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亮
摘 要:教學反思,即對已經發生的教學活動進行效益反思與得失總結的教學活動,目的是要總結并應用有效的教學經驗,規避現有不足,以便逐步優化科學教學結構,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做準備。因此,小學科學教師不僅要積極組織教學反思活動,而且要全方位反思教學目標的合理性、教學目標的完成度、教學目標的落實方法等,全面診斷教學問題,及時做出調整與改進。文章將從反思教學目標是否完善、反思教學方法是否合理、反思科學遷移是否有效、反思是否滲透科學精神四個主方向來分析小學科學教師應該如何組織教學反思活動。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學反思;經驗匯總
中圖分類號:G62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1)11-0035-02
雖然小學科學教學在近些年來受到了廣泛關注,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成效,但是沒有到最理想狀態,原因是小學科學教師習慣性通過單向講解追趕教學進度,缺乏反思、總結,無法及時發現教學問題,自然也就難以做出正確的教學決策,不能實現教學效果最優化。對此,小學科學教師必須重視教學反思,既要根據實際效益總結現階段的教學成效,又要針對現有不足做出科學設想,以便在下一輪科學探究活動中總結教學經驗,逐步優化科學教學結構,為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創建優良的教學環境。
一、反思教學目標是否完善
教學目標看似是一個不起眼的教學因素,但是卻直接影響著科學教育的具體走向,而且也反映著教師本身的教學思想,體現著科學課程的人才培養目標。在過去,小學科學教學之所以出現了“唯知識論”“唯考試論”的現實問題,就是因為教師一心為了提升學生的應試能力而服務,沒有從學生的終身成長、多元發展考慮。在此狀態下,小學科學教師所設計的教學目標也是為了在短期內快速完成科學知識傳遞任務,并不能真正改善學生的科學認知。但是,現在的小學科學教學追求的素養本位思想,應該切實關注學生的科學素養結構,所以教學目標也應隨之發生變化,應該設計“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對此,小學科學教師則應通過教學反思活動審視自己是否真正設計了三維目標,又是否按照三維目標組織了科學教育活動,客觀分析每一輪科學教育活動的目標完成度。
就如在《果實和種子》一課的教學中,我便在課堂教學活動結束之后認真反思,反思了教學目標是否多元、合理與有效。首先,從知識層面來說,我所設計的教學目標為:了解種子的結構和各類種子的傳播方式;分析種子萌芽的條件;通過科學觀察活動觀察種子萌芽的條件以及種子成長為植物并結果的動態過程,撰寫植物觀察日記。從過程與方法層面來說,我所設計的課時目標為:能夠掌握解剖方法,使用放大鏡觀察種子的結構;使用精簡的科學語言或圖畫描述種子萌芽、植物結果的具體過程;通過對比總結活動總結出種子的相似性特點。再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層面來說,我所設計的教學目標為:能夠知道一種植物的生命從種子階段便開始了,讓學生懂得愛護植物。為了落實三維目標,我在課堂上充分解放了學生,而且提前讓學生觀察了種子的萌芽過程,且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反復告訴學生不可以傷害花花草草,要尊重并保護每一個生命,可以說是盡量按照三維目標組織了科學教育,讓學生切實實現了有效學習,且體現了德智共生的教育理念。
二、反思教學方法是否合理
教學方法本身就是依照教學目標所選擇的教學形式,當然,每一種教學方法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益。比較常見的教學方法有講解法、討論法等,這些教學方法確實可以不斷增加課堂知識容量,但是既然科學教育并不僅僅只關心學生的科學知識儲備情況,那么教師就應隨之調整教學方法,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發散學生的科學思維為基礎,由此調整、創新教學方法。對此,小學科學教師也要及時反思教學方法的選擇是否合理,是否最大限度地發揮了教學方法的作用,是否還有改進的空間等,以便真正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做準備。與之相適應的,小學科學教師也應解放學生,讓學生反思自己所選擇的科學學習方法是否有效,使其積極審視自身的科學學習行為,引導學生自覺調整科學學習方法。
在《聲音的傳播》一課的教學中,我就讓本班學生以小組形式全面探究了聲音的傳播方式,并且積極組織了實驗探究活動,讓學生率先猜測聲音傳播的方式與基本條件,尊重了學生的想法,使其通過集體討論設計了小組實驗探究計劃。然后,我并未干涉各小組的探究行為,而是讓學生積極參與分組實驗,證明聲音傳播需要介質,使其自主歸納科學結論。為了實現有效反思,我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參與了自評互評活動,結合習題檢測,證明了本班學生基本上都更新了科學知識,但是卻因為認知差異的客觀存在,在解題時出現了不同的解題錯誤。但是,大多數學生卻認為自己的學習進步是非常明顯的,而且還表示他們沒有被動接受教師傳遞的科學知識,而是融合了自己的思考,也主動與同伴配合,參與了科學發現活動,由此生成了科學認知。雖然依然存在認知盲區,但是學生卻相信自己可以通過繼續探索逐步攻克認知難題。這就說明本班學生非常享受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也非常珍惜這一能夠展現自己科學智慧、汲取他人認知經驗的機會,而且也確實提高了小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使其積累了有效的科學認知經驗。這就說明小組合作學習方法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而且也能切實保護學生的積極學習心態。在反思中,我也讓學生認真分析了為何自己會存在認知盲區,發現存在認知盲區的學生依然存在被動學習的行為表現,他們不敢主動發言,只能跟隨小組合作學習節奏完成自己的任務。于是,我就告訴這部分學生,要珍惜每一次小組合作學習機會,且不必害怕犯錯、失敗,因為每一項科學發明都是以大量的失敗為基礎的。
