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
摘? 要:課堂教學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以下簡稱“基礎”課)實現對大學生進行法制觀教育的主渠道。本文主要探究如何以“問題”為基點,圍繞“問題”組織和展開教學,通過對以問題為導向的法治教育課堂教學策略的設計思路、基本步驟與關鍵環節的梳理,探討適合新時代大學生思想特點的法治教育教學活動模式。
關鍵詞:問題導向;“基礎”課法治教育;課堂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34;G62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1)05-0-02
“基礎”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核心課程[1],其中的法律基礎部分,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馬克思主義法治教育的重要任務。在“基礎”課教材中,法律部分涵蓋的內容廣泛,在教學中存在著內容高度濃縮和課時嚴重不足的矛盾,需要在教學方法上予以積極應對。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法即“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法,它要求教師以問題為導向,立足于學生的成長需要,挑選社會生活中與教材內容密切關聯的熱點難點,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問題導向下的“基礎”課法治教育課堂教學策略是以“問題”為核心,對教學內容、形式、程序等進行指向性的調節和控制操作。這一教育教學策略的研究與開發,著眼于實現大學生法治觀“知——情——意——信——行”的有效轉化。通過滿足學生理論探索、主體參與和情感交流的需要,實現從灌輸到引導、從獨語到對話、從客體到主體的轉型和建構,通過法律認知、法律情感、法律意志、法律信念、法律行為之間的連續推進,最終達到知行統一。
一、教改思路
問題導向下的“基礎”課法治教育教學策略,首先要以法治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特征為依據,以問題為導向,對“基礎”課中法治教育教學內容進行解構和重組,將其分解為具體的分主題,使其成為一個鎖鏈式專題化教學體系。在此基礎上,對教學組織形式、教學程序等的策略設計,可構建具有整體性和有效性的法治教育課堂教學策略系統。以問題為中心組織教學,是問題導向下的“基礎”課法治教育課堂教學策略實施的根本。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精心挑選現實社會生活中與教材內容,以及與學生需求密切相關的熱點、難點,創設問題情境,組織和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增加其在價值塑造、人格養成、思維能力等方面的體驗,增強其批判意識和觸發其擴散思維,從而使其進一步生成探索問題的內驅力,提升課程的教學實效。
二、基本步驟
(一)教學準備策略
第一,教學目標分析策略。首先,需要對“基礎”課的教學目標進行整體規劃,注重法治教育目標的系統性、層次性,建立起內含認知——情感——行為諸要素的“三元”教學目標體系,并將不同維度的教學目標落實到每個問題導向下的專題教學中,使學生不僅能透徹理解法治理論,更能達到情感上的接受、思想上的認同和行為上的自覺踐行[2]。
第二,教學主體分析策略。對“00后”大學生的思想狀況進行相關調查、評估與判斷。邁進其圈子,與大學生的同步成長,把握其群體特征,關注其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對法治問題的所思所想,所求所需,促進學生從自己的認知結構出發去接納教材知識,讓不同個性的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生成性知識[3]。教師也要調整自己的認知,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善于激發學生主體能力和學習的興奮點。
第三,教學材料的選擇策略。首先,需要進行問題資源的挖掘與整理。通過問卷調研、隨堂反饋、網上互動等多種渠道,收集整理大學生普遍關注的問題。另外,各種社會問題也會在學生中形成新的話題和疑問,應及時從中提煉出大學生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其次,要以“問題”為基礎,進行問題導向下專題的設置。教師應遵循教材內容的邏輯主線和整體框架,結合所搜集的問題資料,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統整,凝練專題,實現對教材內容的重點聚焦和深度拓展。
(二)教學實施策略
第一,課堂互動策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結合確立的重難點問題,采用問題導入,組成探究小組,實施互動式教學。在開放的教室氛圍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對話與合作的關系,師生就某個問題及時互動、快速反饋,進行交互式討論和學習。問題導向中的“問題”,應能引起學生爭辯,使學生經歷沖突情境,引發其反思對話和理性辯證,提升大學生行動前、中、后的自我省思能力。同時應鼓勵學生通過進一步的資料搜集、閱讀,從多維度、多視角分析問題,與教師和其他同學交換意見和論辯,建構自己的立場與觀點,持續地探究、評估問題。
