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東坡笠屐圖像從宋代開始被歷代文人描摹至今,作為人物畫的重要題材,有三種姿態的固定圖式,承載了中國儒道釋的豐富文化內涵,體現了東坡豁達灑脫的樂觀心態和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其人物造型和構圖方式傳達了中國文人傳統審美意識,表現了中國畫傳統審美意境。
【關鍵詞】 東坡笠屐;文化內涵;審美意境
【中圖分類號】K879?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02-0058-02
“東坡笠屐”圖像表現的是蘇軾貶謫海南儋州時的場景,他在路上不巧遇雨,借來斗笠和木屐穿戴,冒雨繼續前行。這一故事留下了豐富文字和圖像資料,圖像描繪的是東坡頭戴笠帽,腳踏屐鞋的形象,對這一題材的描繪連續不斷,其文化內涵和審美意境也綿延至今。
一、東坡笠屐圖像的相關研究
東坡笠屐是中國人物畫的重要主題,此題材流傳的畫作眾多,相關研究主要圍繞歷代相關作品展開,如徐曉洪對三蘇祠館藏10余幅《東坡笠屐圖》的題跋、分類及其廣泛流傳的原因進行系統研究①。劉清泉根據眉山三蘇祠館藏笠屐圖以及文獻記載,簡要列舉了歷代畫過《東坡笠屐圖》的畫家②。朱萬章整理了張大千所繪的四幅《東坡笠屐圖》并列出明代兩位畫家創作此題材的作品③。還有對某一幅東坡笠屐圖的畫面解讀,如應一平在《清光依舊滿人寰——讀曾鯨〈蘇文忠公笠屐圖〉》④一篇文章中對畫面的題跋進行了識讀,主要是以東坡的精神內涵引發對于現代文人做學問的思考。
針對出現的大量《東坡笠屐圖》畫作,目前學界以東坡姿態將其分為三種圖式,一是樸載碩在其博士論文中將一百五十多件現存《東坡笠屐圖》以姿態分為三種:“第一種,腰微彎,雙手輕提長袍。第二種,腰挺直,手握拐杖。第三種,直身,拄杖著笠屐?!?⑤二是韓國強先生在《儋州風情》一書也將所見的《東坡笠屐圖》分為三種類型:“1.腰微彎,兩手輕提長袍。2.腰挺直,手握拐杖。3.站立,側視,捋須。” ⑥由此可知,目前流傳可見的《東坡笠屐圖》數量雖多,姿態也略有不同,但類型有其相似性,經過歷代文人反復臨摹和創作,這一主題形成了三種固定圖式。
二、東坡笠屐圖像的文化內涵
“東坡笠屐”圖像描繪的是蘇軾貶謫海南儋州時的景象,他在路上不巧遇雨,借著當地人的斗笠和屐鞋,穿戴在身上,冒雨繼續前行。宋代文獻記載了這一故事,如《太倉稊米集》《梁溪漫志》等,增加了這一故事的可信度,后世的東坡笠屐相關畫作和文獻也流傳較廣。
據周紫芝《太倉稊米集》記載:“東坡老人居儋耳,嘗獨游城北,過溪觀閔客草舍,偶得一蒻笠,戴歸,婦女小兒皆笑,邑犬皆吠,吠所怪也……憑誰喚起王摩詰,畫作東坡戴笠圖。” ⑦
《太倉稊米集》是目前發現最早記錄東坡笠屐故事的文獻資料,東坡先是偶然得到了一頂用蒲蒻編成的帽子,戴笠而歸,婦女和孩童見此情景皆笑,鄉間野犬也對其怪異的行為驚吠,而后突然下起驟雨,這樣一來東坡戴笠就有一種預見性,從而樹立起東坡能夠預判自然天氣的先知形象。文中記錄故事發生的時間為“六月六日”,據《東京夢華錄》記載這一天①在當時是民間所敬之神“崔府君”的生辰,這一天人們多去供奉崔府君,呈現繁盛熱鬧的景象⑧,而東坡在儋州孤身一人戴笠而歸,故土的繁華與他鄉的孤寂集中在這一天體現,東坡這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達灑脫體現了道家思想的淡然。
