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對天水市博物館收藏的5件戰國雙頭獸形車飾件進行全面考察和研究。首先,依據質地對其進行分類。通過仔細觀察,對其尺寸、形制等作了細致描述。其次,參考已發掘多年的馬家塬墓地以及相關的研究成果,可判斷其應為車輿飾。最后,討論此類文物的工藝和造型,其不僅表現了西戎文化特征,還包含有中原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因素,反映出戰國時期天水地區存在著較為發達的文化交流。
關鍵詞:天水市博物館;戰國雙頭獸形車飾件;文化內涵;文化交流
天水市博物館是一所地市級綜合性博物館,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其收藏有一批由社會人士捐贈的具有強烈地方文化特色的金屬飾件,共計千余件。根據相關考古資料,我們認為這批金屬飾件為戰國時期車輛的裝飾品。依據其造型特征可將此類車飾件劃分為動物形、幾何形和異形車飾件,在動物形車飾件中有5件雙頭獸形車飾件,造型獨特,屬于國家三級文物。過去在館藏記錄中一直以“雙頭獸”對其命名,淹沒在其他館藏戰國車飾件之中,很少有人注意。
一、館藏戰國雙頭獸形車飾件的類型
天水市博物館藏戰國雙頭獸形車飾件共5件,包括3件銀飾件、2件金飾件。根據雙頭獸造型的不同,可將其分為兩型(圖1):A型,共2件,金飾片。飾件形狀、紋飾和尺寸基本相同。以薄金片剪切成“S”形,其上用細線刻畫出上下相對的兩個獸首,眼圓睜、嘴張、下唇翻卷。兩獸首間鏨刻三條彎曲的細線。標本3875長5.6、寬2.6厘米,重1.8克(圖1—1)。B型,共3件,銀飾片。飾件形狀、紋飾和尺寸基本相同。造型與A型大致相同,差異為B型飾件兩獸首上各有一立耳;除下唇翻卷外,上唇略外翻。標本6028長5.8、寬3.2厘米,重2.5克(圖1—2)。
據觀察,這5件雙頭獸形車飾件的邊緣均為剪切而成。其表面較為光亮,應是經過打磨和拋光;背面比較粗糙,未經磨拋,但留有錘揲過的痕跡或刻劃留下的刻劃線,其表面的裝飾紋樣大多為鏨刻的細線紋。其制作與裝飾手法都與本地戰國西戎墓地、遺址所出的金、銀箔車飾件制作工藝一致,反映出其文化屬性的一致性。
二、館藏戰國雙頭獸形車飾件的裝飾位置
自商代晚期開始51,車馬器可以分為實用型和裝飾型兩種。實用型車馬器為駕車時具有實際功能的器類,同時也具有裝飾功能;裝飾性車馬器或為表現禮儀或為增添華美感。
戰國時期的西戎文化遺存中,甘肅中部的漳縣地區和東南部的天水地區都出土有殉車。天水市博物館收藏的戰國車飾件與天水地區戰國晚期西戎墓地所出金屬車飾件共性最強,都具有質地多元、飾件形態以及裝飾技術多樣的特點,表現出居于隴右的西戎民族獨特的文化面貌和審美趣味。此外,馬家塬墓地出土的以木質材料為骨架的車輛保存較完整,且車輛外部的裝飾材料大多保持了埋葬時的初始位置,因而,這些資料可以明確為館藏戰國車飾件在車體上的使用情況提供佐證材料。
天水地區戰國晚期的西戎墓地中,馬家塬墓地和王洼墓地內均出土有殉車,其中馬家塬墓地隨葬車輛數量可觀、形制多樣且裝飾豐富,在研究戰國西戎殉車制度中最具代表性。學者趙吳成對馬家塬墓地發現的獨辀雙輪馬車進行復原研究時,認為馬家塬墓葬中車輛的裝飾,材質以金箔、銀箔制成的鏤空動物紋樣,主要被裝釘在殉車裝飾最華麗的I型車的輿箱側板上,順勢豎向排列,形成邊框。
天水市秦安縣五營鄉的王洼墓地共清理了三座戰國墓葬,其墓形、葬俗及出土器物的器型風格與馬家塬墓地基本一致。而其出土器物中并未見金、銀質的動物形飾片。
根據以上材料,可判斷天水市博物館藏戰國雙頭獸形車飾件主要為殉車輿箱上的裝飾品,即車輿飾。
三、館藏戰國雙頭獸形車飾件反映的文化內涵
《考工記》載:“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古代人類遺留下的物質遺存,其賴以生產和流傳的因素十分復雜,所反映的皆與人的活動有關。揭示附著于物質遺存上的文化內涵,是透物見人的關鍵。
從考古發現可知,與天水市博物館藏戰國車飾件形態相近,可用于比較者均出土于天水境內馬家塬、王洼、劉坪三處墓地或遺址,另外還有漳縣墩坪、彭陽縣張街村等地。研究者們已從這些墓地或遺址出土的遺物、遺跡現象總結出其具有的一些特有的文化因素,判斷這些墓地或遺址具有西戎文化特征。所以,天水市博物館藏戰國雙頭獸形車飾件的文化屬性總體上應歸于西戎文化因素。
同時,天水位于隴山西側,地理位置優越,戰國時期區域間文化交流不斷加深。天水市博物館藏戰國雙頭獸形車飾件的造型還受到來自多地的文化影響。
