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元
摘要:道德與法治是一門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使學生養成良好習慣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內容和最終目的。小學低年級是學生個體行為養成的關鍵期,但在低年級道德與法治課堂中,許多教師的習慣養成教育仍存在刻板教學、注重教學整體性忽略學生的個體性和獨特性、開展不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活動等問題。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習慣養成;小學教學
一、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現狀
我們可以了解到:在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活動中,多數教師都相對重視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但由于采取的教學方式過于單一,或者因缺乏相應的教學經驗,使得開展的教學活動不符合學生的低年齡特點,以至于開展的活動得不到預期的效果,沒有在合適的時間開展合適的活動。還有部分教師在開展學生習慣養成教育的過程中,只關注了整體性,忽略了學生的個體性,沒有因人而異,想直接得到更好的效果往往得不到好的效果,如此一來,導致學生養成習慣教育效果欠佳。
二、習慣養成教育的課堂實施辦法
(一)在教學活動中構建知識體系
比如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我們的班級”涉及遵守班級規則、樹立主人翁意識的行為習慣教育。老師就可以發起問題:“上課吃零食對不對呀?上課擅自離開座位去廁所對不對呀?”然后讓同學們自發回答問題。有的同學可能會說:“不對,上課不可以吃零食,可以去廁所?!边@是老師要先表揚這位同學的積極回答問題,然后加以評價“上課不可以吃零食是對的,但是我要是很餓該怎么辦呀?老師在講課可以隨便去廁所是不對的,為什么不對別的同學可以回答嗎?”
這些話題都是和同學們日常相關的,同學們都會感興趣然后踴躍回答,就會出現不同的答案,這時老師就要慢慢講給同學們分辨怎么做才是正確的。及時點評同學的做法,同學們就會印象深刻,就比如這道題老師應該說:“上課吃零食是不對的,因為上課是學習知識的時間,吃零食應該放在課下,如果要去廁所需要請示老師,老師同意后才可以去?!边@樣的話,無須教師的更多說教,學生都有明確的價值選擇,進而在學習活動中實現了對知識體系的主動構建。
(二)同伴互學,在互學互促中增進體驗
《道德與法治》教材基于小學生的心理特征進行編排,從知、情、意、行上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的培養。小學生和同學是密切的學習伙伴和競爭對手,他們都有一定的學習能力、模仿水平和競爭意識,通過發揮互學互促作用,學生能養成積極的行為習慣。
比如: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讓我試試看”涉及敢于挑戰和嘗試的習慣教育,所以老師可以開展比比看活動,在競賽中互學互促。比如,在教學“我不拖拉”后,開展整理自己的物品的比賽活動,看誰能又快又好地收拾好自己的文具、外套等;開展“我的作業不拖拉”活動看看誰能夠做到第一時間完成教師布置的課后作業。通過實踐的互學互促,可以在班級形成了愛學習的積極氛圍,可以培養學生講究效率的做事習慣,學會高效地學習、健康地生活。
學一學,在榜樣激勵下的這種心理會激勵人學習,上進。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尤其是學生身邊的榜樣更能發揮模仿效應。教師可以通過樹立學習榜樣,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和努力方向。比如,在二年級二年級下冊中涉及敢于挑戰和嘗試的習慣教育,老師可以提問學生,“你認為你身邊的同學平時最敢于挑戰困難,最不怕困難的同學是誰呢?”很多學生都會說出自己心目中最佳人選的名字?!澳敲矗蠹疫x擇的人就是你們的學習榜樣了,請時時刻刻向榜樣學習靠攏哦!我相信你們都是一樣棒的同學”這樣的榜樣學習,基于學生在集體交往中的情感需求,讓學生之間更美好,也讓教育更加無痕,在互學互助中增進體驗。
(三)綜合施教,在融合教育中強化養成
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行為習慣教育也需要突破學科教育的限制,通過綜合施教來達到多元教學與全方位、全過程育人的效果。
習慣養成教育要與班級德育進行融合。很多道德與法治教師兼任班主任,這為學科德育和班級德育管理的結合提供了有利條件,教師可以將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內容與班級德育有效銜接,讓習慣養成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實現習慣養成教育的知行合一。比如,在二年級“我愛我們班”一課的教學中,老師對學生說:“每天都有同學早早地來到班看見班級有垃圾會撿起來,黑板沒有擦也會給擦掉,上課專心聽講這些同學都特別棒,老師特別為你們感到自豪,因為這是愛班級的表現?!睂⒔虒W內容和日常的德育管理融合,更好地促進了學生的優良習慣養成。
習慣養成教育要與家庭教育進行融合。家庭教育對幼兒習慣養成教育的作用絲毫不弱于學校教育,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很多學生在家事事由父母包辦替代,養成了依賴心理和懶惰的習慣,極不利于自主能力和健康品質的發展。比如老師通過家長群與學生家長進行深入交流討論,讓家長適當放手,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和家庭責任意識,讓學生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并幫助父母分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老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了學習活動任務:回家后做五項以上的家務,做的過程中要有家長的陪伴監督,完成后由家長簽字。活動持續了兩個星期,通過此項活動,家長普遍反映孩子更貼心懂事了,更理解父母了,他們學會了多種生活和勞動技能,能夠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且已經習慣成自然,家校共育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三、結語
習慣養成教育要與思想道德教育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通過道德與法治教學來貫徹落實。尤其是中低年級學生處于習慣培養的關鍵時期,低年級的《道德與法治》教材也有針對性地編排了行為習慣培養的主題章節內容,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習慣養成教育的教學資源,理解教材編排意圖,開展系統而深入的習慣養成教育。通過道德與法治的習慣養成教育,將學生培養成為習慣好、品行優的美少年,從而為學生奠定成功人生的堅實根基。
參考文獻:
[1]楊更尕. 基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與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A]. 福建省商貿協會.華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經驗交流會2021論文匯編(一)[C].福建省商貿協會:福建省商貿協會,2021:3.
[2]王蕾.好習慣,初養成——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習慣養成教育[J].教育觀察,2018,7(24):81-83.
[3]呂妍.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故事教學法的應用分析[A].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年課堂教學教育改革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