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軍
摘 要:核心素養教學是教師把素養作為中心、把教學知識作為主要內容對學生展開教學的方法。教師通過使用更新教學方式的方法,可以引導學生圍繞問題進行剖析,并按照教學內容梳理地理知識。高中地理教學活動主要是培養、發展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使學生通過地理教師的教學活動,激發潛在的地理思維,更好地培育地理思維能力,更為積極地參與地理活動。
關鍵詞:高中地理;核心素養;策略探討
高中地理教師在教學課堂中使用問題式教學方法展開教學,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實際教學中,大幅度提高學生的地理綜合能力。以此來強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核心素養,基于此,文章將主要研究高中地理教學中核心素養的構建,并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促使學生更好的發展。
一、 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意義
(一)促進學生創新發展
教學模式也就是教師通過創設相關的教學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形成一定的問題意識,讓學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得到滿足,進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模式中的情境就是在每堂課的探究性教學中,教師根據主要的教學內容,尋找與其有關的教學材料,針對材料創設出若干問題,并運用生動、新穎的方式呈現出來,讓學生帶有興致地尋找問題的答案。
教學中的核心素養意識,指的是教師結合教學內容以及實際的教學要求,以學生為主體,采取巧妙提問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以及主體意識,讓學生的學習能力有所提升。并且,在地理教學的實際過程中,教師會在問題的引導之下,讓學生表述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并根據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探討,最終在應用中形成新的問題,讓學生的知識探索更加深入。
(二)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以核心素養為基礎的教學模式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能夠培育出具備核心素養意識的學生,他們能夠結合自身的性格特點以及興趣愛好,在學習過程中獨立思考、勇于提問,從多個角度、層面去看待問題,解決問題,最終打造出一種屬于自己的學習風格。在以往的地理閱讀教學中,教師十分看重課堂紀律的把控,嚴厲約束學生的學習行為,這也導致學生的個性發展受到了限制。而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意識,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自主思考、自主探索的機會,還能夠塑造高中生的個性,讓其個性得到良好發展。
(三)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伴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知識更新的速度也隨之加快。高中地理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意識,靈活運用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良好理念,并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進而讓學生的地理水平得到提升。并且,在教學中,經常會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使學生在獨立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加深對于教材內容的印象與理解,獲得更為豐富的情感體驗,使學生掌握更多的學習方法以及學習技巧,為其后續的地理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二、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
(一)更新教學理念,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意識
在以往的地理教學中,教師未能展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始終處在被動學習的狀態,導致地理教學的氛圍十分枯燥、無味,也影響地理教學的質量。為了改善這一情況,教師在開展地理教學時,需更新教學理念,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能力水平,選擇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內容。同時,高中生的思維較為活躍,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分散其注意力。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習慣,構建出相應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核心素養意識,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
(二)豐富課堂提問內容,激發學生探索興趣
高中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地理知識基礎以及生活經驗。因此,教師在開展地理教學時,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豐富課堂提問的內容,進而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讓學生主動探索地理的奧秘,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讓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發展。同時,教師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意識時,也可以將角色扮演法、情境教學法融入其中,讓學生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增強學生的地理教學質量。
(三)鼓勵學生勇于質疑,發散學生思維能力
作為一名地理教師,需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學時間,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取更多的知識。教師需鼓勵學生勇于質疑,引導學生做出正確的學習行為,發展核心素養意識,提高高中地理教學的效率。在開展地理教學時,通過以核心素養為基礎的教學,教師能夠構建出放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說出自己的疑問,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 創設任務情境培養地理教學課堂中學生的核心素養
創設任務情境可以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和深刻地理解地理知識,并且可以提升學生對于地理知識的理解力,使得教師的講解變得更加輕松,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深刻地體會地理文化知識的魅力,促進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核心素養。
(一)生活展示的方式
在實際的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想進一步創設任務情境展開地理知識的教學,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們參觀一下城市中的動物園,然后自己提前手繪一些地圖,并且在地圖上標注清楚每一個動物的位置和名稱,比如在地圖中標注大熊貓、猴子以及老虎等動物,然后讓學生們進一步了解地圖,之后向學生們提問:“如果按照這個地圖進行參觀,那么怎么行走后才會更加地節省時間?大概行走多遠才能夠觀看到以上三種動物?熊貓在老虎的哪一個方位?”通過向學生們提問這些問題,學生會更加認真地思考,并且還不會將其當作學習任務,還可以學習到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圖例,并且還會加深學習印象,當學生們成功地找到問題的解決辦法之后,還會獲得更多的成就感,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地理知識的核心素養。
(二)實物演示的方式
教師在開展高中地理知識的時候,可以創設任務情境對學生展開教學,比如教師可以進行實物表演,進一步加強學生的直觀感受,促進學生對于地理知識的理解。例如:教師在講解陸地變遷相關知識時,這時教師可以提出與之相關的問題:“喜馬拉雅山是怎樣一步一步形成的?”提出這樣的問題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們通過了解地圖,但是學生只能夠講出是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擠壓之后形成的,但是對于后續的一些相關地理知識,學生的感受就十分抽象,不好理解。于是教師可以通過實物表演幫助自己進行知識的講解。比如:將一本書放在桌子上,用手按住兩側向內推,這時書的中間就會隆起并且抬升,然后接著詢問:“這與板塊之間的運動十分相似,那么板塊擠壓地面運動會出現怎樣的現象呢?”這時有一些學生通過演示就會感受到教師的用意,也會進一步理解知識的奧秘,就會講出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就會逐漸地形成山脈。在高中的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實物表演創設教學任務情境,進而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進行地理知識的學習,使得學生可以將一些比較抽象化的地理知識盡快吸收,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