周紫芝記載東坡僅戴“蒻笠”,沒有出現木屐,結尾處寫的也是“東坡戴笠圖”,而南宋的費袞和周紫芝的記載有所不同,據《梁谿漫志》記載:“東坡到儋耳,一日過黎子云,遇雨,乃從農家借蒻笠戴之,著屐而歸。婦人少兒,相隨爭笑,邑犬群吠。” ⑨雖然都是戴笠而歸,但提到東坡是造訪海南文人黎子云后遇到下雨的天氣,并穿有木屐,婦人、兒童和邑犬的反應與周紫芝的記載基本一致,從此開始,黎子云便成為東坡笠屐故事中的一員。東坡從農戶借來笠屐穿戴,而圍觀百姓爭笑是東坡能夠融入當地,做到民胞物與的表現,體現儒家“泛愛眾,而親仁”的思想。
據張端義《貴耳集》記載:“東坡在儋耳,無書可讀,黎子云有柳文數冊,盡日玩誦。一日遇雨,借笠屐而歸。人畫作圖,東坡自贊:‘人所笑也,犬所吠也,笑亦怪也’?!?⑩張端義的記載也有所不同,敘述了東坡在儋州無書可讀,黎子云家藏書眾多,所以前去拜訪,而東坡遇雨是向黎子云借笠屐的,記錄了東坡與儋州文人的交往。
東坡被貶至環境惡劣、地域偏遠的蠻荒之地三年多,這期間共“寫詩一百二十七首、詞四首、各種表、賦、頌、論文、書信、雜記等一百八十二篇” ?,東坡堅持創作并且恪盡職守,施恩澤于當地百姓,以積極的態度進行了一系列創新改革?!董偱_紀事錄》記載:“宋蘇文忠公之謫居儋耳,講學明道,教化日興,瓊州人文之盛,實自公啟之。” ?東坡在此興辦學堂、教化文明、鼓勵生產、發展醫學、改善落后習俗等,為當地建設做出貢獻。東坡在這種不得志的情況下不僅修身自省,還做到了“澤加于民”,將“兼濟天下”的儒家思想發揮到了極致。
《道德經》中以水暗喻德行高尚的君子,水利萬物而不爭名利,雖然處于眾人都厭惡的地方,但最接近于道。當時的儋州環境惡劣,不宜居住,“嶺南天氣卑濕,地氣蒸溽,而海南為甚” ?,東坡在這種條件下不慕名利,雖然身受各種排擠打擊的煎熬,但是內心卻能夠如水般澄澈明凈,守住自己的正道。
東坡笠屐的形象是東坡內心豁達瀟灑外化成的風流姿態,也體現其內心的自由精神與剛正不阿的性格,從始至終他都堅定政治立場,恪守內心的正道,既遵循了儒家的道德規范,又秉承了道家的灑脫自由,也傳達了淡然處之的佛禪意蘊。
三、東坡笠屐圖像的審美意境
從宋人描繪的《東坡笠屐圖》到近代張大千的《東坡居士笠屐圖》,人物造型皆為東坡頭戴笠帽,腳穿屐鞋,身體微微側轉的姿態,畫面構圖也以人物為主,少有襯景,雖然畫面中不加雨景,但給予觀者無限的遐想空間,通過笠帽和屐鞋,觀者可想象雨天的環境,加上東坡或拄拐杖,或提衣角的動作,可以聯想到道路泥濘、行走艱難的情景,將東坡置于空曠的背景下,更顯出人物的寂寥之感,這符合傳統中國畫以簡代繁、以虛代實的處理手法,展示“以少勝多”的傳統哲學,這種經營方式和表現手法使畫面更具有想象力和禪意,東坡笠屐圖像畫面的空曠正好對應東坡的曠達灑脫,更能刻畫出東坡隱士的風貌。
中國傳統畫以“氣韻生動”作為審美標準,強調以形寫神,創作時更注重人物的整體氣質,著重刻畫人物的內在品性和所經歷的生活環境,元代王繹在《寫像秘訣》中也有提到肖像畫要“寫實性”和“真性情”統一,在創作前應“默識于心,閉目如在目前,放筆如在筆底” ?,這種意在筆先的創作方式不僅要求創作者的寫實功底,同時基于創作者對于筆下人物的了解,后世文人在創作東坡笠屐圖像時從文獻記錄的故事和詩句中構建東坡的形象,將東坡笠屐故事熟記于心,再加上自己的感知,融入主觀理解,將東坡形象塑造地十分貼切當時被貶海南孤身冒雨前行的情景,對東坡五官神態的細致刻畫得當,虬須鬢染的描繪既表現東坡花甲之年的狀態,又象征其坎坷的人生經歷,凝聚堅毅的眼神將東坡在蠻荒之地飽受艱辛但坦然前行之態表現得淋漓盡致致。
