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環
摘 要:新課改背景下,落實核心素養教育成為我國教學實施期間的一個重點目標,以滿足國家建設對高質量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培養當代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措施及方法仍需廣大教育工作者展開進一步的探究和實踐,以便加快完成時代賦予教育事業的重大使命。主要從“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這四個維度對初中生物學教學的實踐策略展開深入的分析和論述,希望能為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貢獻綿薄之力。
關鍵詞:初中生物學;核心素養;實踐活動;課堂效率;科學精神
生物學作為我國初中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學生知識水平、素質能力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新課標要求初中生物學教學要有效培養學生的生物學核心素養,這也意味著教師必須對核心素養這一概念有正確的認識,同時加緊探索切實可行的對策來實施教學。通過深入分析初中生物學的特點,將核心素養巧妙滲透于各項教學活動當中,在傳遞生物學知識的同時,幫助學生培養理性思維和科學精神,使他們對生命的價值有一個系統化的定義,為其全面發展奠定基礎。基于此,研究核心素養下的初中生物學的實踐措施十分有必要。
一、對初中生物學核心素養的認識
先分析“素養”這一定義,其指的是個體在知識水平、外表形象、道德品質等方面的綜合表現,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這種含義也逐漸延伸到個體的文化素養、思想素質、業務素養等方面。簡單來說,核心素養即個體所具備的適應自身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品格和關鍵能力。關于核心素養的內涵,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1)人文底蘊。是指通過總結人文科學所獲得的精神營養,以此形成的內在精神。(2)科學精神。指的是在整個學習期間所具備的一種理性思維和探索精神。(3)學習能力。也就是說個體需要形成一種樂于學習、善于學習的基本能力,以便樹立清晰的發展方向。(4)健康意識。具體表現為以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來面對生活,除了保持心理健康,也需要具備健康的體格。(5)責任擔當。指的是個體對自身、社會、國家所持有的態度,包括自身在整個生命活動中所做出的一系列行為。(6)實踐創新。其體現在個體在實踐活動中是否具備對生產工藝的改進意識和能力,能否采取創新方式來推進活動的高效進行。
生物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同樣需要凸顯其在核心素養教育方面的價值。通過分析初中生物學的特點可以得知,其主要研究生物的特性、功能、結構、起源,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依存關系。由此可知,生物學與學生本身及其日常生活有密不可分的聯系,這也是本文提出將生物學核心素養落實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的關鍵原因,以便讓學生真正具備生物學核心素養這一基本公民素養。(1)生命觀念。正如上文所述,生物學是一門研究生命的科學,除了要求學生真正了解生物學的概念,也需要他們在面對生物體的時候持有一種端正的態度,正確認識生命的價值,這樣才能對生命展開科學且深入的探究。(2)理性思維。對于生物學的學習而言,理性思維能夠幫助學生更加客觀辯證地來認識或解讀某種生命現象,其指的是一種批判思維和尊重生物事實的態度,有利于使學生建立在已有知識基礎之上提出新的觀點。(3)科學探究。探究性是初中生物學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之一,所以生物學的學習也應強調探究性,具體體現為應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通過深入思考和詳細觀察來獲得最終的答案。(4)社會責任。初中生物學包含很多與社會民生相關的問題,如環境保護、農業建設、國民健康等,這就要求學生通過學習這些內容形成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做到對自己負責、對國家負責。
二、初中生物學發展核心素養的實踐探究
1.核心素養教育之生命觀念
結構和功能是初中生物學的重點內容,同時也是學生整個學習期間對生物所應產生的基本認識,對促進他們生命觀念的形成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從本質上看,結構與功能之間本身具有緊密的聯系,結構是促使生命發揮功能的基礎,而功能的實現則完全依賴于某種特定結構,所以初中生物學教學需要強調對學生結構與功能觀的培養,以便幫助他們更好地認識生物學。對于這個目標,初中生物學所涉及的核酸、蛋白質、細胞、生物體組織、生態系統等均可以作為實施教學的重要素材,可帶領學生從多個角度認識生命系統。
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可采用以下方式將生命觀念滲透于初中生物學課堂之上。(1)利用圖片或概念,將結構與功能呈現到學生的面前。(2)通過開展多元化的課堂活動來培養學生的生命觀念。如制作動物細胞模型、面對面觀察種子結構、結合文字資料帶領學生分析鳥的飛行形態,等等。(3)合理引入課堂之外的教育素材,完成對課程內容的延伸拓展,使學生能更加深刻地了解到結構與功能在現實生活中的體現。如人工腎臟在動物仿生、血液透析等領域的應用價值及實際應用。另外,教師應以科學的方式引導學生認識到生命現象更深層次的含義,使他們對生命價值有正確的認知。以“植株的生長”這部分知識為例,本節課要對植物的整個生長過程展開系統化的探討,包括植物的特征、生長習性以及生存條件,如生長期間所需的氧氣、溫度、水分、光照等。為完成生命觀念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的有效滲透,可組織學生到戶外近距離觀察植物的生長情況,或鼓勵他們利用課余時間來種植一粒種子,以便讓學生了解被子植物從種子開始的整個生命物質的構建過程。在此基礎上,有意識地在生物課堂上引入各種具有生命活力的種子或植物。這些不僅能使學生對結構和功能有更深刻的認識,也有利于幫助他們形成熱愛生命、保護環境的生命觀念。
