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樺
關鍵詞:產教融合;高職院校;證券投資課教學改革
一、高職院校證券投資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 生源問題
中國的市場經濟得益于上世紀80年代開啟的中國人口大遷徙,農民進城務工是改革開放的新氣象,也是中國經濟快速崛起的必要動力。但是,作為發展的代價,目前就讀于高職院校的來自中國廣大村鎮的學生,因為父母常年不在身邊,一方面缺少傳統的家庭教育和父母陪伴,另一方面又不得不獨自消化信息無限膨脹時代的冷漠的人際關系和信息旋渦。客觀上,生活多樣性的空前呈現以及相應社會治理機制的滯后,為各種思潮的泛濫提供了更多機會和場景,而同時期正處于成長、發育階段的少年兒童,好奇心重、求知欲強,越是新領域越感興趣,但生活經驗不足,抗打擊和心理承受能力弱,加上沒有父母陪伴身側及時指點和疏導,對事物的認知和判斷極易走偏。金融作為經濟肌體的血脈,在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布局中舉足輕重。證券投資課的德育面對眾多父母關愛和教導缺失、價值體系尚未確立甚至已經有些走偏的青年學生,與其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同等重要。
(二) 傳統培養內容和模式
有關高職教育的培養作用,網絡爭論由來已久。在相當多同學的觀念中,上大學基本就是老師講課學生聽,一個科目一本書或是純粹的操練某種特定技能,持有該類認知的同學很容易被網絡上學姐學長們所謂的經驗之談帶偏。一是發現某些老師講課果然如網上所言,并沒有自己理想中的那么好。二是上課學的知識或某項特定技能在現實生活中兌現率很低。甚至有學生會由此得出上大學浪費青春等結論,嚴重影響學生接受高職教育的積極性。
分別針對不同專業已就業、處于頂崗實習階段、在校學習等3類高職生進行隨機訪談,在近200位有效訪談的同學中,95%以上的同學認為高職教育就是要教給學生課本理論知識和專業操作技能,相當多已畢業或正在頂崗實習階段的同學抱怨實操課時間太少、課本內容沒講完等。原有的專業課教學在教學方法、課程內容等方面與產業需求脫節,不但直接導致學生參與多少甚至參不參與教學活動差別不大,還造成整體培養水平不高,進而引起學生和大眾對高職教育的誤解。
二、證券投資課教學改革是產教融合的必然要求
高等職業教育區別于學科型普通高等教育,是在高中教育基礎上,為生產和管理第一線培養具備某一特定職業或職業群所需綜合職業能力的應用型、技術性人才的高層次學歷教育[1]。
由于現代工業發展刺激不足,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職業教育發展一直比較遲緩。1985年教育體制改革以后,職業教育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有所提高,國家一再從頂層發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一方面,說明我國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對職業人才的需求缺口很大。另一方面,國家加快重拳出擊職業教育領域的頻率也說明我國傳統觀念中“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遺毒依然不容小覷。其實,目前我國職業教育從管理多頭到基礎薄弱,辦學模式、課程設置甚至教學內容滯后于市場需求等諸多問題的癥結,除了中國幾千年來積重難返的“勞動低賤”傳統觀念,高等職業教育體系內對人才培養內容及方式在認知和實踐方面的局限性也占據著很大比重。證券投資課按照傳統教學模式和內容,依舊把培養重點集中在金融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想當然的所謂技能培訓,不但培養的人才無法適應產業市場的發展要求,學生和公眾也會認為高職教育沒有太大意義。
三、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證券投資課教學改革措施
在國家產教統籌融合發展的大格局下,依托證券投資課教學環節落實產教供需雙向對接,是一項繁瑣、復雜的系統工程。
(一) 思政課堂端正學生的人生態度和學習態度
