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 要:當前,國家對于教育界的情況越發重視,教育部也基于新時代提出了課程深化改革的要求。而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也對學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對于學生的教學也不應該停留在教科書的知識上,而是應更多地去培養學生的其他能力。文章基于小學語文教學對學生的朗讀能力進行分析,針對當前語文教學階段存在的不足,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法,意在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能力;培養策略
一、 引言
現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對于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還存在一些問題。小學是學生能力提升和培養的黃金時期,是奠定基礎的時期,夯實了基礎,對于學生日后發展有極大的助益。教師在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同時,也應強化學生的綜合素質,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促進學生的學習有更好的發展。對此,教師應該明確朗讀能力對于學生的作用,合理規劃教學內容,采用多樣性的手段對學生的能力進行培養,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
二、 朗讀能力對于學生的重要性
據科學的調查顯示,人的智力經過長期的鍛煉才能得以提升,朗讀能力對于學生的認知能力有著推動作用。對此教師在培養學生智力的同時,還要利用朗讀幫助學生提升能力,激發學生的右腦的語言辨別能力。長期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對于激發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有著極大的幫助。因此,朗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于學生有著重要的作用。
在學生日常生活中,良好的性格與談吐會給人留下好的印象,這對于學生的未來發展有著極大的幫助。學生生活條件與家庭文化背景不同,帶給其性格的特點也是存在差異的,好的家庭教育使得學生更加自信和從容;反之,生活環境不好也會對學生產生影響,增添學生的自卑心理,這對于其未來發展是一種阻礙。朗讀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使其在與人交流的過程中變得更加自信。
朗讀在教學中的運用,還能有效地提升學生對知識的深入了解。例如,在高年級閱讀課文《花之歌》中,出現了昏昏睡去、芬芳馥郁、碩大無朋等詞語。這些詞匯的積累對于學生具有較大的作用,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詞語進行朗讀,結合課文去理解詞義,分析詞句在文章中的意義,換成其他詞語是否還能獲得文章描述的效果。
學生通過朗讀到思考再到最后將想法表達出來,是一個較完整的學習過程,能有效地將知識內化為自身的語文素養,做到對知識的有效積累。實際語文教學中,朗讀能力也是課堂中的核心內容。這個過程中涉及詞語和句子,對于一些好詞好句,學生只通過看無法更好地理解,不斷地朗讀出來,在此過程中加深對詞句的理解,對于學生未來寫作也是一種有效經驗積累。
例如,在《竊讀記》中,有“貪婪”一詞,學生對于詞匯的概念可能會比較模糊,教師需要舉例為學生講解,在學生明白詞匯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拓展。文中的主人公為何會貪婪地閱讀書籍呢?學生在教師的提問下,會基于對詞匯的理解進行思考,結合上下文再次閱讀去尋找答案,明白主人公之所以貪婪地閱讀是因為他沒有錢買書,而偷偷地在書店里看書是他不可多得的機會,所以主人公加倍渴望獲得知識。“貪婪”一詞是貶義詞,但是在文中的應用卻寫出了主人公對于讀書渴求的迫切心情。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活躍思維,理解并思考最后知曉了詞匯的另一種用法,提升朗讀能力的同時,將知識內化為自己所用。
三、 語文教學中朗讀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缺少朗讀時間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往往是讓學生分成批次地將文章讀過一遍了事,而且在朗讀的過程中,也并沒有要求學生有感情地去朗讀,學生也是以應付的方式將文章讀一遍,教師將重點內容講出來,一堂課就這樣結束了。朗讀課文是學生課前、課后都應該抽出時間去練習的內容。因為課堂上的朗讀時間本就不多,教師對于朗讀也不在意,學生缺乏正確的引導,導致朗讀意識無法成形。
(二)朗讀方式單一
朗讀與語文教學中的其他內容并無差別,在閱讀上,教師同樣需要以多樣的方式去引導學生,為學生提供朗讀的機會。培養學生在教學中朗讀的積極性,有助于學生理解文章內涵,提升語文教學效果。但是在實際課堂中,教師將朗讀課文當成一種形式上的教學檢驗,將朗讀作為工具,降低了學生對朗讀的興趣。還有部分教師在朗讀的時候,會選擇班級里朗讀能力較好的學生,將一些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扼殺,降低了學生對朗讀的興趣。
(三)朗讀評價過于形式化
小學生的情緒多變且敏感,教師對于學生的評價與學生的朗讀熱情具有直接的聯系。教師在學生朗讀后,給予的評價過于單一,會降低學生的熱情。未能按照學生朗讀的情緒、咬字等標準去對學生進行評價,過于形式化的朗讀評價,也降低了學生朗讀的興趣,對于語文成績的提升非常不利。
四、 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保證學生的朗讀時間
傳統教學中,教師預留給學生的朗讀時間較少,并且朗讀的標準也不到位,這對于學生來說無法有效地提升朗讀能力。教師需要意識到朗讀對于語文教學的重要性,為學生創造更多的朗讀機會,給學生展示自己的空間。教師要在專門的日子開展朗讀教學,也可以在語文教學中融入朗讀教學,設置的頻率要適當,避免學生因朗讀次數過多出現厭煩的現象。
教師可以選擇情感色彩濃重的文章,例如《中華少年》,在課前給學生五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先將文章看一遍,自由朗讀,之后邀請幾名學生分別上臺進行朗讀。教師在開展朗讀時,要明確好朗讀的目標,《中華少年》是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文章,里面涉及一些非常優美的形容詞,教師要在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同時,注重作者的寫作意圖,引導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參悟作者賦予文章的情感所在。文章中有莽莽昆侖、翱翔、縈繞等詞語,給人激昂的感覺,回顧中華母親一路走來的艱難歷程。教師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文章是寫給中華少年的誓言,學生在朗讀后會感受到熱血澎湃。教師此時對學生進行引導,講明文章的主旨,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內涵。在朗讀后,教師將文章的朗讀重點指明,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提升朗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