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德生 萬璐 胡睿琦
中圖分類號:G807 ? 文獻標識:A ?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04-011-02
摘 ?要 ?文章通過案例分析法、行動研究法、資料文獻法等研究方法探討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應用能力的發展路徑,取得了一定成果。故此,簡要闡述利用校企合作模式發展學生應用能力的具體措施:以學生就業需求和社會市場目標為導向優化課程體系;尋求適宜的合作企業并選擇科學的校企合作培養方式;通過聘請骨干教師與加大培訓力度提升師資隊伍力量;結合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要求加強實訓基地的建設。
關鍵詞 ?校企合作 ?社會體育專業 ?應用能力
社會體育專業是為了滿足全民健身市場以及主動適應社會發展而開設的新興專業,注重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這是專業的人才培養內部要求,也是高校教育在新形勢下的指導思想。然而,現下社會體育專業教學忽視了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教學模式、教學理念以及人才培養目標都有待調整,功利化現象嚴重。實踐證明,校企合作模式的運用有利于發展學生應用能力。基于此,筆者結合社會體育專業教學特點,就如何利用校企合作模式培養學生應用能力進行探討。
一、常見的校企合作模式
顧名思義,校企合作模式就是學校與企業聯合起來共同培養學生,常見模式有以下幾種。第一,工學交替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學生一方面要在校內學習專業課程,另一方面要在企業單位中實踐操作。在這種校企合作模式下,學生對企業工作崗位要求能夠做到充分了解,而且及時認識自身的不足,并在這個基礎上有的放矢地加強理論學習。現下已經有社會體育專業采取了這種校企合作模式,取得的效果也比較突出[1]。第二,企業辦學模式。從字面上可以理解,由企業投資辦學,從崗位特點以及本身發展需求出發,堅持“學用結合”原則,在這個基礎上科學設置教學時間、教學內容、專業課程等。與學校教育不同,企業辦學更看重自身利益,在人才培養上著重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現如今,社會體育專業采取這種校企合作模式比較少。第三,頂崗實習模式。這是一種常見的且應用效果良好的教學模式,學生在頂崗實習前先進行校內實習與校內見習,積累豐富的工作經驗,以此提升實踐操作能力,并為接下來的實習奠定基礎。第四,企業訂單模式。具體來說,學校依據企業對人才的要求和企業合作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在這個基礎上各自發揮自身優勢,簽訂人才培養計劃,學生在畢業后直接進入企業。這樣的校企合作模式既能滿足企業用人需求,又能幫助學生解決“就業難”問題[2]。
二、校企合作模式的應用價值
一直以來,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制約,社會體育專業在學生能力培養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如忽略教學內容的調整,一味地關注專業課程設置;忽略對學生技能的培養,一味地強化學生的專業技術;忽略了實踐操作,一味地關注學生的理論學習,教育教學與社會需求脫節,所以培養出來的學生無法滿足企業需求。而運用校企合作模式能夠扭轉這一局面,在這樣的教學理念下,社會體育專業教師在教學中需要關注企業需求,著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實踐操作能力,以學生的實際需求為著力點,并就此調整課程的設置以及人才培養方案,快速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給他們提供了解企業、接觸企業以及適應社會的機會,使其具備良好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3]。根據文獻《哈爾濱學院羽毛球隊校企合作模式研究》數據顯示,有51.4%的社會體育專業學生認為校企合作能夠提升個人專業素質,41.4%的社會體育專業學生認為校企合作能夠提升社會適應能力,84.2%的社會體育專業學生認為校企合作能夠提升溝通交流能力,還有55.7%的社會體育專業學生認為校企合作能夠提升科研創新能力[4]。更重要的是,企業可以及時給學校反饋需求,然后由學校再根據反饋結果調整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計劃,從而為企業輸送符合要求的應用性人才。與此同時,實施校企合作模式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促進學生就業率的提升。《哈爾濱學院羽毛球隊校企合作模式研究》數據顯示,有74.2%的社會體育專業學生認為校企合作能夠提升就業機會。除此之外,通過對本校100名校企合作學生的調查研究發現,在采取校企合作模式之前,社會體育專業學生畢業后的就業率在70%左右,而采取校企合作模式后,每年社會體育專業學生畢業的就業率均超過90%。而就工作滿意度來說,有調查顯示,76%的畢業生對當下的工作感到十分滿意,21%的畢業生對當下的工作感到基本滿意。這些數據均表明校企合作模式在學生就業方面發揮了巨大的、積極的作用。
三、利用校企合作模式發展學生應用能力的具體措施
(一)以學生就業需求和社會市場目標為導向優化課程體系
作為一門交叉性應用專業,社會體育專業的課程設置還存在諸多問題,如缺乏特色,部分課程的設置與企業需求脫軌,難以滿足社會發展需求,課程職業化、技能化方向不夠明確,多數都是借鑒運動訓練、體育教育專業等專業的課程體系,所以它們的教學內容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鑒于此,就必須以學生的就業需求以及社會市場目標為導向優化課程體系。社會體育專業有較強的應用性,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人才培養目標和方向。現如今,多樣化的體育形式衍生出了多樣化的產業類別,由此也對體育賽事運營和管理人員、社會體育指導員、健身教練等人才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為了促進學生應用能力的發展,應積極調整和優化課程體系[5]。
首先,構建系統的知識結構。采用專業選修課、專業核心課、專業基礎課、通識課相結合的結構。其中,設置專業主干課程要綜合考慮師資情況、學生興趣志向和個性特征以及當前社會需求大背景,對學生進行“專長”教育,進一步扎實學生專業技能。而設置專業基礎課程要遵循“精而實用”的原則,同時要充分考慮師資情況、人才培養需求。其次,堅持理論聯系實際。任何的課程模塊都有對應的實踐教學環節,而且這需要貫穿整個人才培養過程。最后,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6]。
