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
摘 要:小學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面對抽象的數學知識常常出現思維障礙,長此以往,甚至出現厭學心理。對此,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需要從實際學情以及教學內容出發,為學生的認知與數學知識之間搭建溝通的橋梁,而情境教學活動的展開便為此提供了新思路。文章以小學數學這門學科為出發點,對情境教學展開深入探究,旨在為教學活動的有效展開提供充分保障。
關鍵詞:小學數學;情境教學;主體性;趣味性
小學是學生建立數學知識體系的關鍵期,也是發展理性思維的重要階段。這一階段的學習活動對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目前,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一方面,由于教學方法的不恰當導致教學活動效果并不理想;另一方面,由于數學學科本身的特點,使得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常常出現思維障礙,甚至感受到數學知識的枯燥感。對此,教師應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為學生構建積極的學習情境,并分析每一章節的教學內容,使教學活動的效果真正落實到每個學生身上,從而促進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一定的發展。
一、 情境教學的內涵與意義
情境指的是具體場合的情形、景象與境地。從心理學層面分析,情境對人具有刺激作用,能夠激發人的某種情感。將情境教學應用到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則指的是為了達到既定目標,從教學需要出發,引入、創設或制造與數學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者氛圍,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引發學生的體驗,并引發學生從愉快的氛圍中吸收、內化知識,同時促進學生心理機能和諧全面發展,達到情境中獲得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一種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無疑是有效的,并且具有一定的價值與意義。其意義有以下幾點:其一,學生學習的過程并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而是主動構建新知識的過程。這種構建需要新舊知識的相互作用來實現,而合理的情境有助于學生溫習舊知識,豐富新經驗,還能夠提供給學生更多學習新知識的素材,這樣便有助于學生認知、思維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數學認知水平。其二,適宜的情境能夠提供給學生豐富的學習材料,使學生獲得應用新知識的機會,實現課內外的正向遷移,從而幫助他們靈活地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其三,積極的情感是認知活動的動力。因此,適宜的情境能夠促進學生情感的發展,還能維持、強化、調整學生的學習動力,從而促進學生主動地學習、更好地認知,對教學過程也起著引導、定向、調節、控制的作用。
二、 小學數學情境教學存在的問題
幾乎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是在教學情境中進行的,并且在新課改以來,教師雖然將情境作用到小學數學課堂中,但教師對情境理解不到位以及對形式的過度追求,使得情境出現低效的現象。小學數學情境教學中主要存在幾個問題:其一,情境缺乏目的性。主要體現了教師在構建情境的過程中缺乏了對教學目標的把握,導致教學活動偏離實際教學內容,產生教學活動的“低效能”。其二,情境設計缺乏思維性以及挑戰性,使得學生無法與外界環境建立有效聯結,這樣的情境也是無效益的。除此之外,教師所創設的情境缺乏生活性,尤其對小學生而言,他們初步建立生活觀念,對熟悉的事物容易產生情感層面的共鳴,而部分教師在構建情境時常常忽視對學生生活經驗的把握,使得學生的學習活動變得“低效用”。可見,作為教師而言,應針對小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構建教學情境,使情境真正發揮實際作用。
三、 小學數學情境教學的實踐策略
(一)創設生活情境
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系,對小學生而言,小學是他們建立應用意識的啟蒙時期,對后續的學習行為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構建情境時,應滲透生活化因素,將生活情境遷移到課堂中。這樣一來,不僅能夠使學生的學習行為變得更加有效用,提高他們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能夠幫助學生建立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學習價值,從而增加他們學好數學知識的自信心。
如:在“小數加減法”教學中,為了使學生體會到小數加減法運算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并且感受到數學與實際生活之間的關系,筆者首先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哪些地方經常用小數。由于學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便能夠使他們聯想到“超市購物”運用小數。隨后,筆者便結合實際生活呈現出情境圖,即超市的一角。這時,筆者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引導他們從中挑選出兩件商品,并計算出總共的價格。這樣的方式便使得每個學生主動融入熟悉的生活場景中,并切實體會挑選商品、計算價格的過程。但每個學生在計算小數加法運算時便陷入思考中。這時,筆者便發揮了學生學習引導者的作用,先引導學生估算兩件商品的總價格,然后鼓勵學生思考,將其轉化為學習過的整數加法,最后由全班交流小數加法的算理過程,進而促進每個學生總結、歸納出具體的算法法則。由此可見,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構建情境,不僅有助于學生靈活運用小數加法運算法則,還能夠使課堂置于生活的背景下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主戰場。
(二)創設懸念情境
對小學生而言,具有懸念式的問題更能夠啟發學生的聯想與想象,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學習動機的建立。對此,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以教學目標為導向,為學生創設一定的懸念情境。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喚醒他們參與的積極性,還能夠以懸念式問題為出發點,推動探究活動的積極展開。此外,懸念式情境的構建也能夠促使學生更加深入的思考,進而幫助他們從自我認知的基礎上完善數學認知結構。
如:在“圓的認識”教學中,為了使學生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征,并使他們理解在同圓中直徑和半徑的關系。筆者首先向學生展示“汽車、自行車”的幻燈片,同時構建懸念式情境,并提出問題,即你知道車輪為什么設計成圓形的而不是正方形的?這樣的懸念式問題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并引發了學生的積極思考。這時,學生便結合自己的思考與經驗提出自己的見解。隨后,筆者進行鼓勵,并追問:“怎樣用科學的道理來解釋呢?”由于學生對這一問題產生了好奇心與求知欲,進而產生了探索新知識的興趣與熱情,為后續“初步畫圓、認識半徑與直徑”等學習活動的積極開展奠定了情感基礎。由此可見,通過懸念式情境的積極構建不僅使每個學生的學習活動變得更加自主,還引發了學生的學習行為傾向,從而加深了他們對新知識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