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亮
摘 要:小學數學在某種程度上是傳統文化知識的體現。文化涵養是衡量一個人綜合素質的主要依據。基于此,首先簡要地介紹了小學數學中融入數學文化的重要性,接著重點從數學家故事、教學內容和生活理念三個方面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融入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文化;融入策略
素質教育全面推行的當下,不僅要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還應該從多個方面促進學生文化素養的提升,深刻理解數學文化的內涵,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從以往的教學情況來看,學生對數學文化的理解不夠深刻,而在文化引導下,教師向學生介紹數學家、數學思想等知識,最大程度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
一、小學數學中融入數學文化的重要性
(一)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
數學課程中融入文化知識,有助于拓寬學生的認知范圍。學生需要通過相關的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切實感受到數學知識和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教師對所教內容進行拓展,將教材中沒有涉及的故事講解給學生,方便學生理解文化內涵,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
(二)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意識
對小學數學而言,最主要的依據是教材,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該選擇恰當的方法,將文化融入數學教材中,讓課堂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更加多元化,幫助學生構建一套完善的知識框架,實現自我素養的提升。尤其是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小學生在探索知識的時候,應該具有一定的自主創新意識,聯系現實生活解決數學問題,發現數學的魅力。
二、小學數學中數學文化的融入策略
(一)課堂教學活動中,分享數學家的故事
數學課堂中融入文化,實際上也是開展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徑,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分享我國優秀數學家的故事,以及他們對現代社會發展所做出的貢獻,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例如數學家劉徽是我國數學史上的偉人,他所取得的成就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世界上都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以“數學的意義和性質”這一章節的知識點為例,劉徽在1700多年前發現了小數的基礎知識,并通過擺算的形式介紹小數,他也是世界上最早應用“小數表示法”的人。教師在數學課堂中,主動分享這些經典故事,既能豐富教學內容,又能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從更為立體化的角度分析社會發展中特有的文化理念。
(二)優化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數學課程不僅包含了運算技巧、規則等知識,學生還應該掌握相關的方法,所以教師應對數學內容進行拓展,將教學中沒有涉及的故事告訴學生,方便學生理解數學文化的內涵,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在三年級下冊的“你知道嗎”板塊中,隱藏著文化知識,教師以此為出發點,對數學教材進行綜合分析,及時梳理相關內容,實現對教材的有效整合。例如在“萬以內數的認識”教學完成后,教師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現“孔孟之鄉”。隨著近年來當地經濟的發展,山東已經成為東部發展最快的省份之一,2020年,當地農民人均收入達到了18753元,消費為12660元,并讓學生在紙上寫出數字。所以,當教師對教材中的知識點進行延伸的時候,也能深化學生對文化的認知,從而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三)結合小學生的生活,滲透數學文化
數學知識和生活有著極為緊密的聯系,但是部分學生的認知意識不強,無法主動認識其中的關系。教師應組織一些趣味性的實踐活動,滲透數學文化,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數學思想,實現自我的創新發展。對此,教師組織數學主題活動,通過辯論、講故事和做海報等形式,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收集相關的資料,動手實踐的過程也是學生了解數學文化的過程。例如在“統計和概率”這一章節的教學中,教師設計實踐活動,讓學生調查每個班級學生的人數,結合數據繪制統計圖,提高小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當學生在接受任務后,積極參與,充滿自信,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展開統計活動,有的學生負責調查,有的學生負責記錄,還有的學生負責繪圖……一天的時間便完成了教師布置的任務,最后教師將學生的活動成果展示在屏幕上,科學點評,提高學生的自信心。理論和實踐相互結合的基礎上,學生克服諸多問題,敢于創新,這樣讓每一節數學課都充滿文化氣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新時期背景下,教師秉承著因材施教的原則,借助教材中的數學文化,讓學生感悟到其中蘊含的人文精神,組織學生欣賞和實踐,主動了解不同時代的數學思想,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心。
參考文獻:
[1]張玉紅.讓數學文化走進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策略分析[J].東西南北(教育),2020(4):352.
[2]王婭.數學文化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實踐分析[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9,13(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