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鴉片戰爭后中國領土被割讓,琿春因位于兩國交界地帶而成邊境重鎮。為更好處理中俄間繁雜事務,清廷在此設立中俄書院。此為清廷在東北地區專門培養俄文翻譯人員的教育機構。通過對琿春整體運營狀況及特點的論述,進而對中俄書院進行剖析。書院的興辦,不僅培養了眾多的俄文翻譯人員,而且促進了琿春地區乃至整個東北地區的教育近代化進程。
【關鍵詞】清廷;琿春;中俄書院;近代化
【中圖分類號】K249?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24-0059-02
近年來,對琿春地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清代封禁政策下的旗民商業活動、琿春巡查南海問題及駐防問題等①。對這些問題研究的資料也都基于《琿春副都統衙門檔》(以下簡稱《琿春檔》)。在查閱《琿春檔》《軍機處滿文錄副奏折》及《內閣大庫奏檔》時,發現了琿春地區相關俄文教育即中俄書院的介紹。在常嘉林的《琿春中俄書院》②一文中對書院的沿革及模式、制度做了簡要介紹,但是對其運行機制沒有相關闡述。因此,基于《琿春檔》,本文擬從琿春中俄書院運行機制入手,具體針對其師資狀況、獎懲制度以及特點等方面進行梳理。
琿春位于中、朝、俄三國交界,地處中國東北邊陲。“咸豐十年(1860)《中俄北京條約》簽訂后,沙俄占領中國東北烏蘇里江以東4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包括琿春沿海地區及海上島嶼?!?③清政府迫于時局對俄人才的需要,應吉林將軍訴求,設立琿春中俄書院。
鴉片戰爭以前,清廷與俄貿易限制在部分地區。琿春因與俄相近,因此與俄事務較其他西方國家為多。由于中俄語言隔閡,在前期中俄文書往來的方式以西洋傳教士翻譯為主。在《尼布楚條約》簽訂后,清廷為培養自己的俄文人員,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在京師成立俄羅斯文館。鴉片戰爭后,隨著通商口岸的開放,中俄間處理外交事務增多。咸豐十年(1860),清廷在京城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負責辦理對外事務。同治元年(1862),又在京師設立京師同文館,其作為清廷自主創辦的新式外語學校,館中設立了英法俄等多種文館,為清廷培養了大批外語人才。歷經數次戰爭,晚清對舊有教育體制進行了變革,同時由于商業刺激,對翻譯人員的需求增大,于是在上海、廣東等地建立方言館、同文館,“湖北則有兩湖書院分校之西學各館,重慶亦設有洋文學堂?!?④琿春中俄書院即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岸砦臅鹤怨饩w十四年(1888)三月初一日設立。” ⑤這是繼京師、廣東等地設立同文館、方言館之后出現的新的學習外文學校,也是清廷在東北地區最早設立的一所專門培養俄文翻譯人員的學校。中俄書院作為清廷政治產物,在19世紀末洋務運動失敗后亦逐漸退出。但是客觀上講,中俄書院在教育方面為清廷培養了部分俄文翻譯人員,同時促進了琿春乃至吉林地區的教育近代化進程。
一、師資與生源
琿春中俄書院成為與傳統教育不同的新式翻譯院校。中俄書院學規章程在書院建立前已有擬稿呈報。在人員聘用方面漢教習、洋教習人員一致。“只專一俄文自可獨稱俄文書院矣,而章程不可不同,查同文館向章設洋文教習一員、漢教習一員……然而總以洋教習為重。” ⑥而洋漢教習數量的均衡也說明其地區在教育方面有不同于以往的改變。
中俄書院設立之初在招生方面有嚴格的條例。首先有年齡限制,“必須二十歲以下,十五歲以上” ⑦;其次,在學生資質方面,“擇其天資民粹,粗通文義者,取中三四十名聽候,按名傳補,先得入館……以十五名為額,俟到一年后試其優劣酌核去留” ⑧。另外學生分配上有一定的原則,琿春八旗子弟數量優于三姓及寧古塔地區。首批招生分配數量是:在琿春八旗中挑選七名學生,三姓及寧古塔城中各挑選四名。
二、薪資與獎懲
中俄書院因專注于俄文教習,因此在薪資方面對洋教習更重視。“所有院中原設漢教習一員,月支薪水銀十二兩……洋教習一員月支薪水銀六十兩” ⑨,“琿春俄文書院洋教習薪水銀兩七百二十兩?!?⑩洋漢教習發放薪資部門亦有所不同,“翻譯中俄書院洋漢教習、司事、書役并學生膏伙及紙筆墨費、心紅添設鋪墊等項銀兩,除洋教習一員應支薪水銀兩由邊防餉下開支外,即由本衙門按年終造送細冊以便報銷?!??洋漢教習之間、洋教習與書院其他雜役人員之間,薪資差異都反映出洋教習在書院受重視程度。
中俄書院同時注重對獎懲制度的實行。對于教習,“如教導有方,昔有成效,該西丹等果通習俄文,能辦交涉,應請仿照俄文書院章程,每三年準給獎敘一次,以示鼓勵?!??對于學生優異者同樣會給予獎賞,“計開月課、季考、歲試學生獎賞名次銀兩數目,月課取前列五名賞給花紅銀數……季考取前五名賞給花紅銀數……歲試取前列六名賞給花紅銀數?!??月考、季考、歲試名次不同者,獎賞銀亦有所不同。書院完備的獎賞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對俄語學習的積極性。在設置獎賞制度的同時,書院同樣有懲罰制度,“在館諸學生倘敢仍前玩懈,不加振作勉力用功,定將該生等從嚴懲辦。” ?
