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純
【摘要】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推動學生以小組合作方式展開自主學習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能夠牢固樹立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而且因為有彼此的溝通交流與相互配合,學生可以有效解決學習過程中的各種問題與困難,所以他們的主體作用也可以得到充分的發揮。不過,小學生年齡小,思維發展不完善,自制力比較差,有的還不能很好地掌握與他人合作的方法,所以教師的指導也是必不可少的。以下從營造合作學習環境,合理調整學習過程,學習評價指導完善三個方面,對如何提升小學數學小組合作的學習效果展開討論。
【關鍵詞】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效果;四自模式
小組合作就是以團隊合作的形式來完成學習任務,增強團隊共同的學習經驗,使學生在協作的過程中不斷進步。在小組合作中,小組內的各個成員對各自的任務負責,交換意見,分享知識。小學數學課堂上對小組合作的充分應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教師的教學方式,提高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但整體來看,如果缺少教師必要的指導,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的交流溝通可能會變得漫無邊際,學習效率不升反降,有時還會因為意見不一致而發生沖突。這些情況會影響到小組合作的學習效果,需要采用相應的措施加以解決。
一、營造合作學習環境
廣大小學數學教師普遍發現,小學生非常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所以,為了發揮出小組合作的作用,保證小組合作學習的順利進行,就必須首先營造一個適合合作學習的環境。而師生雙方的互動是創設環境時最應該注意的問題。教師的態度過于嚴肅,學生過于被動,都會影響到環境氛圍,進而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在小組合作中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解決問題的思路被極大限制,小組合作的價值也就消失不見了。所以,教師必須從自己的態度出發,去營造和諧、親密、活躍的學習環境,學生才能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敞開心扉。
例如,在學習“測量”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將學生分為小組,給每個小組提供一個道具用品,由學生來進行測量。不過在小組合作開始前,教師應該首先調動課堂環境氣氛,比如出示一些有趣的小玩具,然后用尺子去量這些玩具的尺寸,幫助學生對“大”和“小”的概念能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請部分學生上臺自己量一量,說一說,對學生的失誤要保持寬容。經過這些步驟后,學生的積極性就會被調動起來,都想親自測量一些東西,滿足自己的好奇心,隨后開展的小組合作就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合理調整學習過程
良好的課堂氛圍是小組合作學習的前期準備工作,在小組合作進行過程中,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注意。教師要清楚,小學生在數學知識儲備、學習能力、學習特點、溝通水平等方面都是存在一定差異的。在分組的時候,要盡量保證小組內部的差異化,這樣學生才有相互溝通交流的空間;但因為學生自己可能并不清楚自身特點,無法進行有效的分工,導致學習過程遇到阻礙,所以教師還要根據實際情況,合理調整學習過程,要指導學生去做好各自的分工,提醒學生注意保持良好的學習秩序,必要的時候可以向教師求助。
例如,在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時候,教師首先要根據學生的特點來對學生進行分組。隨后,教師要帶領學生進行組內分工,比如動手能力比較強的學生負責用教師提供的工具剪出正方形和長方形,邏輯思維能力較好的學生則帶領大家根據剪出的圖形來總結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特點,最后總結出二者的異同。這樣每個小組有三至四人即可,而且每個人都能參與到自己擅長的學習活動中去,得到自我展示的舞臺,還能從他人那里吸收經驗教訓,實現較為全面的成長,一舉多得,效率較高。
三、學習評價指導完善
學習評價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雖然有教師在小組合作前對氛圍的營造以及合作中對學生的指導,但小學生的合作仍然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的程度,必然會留下某些問題或漏洞。教師要通過學習評價,指導學生自己去發現這些問題,讓學生明白在今后的小組合作中應該如何調整完善,這樣才能推動小組合作教學效果的持續進步。另外,教師要同時注意對小組的評價和對學生個體的評價,要允許和鼓勵學生積極展開自評與互評,提升學生的自我認識,賦予學生以更強的自我更新完善的動力。
例如,在每次小組合作學習結束后,教師都應該先讓學生根據教師給出的項目和標準來展開自評與互評。于此同時,教師也開始對學生的評價。在這些評價工作都完成后,教師將之匯總整理起來,得出綜合性的結論,合理吸取學生在自評與互評中的意見。對于沒有吸收到最終評價結果中的,教師要向學生解釋清楚原因。而且,最終的評價不能只是某個分數或等級,還要有具體的描述,寫清楚學生得到這樣的評價的原因以及今后應該著力提升的地方,讓學生的學習成長更明確,更有針對性。
總之,四自模式下的小組合作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保證小學數學學科的教學質量。教師應不斷學習,加強對小組合作的理解,在該領域展開積極的研究實踐活動,持續提升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的參與度和學習體驗。
參考文獻:
[1]劉蒙.小學數學課堂中合作學習常見問題及解決策略[J].家長,2019(36):99.
[2]秦春艷.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9,5(24):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