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蘋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普及,音樂學科也逐漸成為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學科,《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學校要發揮音樂教學的美育作用、智育作用和德育作用,培養學生敢于發現美、欣賞美的感受,逐漸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既要注重基礎音樂常識和基礎音樂技能的教學,也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賞析能力和感悟能力,為學生在小學階段的學習增加快樂。文章從教學計劃、教學手段、表現形式三大方面入手設計教學環節,并結合當前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提出針對性的措施,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音樂;合唱教學
一、 引言
小學音樂素養是指音樂教師在小學音樂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多種渠道和方法培養學生的音樂創作、音樂賞析、音樂感悟、音樂反應和表現的能力,讓學生在積極的情緒中相互交流,保持高漲的激情,投入音樂創造之中,逐漸提高自己的音樂審美情趣。合唱教學是小學音樂教學重要的基礎課程之一,它不僅考驗學生的基礎音樂唱功,也對學生的合唱能力和音樂藝術表達有著非常高的要求。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需要從學生的思維角度、音樂情感、藝術情操、音樂素質角度出發,將學生培養成一名高素質音樂型人才。
二、 科學謀劃,制訂全面的教學計劃
(一)激發小學生的審美情趣
小學生正處于興趣高漲、好奇心強的階段,因此教師在教學時需要全面了解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性格特點以及對音樂合唱的認知度,并在此基礎上再結合教材制訂詳細且周到的教學計劃,且教師也可以根據教學標準和不同年齡學生的敏感度制訂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在滿足學生現階段學習需求的同時,符合學生未來的發展。例如教師在教學《采蘑菇的小姑娘》一課的教學中,就可以將全班學生分為男生和女生兩個小組,讓女生作為女音部分進行歌唱,讓男生作為男音部分進行歌唱,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也讓學生看到彼此之間的默契度,從而激發對音樂的喜愛。當學生之間分小組歌唱結束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之間進行集體合唱,當學生在合唱時,教師要注意激發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在情感共鳴中做出一些動作,表達自己的喜愛,用一定的肢體動作表達自己濃厚的音樂情感、音樂情調。例如學生之間手拉手、肩并肩或者緊挨著彼此,這樣可以保持學生之間的團結和合作,也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合唱熱情,讓學生感受音樂帶給人的美感,從而提高學生的表現力。
(二)培養學生的合唱技能
合唱教學中也有重難點知識和疑難點知識,對不同音樂基礎的學生來說存在不同的難度,因此教師在教學前要注重凸顯出合唱過程中的學習重點和難點、疑點,讓學生把握音律、音準,運用相應的技巧和手段,掌握合唱重難點知識,最終提高自己合唱的準確性。且教師在教學前需要立足于合、唱、記、聽這四步學習法,在學生掌握一定的合唱技能的基礎上,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和認知能力。另外,教師在教學前,要明確教學目標,制訂完善的教學方案和指導方案,教師可以采取雙教學策略。一方面注重培養學生學會發現合唱技能、運用合唱技能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培養學生的橫向音準分析和把握能力以及豎向音準分析和把握能力,逐步提高學生的綜合音樂能力和素質。
三、 積極創新,豐富教學手段
(一)從輪唱出發教學
在傳統的小學音樂合唱教學中,教師一般采取的是學生集體齊唱的形式,有時教師也會讓學生在獨唱的基礎上進行齊唱,這種合唱表現形式雖然短期內具有一定的成效和目標,但是卻無法培養學生的合唱功底,提高學生的合唱水平,也會讓學生的合唱形式一成不變,久而久之學生就失去了學習音樂的興趣。因此,教師需要及時反思這種教學方法,選擇輪唱的形式,讓學生先依據歌詞進行輪讀,讓學生對歌曲內容和知識點進行全面的理解,并在輪讀的過程中把握歌曲的風格和節奏。在學生輪讀結束后,師生合作練習合唱,教師先進行獨唱,學生觀察后進行模仿、學習,掌握重音、音準、節拍等,并對音符進行認識,在練習之中逐步掌握歌曲的主旋律,提升自己的合唱水平。在學生練習了一定的時間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第二輪合唱,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喜好和擅長點,合理安排學生輪唱。教師可以提高第二輪合唱的要求和標準,選擇深層次,節奏快、旋律輕快的歌曲讓學生練習,對比兩次練習學生之間的表現特點,給予學生一定的進步空間,也可以讓學生在合唱的過程中提高合唱水平。這種教學方法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個人盡情地展示自己的長處,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有效的時間內完成學習任務和目標。
(二)從低聲到高聲
小學音樂學科教材中入選的音樂歌曲一般都形式簡單、內容通俗易懂、歌曲節奏和旋律清朗明快,符合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特點,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可以根據不同學生性格和喜好選擇針對性的歌曲進行教學,且將歌曲分部分、分目標進行教學,讓學生保持學生最佳狀態,最后提高班級學生的整體合唱水平和能力。例如教師在教學《愉快的夢》時,教師可以創設不同形式的教學手段開展教學活動,先讓學生集體之間唱一遍,根據每個學生的發音特點和音色,設計課前導入環節,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充足的時間,再根據適合自己的合唱內容進行簡單的練習。教師在此過程中也要加強引導,可以先讓學生從低聲部進行擬音或者和聲練習,強化學生在低聲部的節奏感和旋律感,然后按照學生的練習效果,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低音組和高音組,后根據這兩個小組,科學設計合唱環節,讓小組之間相互配合,利用各自的特長和功能提高合唱效果。
四、 深入研究,創設表現形式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情感
合唱教學也考驗的是學生集體唱歌的魅力,教師想要提高學生合唱的質量和水平,就需要從根本上入手研究,對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進行改進和創新,并不斷整合和優化合唱資源,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主動摸索合唱技巧和技能,學會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因此,教師可以利用情境教學法,為學生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之中激發自身情感和體驗,讓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有計劃地完成。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結合歌曲知識點,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中,加強情感體驗,迸發出自己的智慧火花,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或者個人表演等,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歌曲內容和相關知識點。這種教學方法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情境之中提高自己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及時跟上教師的教學進度,也能讓學生根據整首歌曲的節奏自己獨立的唱完全部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