三、反思科學遷移是否有效
目前,隨著知行結合、生活化教學、“做中學”等多種理念的普及,我國小學科學教師也不再將視野局限在理論知識教學層面,而是會盡量引導學生追溯科學問題的起源,使其利用生活資源發現科學問題、解決科學問題,以便順利引導學生自主遷移科學概念,切實提高學生的生活水平。那么,我們是否要通過教學反思去檢驗科學實踐活動的有效性呢?答案顯然是肯定的,因為只有通過教學反思,我們才能及時了解小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如何運用了科學概念,抑或是否依然存在科學認知盲區等,既要證明科學教育的現實價值,又要反過來證明實踐活動對拓展學生科學認知、提升學生科學能力的推動作用。如此,才可更科學地設計科學探究實踐計劃,充分利用實踐活動去啟發學生、提升學生,為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做好準備。
就如在《怎樣搭配食物》一課的教學中,我就讓學生利用科學認知經驗分析如何才能正確搭配食物,希望學生能夠及時內化科學概念,有效保護學生的科學認知興趣。而且,我還讓學生自主設計一份合理的食物搭配方案,監督學生主動按照飲食計劃安排自己的一日三餐。在教學反思中,我盡量觀察學生的實踐行為,但是為了突破時空限制,我會讓學生使用手機拍攝一日三餐。通過這些真實資料,我就可以判斷本班學生將科學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的具體表現,反思科學教育的現實價值。其中,多數學生都能按照科學的飲食計劃就餐,但是也有幾個學生雖然利用科學知識制訂了科學的三餐計劃,但是因為自己比較挑食,而且飯量較小,并沒有很好地內化科學概念。于是,我就據此反思了科學實踐的監督制度問題,認為可以與家長合作,公開科學實踐計劃,由家長代行監督職責,利用親子交往活動觀察學生的行為表現,以便切實啟發學生,使其實現自主探究。
四、反思是否滲透科學精神
在現階段的科學教育活動中,我們除了要關心學生的科學認知、實踐操作能力與創新思維等的發展,還要客觀分析學生是否可以形成科學品質,及時傳承科學精神,切實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保證學生真正實現健康成長。當然,科學課程標準已經明確提出了讓學生傳承科學精神的基本育人目標,而且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小學科學教師也必須主動投身于德育活動之中,盡量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然而,這一人才培養目標屬于學生的隱性變化,更加需要通過教學反思活動去檢查學生是否形成了科學精神,以便進一步突出科學教育的人文性教育功能。
就如在《植物與我們》一課的教學中,我就重點介紹了植物對自然環境、人類生活的具體影響,而且還告訴學生人類生活離不開自然資源,人類與植物應該和諧相處,所以學生要主動保護自然環境,不可踐踏花草,愛惜、保護這些植物。在教學反思中,我就重點反思了環保教育的實施情況,認為單純以口頭解釋強調植物與我們的相互依存關系,很難真正讓學生產生強烈的環保意識。學生在現實生活中也難以回想本課所學知識,難以自覺傳承科學精神。于是,我就嘗試采用情境教學、實踐體驗方法重新滲透了科學精神。首先,我利用一些公益平臺中關于植被減少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這一現實資料創設了環保情境,且重點選擇了一些圖片、視頻資源,旨在通過豐富學生的感官體驗讓學生正確認識環保問題,使其明白保護自然環境的緊迫性。其次,我就重新強調了植物與人類的相互依存關系,告訴學生要愛惜花草樹木,維護生態平衡,并且組織了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自覺踐行環保意識。最后,我進行了教學反思,發現本班學生都形成了良好的生態意識。
總而言之,教學反思活動是提升小學科學教學效率的重要活動,教師需要圍繞教學實際展開教學反思,確保學生可以內化科學概念、生成科學能力,從而真正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做準備。小學科學教師要重視教學反思活動,全方位地反思教學系統,如教學目標的合理性、完成情況,教學方法的適宜性,科學教育與現實生活的整合情況,科學精神的滲透與傳承,等等,以反思促高效,提升科學教育水平。
[參考文獻]
[1]孫振明.關于小學科學探究式教學科學結論問題的教學反思[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8(17):100-101.
[2]石勤愛.小學科學教學反思[N].貴州民族報,2017-08-02(B03).
[3]于鵬有.由蚯蚓一課不同教學方法引發的反思——中外小學科學課實驗教學比較之我見[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7):151-152.
[4]邵愛蓮.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目中無人”現象的反思及對策[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5(2):60.
作者簡介:吳 亮(1987— ),男,江蘇南通人,小學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