三、中俄書院的特點
(一)體系完備及目的明確
同文館建立之始不專其語,“即有譯成數種或僅為一事一藝之用,未有將其政令治教之本原條貫譯為成書” ?,僅對與外國經濟政治外來時所支用。相比之下,琿春中俄書院建立之初則有著明確的目的性,即減少與俄之間因語言而產生的障礙。19世紀60年代開始,清廷中洋務派展開大刀闊斧的洋務運動,從全國各地掀起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技藝引進,到民族經濟的發展,都使得中國逐漸融入世界潮流之中?,q春中俄書院在這一時期建立,培養了專門的俄語翻譯人才,為學習西方技術提供了輔助,促進了這一時期教育體系的完備,而又因其設置初期目的明確,故在俄語教學上成果顯著。
(二)地域化特色突出及課程單一
中俄書院專注教習俄語,因此語言結構相比其他各地同文館、方言館而略顯單一?,q春中俄書院與其他各地方言館相比有許多不同之處。如與上海廣方言館相比。生源不同。上海廣方言館“勢不能以八旗學生兼顧,惟多途以取之,隨地以求之” ?,既招收八旗學生,也招漢人。而琿春中俄書院只招收旗人,且局限在琿春、三姓、寧古塔三城;其次,學生年齡方面。中俄書院招收學生年齡在二十歲以下十五歲以上;上海廣方言館學生選近年齡十四歲以下,同時須官紳保舉;再次,經費來源不同。上海方言館“均由海關監督、督籌,試辦隨時查核?!??而琿春翻譯書院經費來源于吉林將軍衙門,有時亦會讓衙門庫先行代墊。
(三)新式教育沖擊傳統教育
琿春中俄書院在晚清時期發展俄語,對社會及民眾具有一定的沖擊性。鴉片戰爭爆發后,中外關系發生變化,教育目的也隨之發生變化,接受外國教育人員比重上升。琿春中俄書院以教授外語,減少因語言而產生的阻礙為主,而傳統教育又以入仕為主。另外在辦學方式上,新式教育國家支持辦學,而舊式教育以國家與地方相結合辦學為主。其次,琿春中俄書院教授俄語,學生接受新式教育,對吉林地區的教育近代化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而傳統教育影響更多的是士子本身,在這一點上二者大相徑庭。
四、結語
琿春中俄書院專注教授俄語,雖比京師同文館有所差距,但仍有自己的特色。明確的教學目的輔之以書院地域化特色,使得琿春中俄書院為清廷培養了俄語人才,而且促進了吉林地區教育近代化發展。其體系的不斷完備再輔之地域化特色,為近代引進西方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借鑒意義。
注釋:
①注:關銳根據《琿春檔》中路票、保結、商民名冊等史料對乾隆時期琿春地區旗民商業活動作了探究。聶有財根據檔案對巡查南海制度的緣起、人員構成、時間、路線等問題做了深入的探析。徐少卿根據《琿春檔》及其他滿漢文檔精確復原了1736-1860年琿春協領轄區的卡倫巡防體系,并探討了卡倫的設置規律和變遷等問題。
②常嘉林:《琿春俄文書院》, 《歷史檔案》2005年4期,第104頁。
③尹錫慶:《琿春滿族》,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44頁。
④(清)陳忠倚:《清經世文三編》卷三學術三,清光緒石印本。
⑤?中國邊疆史地中心、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合編:《琿春副都統衙門檔》(141冊),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18頁,第322頁。
⑥⑦⑧中國邊疆史地中心、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合編:《琿春副都統衙門檔》(140冊),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442頁。
⑨中國邊疆史地中心、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合編:《琿春副都統衙門檔》(142冊),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346頁。
⑩李桂林:《(光緒)吉林通志》卷三十八《經制志三》,吉林文史出版社清光緒十七年刻本1986年版。
?中國邊疆史地中心、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合編:《琿春副都統衙門檔》(136冊),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11頁。
?中國邊疆史地中心、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合編:《琿春副都統衙門檔》(195冊),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438頁。
?中國邊疆史地中心、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合編:《琿春副都統衙門檔》(200冊),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52頁。
?(清)馬建忠:《適可齋記言記行》記言卷四,清光緒二十二年刻本。
??(清)李鴻章:《李文忠公奏稿》卷三 ,朝華出版社2018年版。
作者簡介:
葉昊棟,男,山西運城人,黑龍江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