧,挖掘出人物形象描寫特點,同時將閱讀升華到情感范疇,認識到自身的任性,也感受到父母的愛,從而萌生表達欲望。教師以“爸爸/媽媽我想 ? ?”的半命題方式,讓學生暢所欲言,實現閱讀與寫作能力雙提升。除此之外,在閱讀《我的叔叔于勒》時,學生會產生一些疑問,例如,“父母對于勒的態度轉變為什么這么大?”“‘我為什么要給于勒叔叔十個銅子?”等。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使之將內心想法進行逐一表達,一方面,可以對學生表達能力進行針對性鍛煉,另一方面,能夠在討論中將學生閱讀能力逐步增強,使學生發散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