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效教學的開展是教師在教學實際中所要研究的重要內容,教師要能從學生的有效引導出發構建有效化的教學方法策略,進而達成教學的有效開展,本文對高中數學學科不同課型的有效教學方法進行了研究,并結合教學實際從三個方面提出了具體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高中數學;課型;有效教學
高中數學的課型主要有概念課、復習課和習題課三種,三種課程分別指向了新課教學、復習教學和解題教學。為了達成三種課程的有效教學進行,教師在教學實際中需要能結合教學實際情況進行研究,找出達成教學有效開展的方法。接下來,針對于如何實現這三種課程的有效開展,筆者將結合自身教學實際,談談自己的看法,希望可以對教師的教學有所幫助。
一、利用導學案設置,引導概念課突破
概念課是立足于數學概念知識教學的課程,其是高中數學教學的重要構成,通過概念課的有效推進,學生將實現數學概念知識的學習,達成數學相關理論內容的掌握。只有當學生掌握了數學概念知識,其在后續的數學學習中,才能達成相關數學能力的培養和數學題目的解答。而為了達成概念課教學的有效開展,教師可以使用導學案的構建來做出調整。導學案是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為了達成一定的學習目標,通過教師集體或個人設計并有學生參與的一種設計方案,其中涉及到一些概念知識和內容。在教學實際中,教師就可以通過導學案設計的方法,圍繞著當課所要教學的數學概念知識內容,設計有效的學生探究問題,讓學生從問題出發對數學概念知識進行思考和分析。
例如,在進行“直線的傾斜角與斜率”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就可以結合本課的教學內容進行導學案的設計。在其中,教師需要能利用課下時間重點分析這一課中所涉及的“傾斜角”和“斜率”兩個概念,并圍繞其核心內容,來設置導學案中的問題。在實際的導學案構建中,教師可以在其中加入“傾斜角是什么”“斜率是什么?”“二者又有什么樣的聯系”這一類的問題來實現學生的有效引導。這樣一來,學生通過對導學案的思考與分析,其就能實現對本課重要概念內容的基本了解,教學也就可以得到有效的推進。
二、結合思維導圖應用,達成復習課教學
復習課也是數學課程的重要構成,其承擔了學生知識鞏固和體系化知識構建的作用。為了實現復習課教學的有效進行,教師要能認識到復習課相比與新授課而言,其更加重視學生對知識漏洞的補缺和知識體系的構建,相應的教師應該將目光放在學生存在的薄弱點上,幫助學生實現從點狀知識認知,形成面狀體系的構建。思維導圖又稱為心智導圖,其是一種有效的圖形思維工具。思維導圖的運用可以將一課或者一個專題的數學知識整合到一張樹狀圖中,讓學生清晰的看到不同知識點之間的相互聯系,進而加深學生的認識。相應的,為了確保復習課能有效的發揮其作用,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在教學實際中就需要能結合思維導圖的功能進行研究,嘗試著將其融入到實際的教學之中。
例如,在進行高考復習時,教師就可以圍繞著“方程與函數”這一專題開展復習課。在其中,教師就可以利用思維導圖構建的形式,將二次函數、二元一次方程的特點融合到一張思維導圖之中,讓學生通過對思維導圖的分析與研究,系統化的認識方程與函數之間的聯系。又比如,在進行“圓錐曲線”相關內容的復習時,教師就可以將橢圓、雙曲線、圓的知識融合到一起進行展示,幫助學生系統化的認識其知識構成與聯系,加深學生的了解程度。
三、融合一題多變,開展習題課教學
在當前,高考的考察形式仍然是以解題為主,相應的學生的解題能力培養就成為教師開展數學教學的核心內容之一。習題課教學的進行正是以促進學生解題能力發展,教給學生有效的解題方法為目的。而為了確保習題課有效教學的開展,教師除了要能為學生做出有效的題目講解之外,教師還需要能重視學生解題思維的開拓,使學生能夠通過一個題目的學習實現舉一反三,達成一類題目的掌握。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教師在教學實際中就可以嘗試著進行一題多變的教學,利用課下時間搜集一些一題多變的題目資源,將其融入習題課設計中,進而在教學實際中利用其有效展示,幫助學生實現對題目的有效認識,從而加深學生的理解。
例如,在進行函數相關的習題課教學時,教師就可以通過以下的一題多變題目展示,引導學生實現這一類習題的掌握:
原題:f(x)= 的定義域為R,求m的取值范圍。
變式1:f(x)=log3的定義域為R,求m的取值范圍。
變式2:f(x)=log3(mx2+8x+4)的值域為R,求m的取值范圍。
綜上所述,有效教學的開展是教師開展教學研究所要實現的重要目的,為了達成數學有效教學的進行,作為高中數學教師就需要能對數學課的課型進行分析,從其課程特點入手,找出適合教學設置的課程調整方法,進而構建有效化的教學。
參考文獻:
[1]李冰.淺議高中數學課堂的有效教學[J].高考(綜合版),2016(03):67.
[2]陳煥兵. 新課程下高中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策略實踐與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
本論文系安溪縣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第四批)研究課題及2020年度小課題AX2020-036的研究成果
福建省安溪第一中學 林巧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