東坡笠屐圖像畫面對于服飾的刻畫相對簡易,將觀者的目光吸引至人物的表情與姿態上,畫面在服飾與五官的虛實之中趨于統一,衣紋的簡練飄逸和服飾的淡雅敷色體現中國畫以虛代實的審美特征,更能襯托出東坡灑脫性情和高潔志趣,表現出其脫塵出世的瀟灑與文人的儒雅氣質結合的特征。
四、結語
東坡笠屐圖像作為中國傳統人物畫的經典題材,在歷代流傳中形成三種姿態的固定圖式,展現了東坡被貶海南卻以積極的態度勉勵自身,窮卻兼濟天下的儒家修養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道家心態以及不慕名利、堅守正道的佛家思想,在文化的發展脈絡中散發著愈久彌香的魅力,此題材畫作沿襲了以虛代實、虛實結合、以形寫神、氣韻生動的中國傳統審美意境,更能夠展現東坡樂觀豁達、灑脫淡然的性情氣質和行走于人世泥濘間的野老形象。
注釋:
①徐曉洪:《千古風流名寰宇 一蓑煙雨任平生——三蘇祠館藏〈東坡笠屐圖〉研究》,《黃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第5期,第1-5頁。
②劉清泉:《論東坡符號》,《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期,第30-35頁。
③朱萬章:《張大千與〈東坡笠屐圖〉》,《榮寶齋》2018年第3期,第168-175頁。
④應一平:《清光依舊滿人寰——讀曾鯨〈蘇文忠公笠屐圖〉》,《收藏》2011年09期,第38-42頁。
⑤梁慧敏:《詩人之笠:杜甫和蘇軾肖像及其文化底蘊——兼論唐宋士人文化精神之異》,華東師范大學,2014年,第38頁。
⑥韓國強、謝漢光編:《儋州風情》,海南出版社1993年版,第186頁。
⑦(宋)周紫芝著,徐海梅箋釋:《太倉稊米集詩箋釋》,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58頁。
⑧(宋)孟元老著,王永寬注譯:《東京夢華錄》,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47頁。
⑨(宋)費袞:《梁谿漫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42頁。
⑩(宋)張端義:《貴耳集》,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14頁。
?尚可:《蘇軾的海南故事》,《海洋故事》2011年第4期,第77頁。
?(清)戴肇辰著,云茂濟輯:《瓊臺紀事錄》,1869年刻本,第15頁。
?林語堂:《蘇東坡傳》,湖南文藝出版社2016年版,第326頁。
?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精讀》,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年版,第211頁。
作者簡介:
李維維,女,河南信陽人,2018級中國美術史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美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