(二)尋求適宜的合作企業并選擇科學的校企合作培養方式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學校除了要根據學生的就業需求和社會市場目標來優化課程體系,還要尋求適宜的合作企業并且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科學的合作方式,確保校企合作模式的價值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得到充分發揮。具體來說,學校應根據社會體育專業特點和學生特點對周邊相關企業進行走訪和考察,然后選擇合適的企業成立合作單位。在確定了合適的合作企業后應與對方簽署合作協議,將共同參與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計劃確定下來[7]。
對于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應堅持“走出去、引進來”的合作戰略。就目前的整體情況來看,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工作面臨的挑戰較多。與此同時,傳統的教學模式制約了人才的培養,需要進行調整。在校企合作過程中,要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的策略。究其根源,很多學校社會體育專業起步和發展比較晚,相對來說基礎薄弱,缺乏成熟的理論體系,要通過與外界企業合作的方式予以彌補,如采取工學交替模式、頂崗實習模式,頂崗實習即“2+1”或“3+1”教育模式。學生在校學習2年或3年,最后一年到指定的企業帶薪實習12個月,學校統一安排就業,這對發展學生應用能力有積極作用。
(三)通過聘請骨干教師與加大培訓力度提升師資隊伍力量
任何專業和學科的人才培養質量均受到師資力量的影響。校企合作模式下,社會體育專業應調整和優化師資隊伍,通過“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的戰略原則打造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首先,就“走出去”來說,是指給本校教師提供外出交流、學習、參觀甚至掛職鍛煉的機會與平臺,讓教師去體育拓展中心、社會俱樂部進行訓練,或者參觀調研實習,以此豐富教師的理論知識儲備并且提升他們的專業實踐能力。其次,就“請進來”而言,學校可以聘請骨干教師以及企業部門經理、負責人以及優秀畢業生等方式兼職做社會體育專業學生的導師,或者邀請他們來校開展講座、培訓活動等,以此提升他們的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促進實踐經驗與理論知識的結合。實施這些措施能夠顯著提升師資隊伍力量,從而為校企合作模式下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工作的有序和高效開展提供重要的支撐。
(四)結合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要求加強實訓基地的建設
要想發展社會體育專業學生的應用能力,實訓基地的建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這也是學校和企業穩定、持久、有序合作的基礎與關鍵。為此,應根據實際情況建設實訓基地。其一,可以建設校內的實習實訓基地,邀請企業資深工作人員來校指導,幫助教師模擬健身俱樂部等配備機械如康復器械、健身器材等,以此作為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實踐訓練的專業場地。其二,學校可以與校外的體育拓展中心、健身俱樂部等企業簽訂長期合作協議,得到后者的專項經費資助,用于專業學科建設、教學研討以及教師科研等,或者以校外的企業為實訓場地,利用空閑時間如夜間、節假日等時間組織學生訓練,共同培養出符合行業發展要求和社會需求的專業人才。總而言之,學校和企業應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做好協調工作,加強實訓基地的建設,確保社會體育專業學生的訓練需求以及專業實踐教學需求得到滿足。
四、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經濟的穩定、持續和健康發展,社會對社會體育專業學生應用能力的發展有了越來越高的要求,而校企合作模式的實施能夠提升學生應用能力和就業率,有效解決理論與實踐脫節、課程教學理論脫離實際、人才培養方案缺乏針對性、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模糊等問題。新形勢下,社會體育專業教師應認真鉆研校企合作模式并制定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為社會培養更多技術型人才,同時大幅度提升學生的就業率。
參考文獻:
[1]梁四海,王秦英.普通高職社會體育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以東莞職院為例[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1(09):152-153.
[2]盧永平,張彥.基于適應社會需求的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策略探析[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1(04):93-94.
[3]遲桂軍,蔡建豐.校企合作背景下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青少年體育,2021(01):99-100.
[4]魏巍.哈爾濱學院羽毛球隊校企合作模式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9.
[5]李丹,王世強.校企合作模式下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路徑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9(34):63-64.
[6]劉遠海,田成勇,王丹,李亞萌.基于就業導向下社會體育專業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創新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9(12):18-20.
[7]劉遠海,王丹,田成勇,李亞萌.基于就業導向下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就業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22):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