2.核心素養教育之理性思維
對于理性思維的培養,應善于借助教材當中的顯性內容或隱性內容來加強對學生的思維鍛煉。如人教版教材當中的“技能訓練”這一顯性欄目,其所涉及的對比分析、假設、數據解讀等均可以作為培養學生理性思維的素材,而“想一想,議一議”等隱性欄目,同樣可以促進該項目標的順利推進。眾所周知,思維訓練是一個系統化的過程,關于學生理性思維的培養也應著手于多個方面。先要鼓勵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問題;再引導學生通過收集資料、搜集證據,對問題做出驗證,然后得出結論;最終以清晰的語言將結論表述出來。當然,如何合理提問也是初中生物學教學中應當考慮的一個重點,為此,可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來給予學生及時的啟發,循序漸進地促成理性思維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的有效滲透。
例如,在學習“生物的變異”這部分知識的時候,教師可引入現實生活中的生物作為學生研究的對象,鼓勵他們進行自主探究。以“探究花生的變異現象”這一活動為例,先向學生提出問題:大小花生果實之間是否存在變異?如何證明?引導學生就此展開思考和討論。對于這個問題,不同的學生必然會做出不同的假設,其調查方向也會具有差異化。這時教師可要求學生以兩人一組的方式展開探究。實驗的具體實施如下:要求每個小組隨機選擇大小花生分別30顆,再測量每個花生的長度,將測量結果記錄下來。通過對這些數據進行對比,鼓勵學生將自己得出的結論進行分享。接下來,讓學生就“將大花生種植于貧瘠的土壤環境,將小花生種植在肥沃的土壤當中,分別會得到什么樣的果實”這一問題進行討論。最后,由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現實生活中的多種變異現象,使學生形成樂學、善學的良好習慣,并永遠帶有理性來觀察和探索未知的生物領域。
3.核心素養教育之科學探究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生物學領域出現了很多新理論、新技術,這些新知識的融入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我國生物科學體系的完善,也進一步推動了生物學科的多元化發展。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生物學教學,除了要向學生傳遞學科知識,也應帶領他們感悟科技對生物科學發展的影響作用,當然,這些新技術的發展也引發了很多問題,如,轉基因食物是否足夠安全;克隆技術與倫理問題的矛盾關系;試管嬰兒技術的應用,導致當今社會出現的性別歧視問題,等等。從某種程度上講,科學探究是生物學發展的基礎,只有不斷地進行創新和實踐,才能為生物學領域的發展拓展更為廣闊的空間,這也是當代初中生應具備的一種科學精神,這就要求教師有意識地將科學精神融入初中生物學教學當中,為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礎。
4.核心素養教育之社會責任
立德樹人是初中生物學教學的一項價值目標,故而教師應重視對學生生物核心素養的培養。社會責任作為初中生物學核心素養的重要元素之一,其指的是個體在社會事務上的討論,以及能否做出理性客觀的判斷和解釋、是否具備良好的處理問題的能力和擔當,這就意味著教師應深度挖掘生物學教材中有利于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教育素材,有效喚起他們的責任意識,并引導他們認識到自身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的價值。如教材涉及的無償獻血、艾滋病問題,超級細菌、疫苗注射問題,有關生物學職業的心理健康問題等。
為引發學生對某種社會現象的深度思考,教師要善于結合課內外知識來創建討論話題,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和實踐生活就此展開深入的分析和論述,進一步提高他們對社會責任的認知,并不斷強化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例如,教師可要求學生以“如何對待有遺傳缺陷的人(自己、親人、他人)”為例,讓學生從這三者之中任選一個為論點進行討論,發表自己的想法,論述自己在實踐當中會持有怎樣的態度,做出怎樣的行為。或可在課堂中引入這樣的問題:根據實際生活我們可以得知,很多家庭會通過采用胚胎性別診斷的方式來鑒定孩子性別,以此做出取舍,你如何看待這種做法?這種做法會對人類社會造成怎樣的影響?使學生不斷地意識到這類社會問題的重要性,進而逐漸強化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綜上所述,應將核心素養當作實施初中生物學教學的重要指導思想,有效落實對學生“生物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的培養,促進初中生物學的價值最大化。
參考文獻:
[1]崔麗.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初中生物學單元教學設計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20.
[2]譚蕾.初中生物學發展核心素養的實踐研究:通過實驗教學開展概念建構[J].新課程,2020(2):98-100.
[3]趙慶焰.新課標下初中學生生物學核心素養的培養[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12):5,25.
[4]杭玉敏.初中生物學教學中發展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實踐研究[D].臨汾:山西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