北方草原文化中狼與虎的形象在藝術品中有時會混為一談。首先,藝術加工后它們的大小難辨;其次,都有尖牙利爪,都捕食同樣的食草動物。學者李零曾總結俄國學者魯登科對于草原藝術中虎、狼不同的特點:“虎,圓頭,寬臉膛,畫面側視,吻部多作圓弧狀。狼,長臉,畫面上的形象,往往鼻頭上卷,鼻頭上卷是其重要標志。”通過觀察,我們還注意到狼的藝術形象有時不僅鼻頭上卷,下唇也會有翻卷的設計。對比同類型器,馬家塬M5中出土的“狼形銀車輿飾”,狼為長臉,鼻頭上翹,符合李零總結的判斷標準。
館藏戰國雙頭獸形車飾片(圖1),造型以中心對稱布局,器型作“S”形,“S”首尾兩端為獸首。因為無法判斷其具體形象暫且稱為“獸”。筆者依據質地(有金、銀兩種)、造型(有無耳)的差異將其分為A(金質無耳)、B兩型(銀質有耳)。觀察飾件,“S”形造型和翻卷的下唇是其形象最突出的特征。參考東周時期北方青銅文化的兩件動物紋青銅帶扣,器型作S形,雙首雙足,嘴長,尖牙利爪,李零判斷牌飾中的動物形象為狼。據此推測,館藏戰國雙頭獸形車飾件中獸的形象為狼。
前7世紀以前,在歐亞大陸西部的南俄草原、小亞西亞幾乎看不到以翻唇為特點的神獸(動物)形象,郭物則認為動物的翻唇形象可追溯到中國東北史前文化中的豬形神獸,反映出古代中國文明對北方草原動物風格藝術形成與發展的影響。
雙頭獸的身體呈“S”形,獸首相對,與毛慶溝墓地出土的“S”形腰帶飾造型相似?!癝”形腰帶飾最早流行于內蒙古東部地區,大量見于毛慶溝墓地和小雙古城墓地,年代為春秋戰國之際。有學者認為這種“S”形牌飾的構圖方式,靈感應當是來自中原西周晚期的“S”形竊曲目紋的影響(在一個“S”形的中間點一個象征著眼目的圓點)。這種“S”形腰帶飾是中原青銅器紋飾與北方草原文化鷹頭紋結合的產物。
綜上所述,天水市博物館藏戰國雙頭獸形車飾件是戎人對中原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的融合與發展。
四、結語
天水市博物館藏戰國雙頭獸形車飾件依據其造型特征可分為兩型。參考已發掘多年的馬家塬墓地以及相關的研究成果,判斷其為車輿飾。對比相關考古發現,可知該類車飾件的紋飾、制作工藝與天水戰國晚期西戎墓地所出車飾件共性最強。而以鏤空金屬飾件裝飾車輛的現象鮮見于其他地區,所以天水市博物館藏此類戰國車飾件反映出天水地區西戎文化的自身特征。分析此類文物的文化內涵,還反映出北方草原和中原文化因素。天水市博物館藏戰國雙頭獸形車飾件表現的多種文化內涵,反映出當時天水地區存在著較為發達的文化交流,而戎人遠距離的交流離不開戰國晚期北方文化帶的形成和良好的造車技術。
(作者簡介:陳晶,工作單位:天水市博物館文物保管部,助理館員,歷史學碩士)
參考文獻:
1.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博物館.2006年度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馬家塬戰國墓地發掘簡報[J].文物,2008(9):4-28;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秦安王洼戰國墓地2009年發掘簡報[J].文物,2012(8):27-37;甘肅省博物館,清水縣博物館.甘肅清水縣劉坪近年發現的北方系青銅器及金飾片[J].文物,2003(7):P4-17.
2.陳建立,張周瑜,楊軍昌,侯紅偉,王輝.金銀和鍍錫銅器的制作工藝研究,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清水縣博物館.清水劉坪[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38.
3.吳曉筠.商周時期車馬埋葬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4.趙吳成.戰國戎人造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20.
5.梁云.考古學上所見秦與西戎的關系[J].西部考古,2016(2):112-146.
6.趙叢蒼,曾麗.關于“考古類型學”的新思考[N].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3):64-70.
7.李零.萬變[M].北京:三聯書店,2016.
8.郭物.翻唇神獸:“東方的格里芬”[J].歐亞學刊,2007(9):216-238.
9.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內蒙古涼城縣小雙古城墓地發掘簡報[J].考古,2009(3):15-27+101-104+113.
10.楊建華,邵會秋,潘玲.歐亞草原東部的金屬之路·絲綢之路與匈奴聯盟的孕育過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