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
【摘? ?要】?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音樂教學需要對教學方式做出科學的調整,才能符合新課程改革的標準,進而有效地提高音樂教學的質量。本文就新課程背景下小學音樂欣賞教學進行了相關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 新課程;小學教學;音樂欣賞教學
現代教育理念下,要求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為重心,并且還要推行全面發展的教育策略,所以在小學教育中,體育、音樂等學科逐漸受到教師和學生的重視。基于此,為了提高音樂欣賞教學的質量,教師通過深入研究教材內容,結合學生自身的實際情況,創新了教學方式,從而為學生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
一、構建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激發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中,進而實現提高音樂教學質量的目的。而要想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需要采用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手段。因此,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需要將教學內容和學生結合在一起,以此才能找尋到最為合適的教學方式。首先,基于新課程實施背景,教師要充分了解課程內容的設置,并且探明課程中所具有的聯系,以此設計出科學的教學方案。其次,既然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那就要求教師必須掌握學生感興趣的元素,繼而在教學中加以融入,如此一來學生必然會積極地投入音樂欣賞學習中。
例如,通過教師對課程內容的挖掘,發現以單元為基礎,每個課時知識都具有一定的關聯性,所以在新課程實施背景下,音樂教學將會更加系統和全面。尤其在課程設置中,將欣賞教學貫穿于整個課程單元中,在學生掌握一定基礎的情況下,可以更好地提高欣賞教學的質量。而對于學生自身喜好而言,教師發現小學生對于游戲、動畫、故事等頗為感興趣。在做好一切準備工作后,教師就可以設計出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方式。如,教師在進行欣賞教學《義勇軍進行曲》時,就可以采用創設情境教學的方式。首先,教師需要運用多媒體向學生播放開國大典的視頻,讓學生感受到新中國成立時的宏偉場景。此時,學生的愛國情懷被點燃,腦海中不斷地浮現出閱兵、演講、歡呼的畫面。其次,教師再向學生播放《義勇軍進行曲》,由于學生已經融入教學情境中,所以在聽到國歌時更容易產生豐富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見,教師采用創設教學情境的方式,不僅成功地激發了學生音樂欣賞學習的興趣,還有效地提高了教學的效果。
二、以生為本,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以生為本是現代教育中的重要思想,并且以此為基礎創新了教學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基于此,新課程標準下的小學音樂欣賞教學,必須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發揮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進而提高音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首先,在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要從“主宰者”的身份轉變為“引導者”的身份,將課堂交還給學生,繼而確立起以學生為根本的教學模式。其次,在新課改和以生為本的雙重背景下,教師在音樂欣賞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出引導作用,并且要保證引導的方式具有科學性和合理性。一來,不能反客為主,侵占學生的主體地位;二來,引導要具有探究性,用以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例如,教師在開展人音版五年級上冊中的《歌唱二小放牛郎》音樂教學活動時,就可以采用問題引導的方式,逐步引領學生完成歌曲欣賞學習。如,教師結合曲目內容提出“根據題目,同學們會想到些什么呢?”學生必然會回答“牛”“放牛娃”“溪水”等。此時,教師不要急于對學生的答案做出判斷,即使學生的回答與歌曲內容不符,因為教師貿然評判,有可能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可以判斷出學生是否了解本節音樂欣賞課的內容,當發現學生并不熟悉教學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向學生講述《歌唱二小放牛郎》背后的故事,讓學生重新認識歌曲。通過問題的引導,學生對草原上放牛形成了基本的認知,并且也能夠構思出放牛時的情境,此時,教師就需要讓學生欣賞《放牛山歌》,進一步體會歌曲中所含有的韻味。
三、借助信息技術,豐富音樂欣賞教學的內容
科學技術輔助教學已經成為現代教學中的重要方式,并且還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成效。因此,在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完全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網絡信息技術等,向學生教授音樂知識。
例如,在教學人音版三年級上冊中的《媽媽》時,教師可以運用網絡信息技術,搜集一些關于母愛的故事、圖片、視頻等,然后向學生播放,讓學生體會母愛的偉大和無私,有效地提高欣賞教學的質量。此外,為了更好地發揮出現代科技輔助教學的效果,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錄制為媽媽演唱歌曲的視頻,而后上傳到指定的學習網站上,以此既能培養學生的感恩思想,又能提高學生唱歌的水平。
綜上所述,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采用構建教學情境的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貫徹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提高了學生的自主能動性。此外,在教學中,教師還積極地運用現代科技進行輔助教學,以此實現了提高音樂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馮馨瑤.小學音樂欣賞課教學策略的研究與探索[D].西南大學,2020.
[2]金嵐.小學音樂欣賞教學與律動結合的實踐與探究[J].黃河之聲,2020(0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