在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中,證券投資作為金融類專業主要課程之一,一般會被安排在學生對財務和金融知識有了初步了解之后的大學二年級,時間大多為半學年,授課時數則根據具體專業情況,每周4~6個學時不等。對于大學二年級的學生來講,在接觸證券投資課之前的十幾年學習生涯中,德育是為數不多的每位同學都要持續接受的教育,此方面的基礎相對也比較扎實。根據前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教育理論,依托學生熟知的德育內容,結合其已經有所了解的財會金融知識,漸次植入學生未知的證券投資理論和實訓,獲取新知識和新技能的目標更易于達成[2]。因此,新學期第一節證券投資課,授課教師首先要做好課堂調研,設計針對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等德育層面的問題,按照主動發言同學的思路,引導大家展開討論。初步了解學生的德育水平和思想現狀之后,結合對學生發言和討論進行總結點評,把將要講授的證券投資課核心概念和課程框架從德育相關內容烘托的鋪墊上導出,以說課形式展現給同學們。
(二) 緊扣金融服務從業者素質要求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高職教育
首先,證券投資課授課教師要引領學生站在哲學的高度系統地看待人生,客觀地分析他們即將奔赴的金融職場對所需人才的具體要求,化解同學們職前準備階段“做什么?怎么做?”的碎片化困惑[3]。
其次,延續證券投資課學習動員階段的鋪墊,在證券投資課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要充分發揮主持人的引領和協調職能,巧用投資案例分析、政經資訊分享等課堂發言和實訓操練,依據金融業的服務禮儀規范,標榜學生個人形象,激發同學們注重自身聽、說、讀、寫等學業基本功修養的同時,引導他們在證券投資專業知識和技能學習中相互競爭,共同成長[4]。利用財經見聞和日常生活感悟分享,鼓勵大家學會聆聽不同聲音,相互了解、學習來自不同家庭和地域的文化、習慣與生活作風,歷練自身對各種人群的適應及反應能力,為未來的金融服務打好基礎[5]。借助團隊合作的實訓項目和授課教師的跟蹤督導、調教等,拉近學生已有知識和技能與現實的距離,讓他們在實踐中不斷發現理論的博大精深,去體驗所學技能、學習習慣、意志和耐力與所肩負任務之間的真正關系,通過不斷發現問題、努力化解矛盾,提升資源配置能力,并在此過程中逐漸意識到自身素質和能力與現實職場要求之間正在縮短的距離。
(三) 從課程內容至教學環境雙向施壓倒逼學生的競爭實力
在證券投資課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一方面要隨時隨地利用管理節點作載體,倒逼學生激發自己的原始求生欲。另一方面,還要有針對性地策劃、引入證券投資實訓,讓學習團隊之間憑借相互協助比拼實力和意志的競爭成為教學常態,引導同學們在競爭的環境中借助科學研究方法發掘長期投資的意義,進而緊隨認識的提高及時調整自己的職業規劃。
首先,在授課教師的指導下組建實訓團隊。為便于歷練團隊領導者借助有限資源完成工作的能力,每一個團隊最多不超過10人,最少不低于7人,授課教師引導大家在雙向選擇、自由結合的團隊組建過程中通過審視他人重新認識自己,從多個維度發現自身的特長與不足,并由此確定個人期望借助證券投資課的團隊合作得到了提升[6]。其次,以實訓分數獎懲為杠桿,引導學生以團隊為單位爭搶有利于師生互動的教學“行動區”位置[7]。如,坐在第一排緊挨講臺中心8個位置的同學有機會獲取老師的加分,幾率是每周課時的1/3,而坐在最后一排的同學,如果“行動區”有空位置,經老師和團隊負責人敦促仍不愿意調整,將被扣分,幾率是100/100,獎懲分值與課堂發言1次相等。再次,推薦分屬10個產業的10只相對活躍的股票與外匯直盤的7組貨幣一起供各團隊挑選,每個團隊需找準時機建倉其中的3只股票和2組外匯產品作為各自團隊的理財實訓項目。每次正式授課前20分鐘為理財論壇時間,2個合堂班每班各有2個發言名額,團隊內部可以培養各自的發言人,發言內容可以是集體勞動成果,如果團隊發言內容接近老師預設的標準,除了團隊負責人和發言人可以收獲發言獎勵分數,還可以為發言準備階段貢獻比較大的成員申請加分。
平時的證券投資課堂上,只要舉手經老師確認后起立發言,就會先得到一個加分,經老師確定為精彩的分享,可以拿到雙倍加分。此舉意在鼓勵學生通過分享大膽求證自己,借助同學或老師的點評得到表達和認識上的提升。證券投資課的發言一般要求提供3~5個佐證點來說明問題,越全面的分析得分越高。類似量化管理杠桿,不但可以撬動學生深入細致調研、認真全面分析問題的積極性,以保證決策質量,也有益于同學們在追逐知識、追逐夢想的過程中養成金融從業者必備的職業習慣。實訓和課堂發言成績核算以平時得分最高同學的成績為滿分,設定幾個幅度,依次遞減。如此以來,所有同學都能隨時感受到優秀同學任何的優秀表現都會稀釋自己已收獲的分數,進而在與他人的競爭的壓力下奮發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