第二,認知指導與干預策略。在交互式教學過程中,需要由教師確立整體的活動實施流程、進行課堂活動的分組、擬定問題的研討規則等,即應堅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教師可通過對活動流程的把控,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同時尋求互相幫助,使其體驗到個體自學、同伴助學、展示報告和教師導學帶來的多種學習方式交互的學習樂趣。另外,教師還應積極觀察學生對問題研討的反饋情況,適時調整課堂教學節奏,鼓勵學生表達自我,實現對消極參與的破除,形成融洽默契的課堂秩序。最后,教師應正確解讀與闡釋問題案例,對主要觀點進行歸納和升華,實現正能量的法治價值觀的教學導向。
第三,積極情緒維持策略。教學實施進程中,要注意保持學生積極的學習情緒。善于運用問題,適當提高理論難度,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滿足學生對社會問題及自身成長發展問題的關注度和求知欲[1]。同時,由于問題導向是一種對話的教學模式,所以應合理運用諸如傾聽、尊重、欣賞、注入愛與關懷等心理學技巧,關注學生的情感因素,有助于增強教學效果。
(三)教學評價策略
問題導向教學法強調的是學習的動態生成,其教學評價應著眼于兩個維度:一是教學目標的達成程度,二是學生在原有素養水平基礎上的發展增量情況。因而其考核評價要定位分析學生的過程性、階段性學習變化,對時間投入、參與狀況、完成質量等進行實時監控,建立動態的、多樣的評價體系,以達到及時考量教學效果、關注學生發展狀態的目的。
三、關鍵環節
(一)“問題”的選擇與問題鏈的建構是重點
根據大學生思想特點與需求狀況,以解決其“最關心”“最需要”“最現實”的法治問題為基點,沿著問題提煉——理論挖掘——專題整合的致思路徑,從教材、大學生法治狀況調研、社會典型法律事件等多重向度整理“問題源”,探索其教育教學的規律和實施策略。在對“問題”進行選擇時,把握以下原則:首先,緊扣教材的主要理論和重要觀點,尤其是十九大中的法治精神、憲法修正案、習近平法治思想、民法典等法治發展新成果,針對教材內容本身進行問題化梳理,提煉和聚焦有效教學問題;其次,切合學生需求,精選學生關注度高的熱點問題,同時考量該問題與本課程知識的匹配度以及學生對此的獲得感;再次,把握坡度性原則,由易到難,組成層層遞進的問題群,兼顧不同專業、不同基礎的學生群體;最后,對收集的問題進行整合串聯,并以此為主導,對全部教學內容進行科學合理的架構與設計,形成問題鏈式的法治教育專題化教學模塊。
(二)“問題”的發展與更新是難點
問題與專題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一個持續的再設計過程。這需要教師不斷調整,使其成為一個發展中的問題體系。為此,可以通過界定問題的不同類別,將“問題”劃分為核心問題、基本問題、拓展類問題、實踐類問題、自選類問題等,來實現法治教育教學中“問題”的“新陳代謝”。對于核心問題、基本問題,要根據教材內容的變化與發展的新趨勢,及時融入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并通過科研、教研與教學實踐的良性互動,不斷拓展“問題”理論的深度與廣度。對于拓展類問題、實踐類問題、自選類問題,要充分發揮學生多元化專業背景的優勢,并根據社會熱點和學生需求的變化不斷跟進、補充,使問題更具時代性、前沿性、實用性。
(三)綜合評價是關鍵
在當前的教學評價體系中,多用單一的、靜態的知識考核方法來評定學生的法治素養,此方式實際上是一種事后考核,不足以檢驗問題導向下法治教育教學策略實施的綜合成效。因此,教師需要注重教學過程、方法與教學評價的整合,通過調查分析學生對于法律理論、觀點的掌握情況,對法治教育的關切度、情感狀態、踐行程度以及個體的法治觀水平等[2],從多維視角來透視問題導向下的法治教育教學評價體系。將過程性和結果性相統一,改革學生考核方式,變單一的書面考核為多元復合考核,實現教學評價的綜合性,建立適合課程性質和特點的評價模式。
參考文獻:
[1]白寧芳.“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問題導向式專題化教學實踐與探索[J].高教學刊,2017(21):120-123.
[2]何小春.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領“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改革探析[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7):116-120.
[3]王曉漪.基于個性課堂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設計[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上),2017(5):45-47.
(責任編輯:董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