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豪 牛文迪 曹夢貞
摘要:本文研究適合應用性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模塊化單元,建構特色化實踐教學體系,推廣網絡化在建筑學實踐教學體系中的應用,進而提出構建實踐教學體系的途徑、方法及具體措施。旨在培養出具有創新實踐性、高職業素養、適應社會建筑教育與多元化發展的應用型建筑專業人才。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培養;建筑學;實踐教學體系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高等教育在教學理念、辦學模式、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探索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發展,全國各高等院校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探究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及教學改革。目前,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的地方高校建筑學專業教學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為: 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方法、應用能力培養模式等都存在重視理論與設計,輕視技術與實踐的問題,主要講授一些建筑學理論知識,將建筑前期策劃、建筑施工等相關應用型技術知識留到學生畢業后的工作中學習,這種現狀導致很多建筑學專業畢業生與實際市場需求脫軌,多數學生成了設計單位不被重視的實習生。
1 傳統建筑學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1. 1 教育理念落后
在建筑學專業教學過程中,理想效果是應使學生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明確兩者之間的關系。但當前大部分高校的教學現狀是學生基礎知識掌握較好,理論過硬,但由于教師帶著傳統教學理念授課,導致學生實踐能力弱,在進入到社會之后,理論知識難以應用到實踐當中去,學以致用的能力低下。而專業知識學習模糊性突出的問題,使學生在未來的工作中也難以靈活運用合適的知識,對工作的駕馭能力較差。
1. 2 教學模式單一
當前,各高校建筑學專業的教學模式過于單一,在陳舊教學觀念的指導下,理論知識大量攝入,實踐能力卻被忽視,致使應用型人才大量流失,因此建筑學專業教學方式的多元化改革應引起學校的高度重視。建筑學專業課程知識繁雜、課業繁重,學生掌握不好學習方法,極大降低了學習效率。
1. 3 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脫節
第一,教學形式缺乏靈活性。由于教學理念的陳舊,實踐教學被安排在學期的最后,造成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不能交互進行,導致理論與實踐脫節,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創造力。在高年級教學中,發現學生在設計上過于理想化,使一些課題效果與設計初衷差距很大,在實際設計環節中,忽視了設計上的真實性、實踐性,使學生對建筑理念難以深入理解。第二,教學方法單調乏味。從一定程度上來看,設計的本質其實是人類的目的性和創造性活動。設計是否成功是由設計者的主動性、創造性、能動性和設計成果的可研究性決定的。建筑學專業實踐課程改革主要任務就是將科學、合理的技術和方法傳授給學生,并能夠很好地指導實踐操作,但目前教學方法比較單一,學生缺乏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2 應用型高校建筑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策略
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是要求實現從學歷教育到能力本位的戰略轉移,在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就業能力、轉崗能力和創業能力。創新意識不足、拘泥于經驗、忽略實踐等問題使人才培養模式的多元化革新刻不容緩。
2. 1 開展針對性教學
應有針對性地進行分層、分段教學。建筑學本科階段一般是五年制,改革中將一二年級劃分為初級階段,三四年級劃分為高級階段,五年級則劃分為職業實踐階段,形成分段式教學模式。初級階段的教學以建筑學基本功為主,重視培養設計師的基本素養。高級階段的教學以實踐為主,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之中,這個階段學生的獨立設計思維和自我認知逐漸形成,適當增加實踐設計類課程課時,引導學生建立自己的思維模式,并與理論課交互進行,不同階段由不同教師授課。職業實踐階段應引導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參與實習或校企合作的項目中,在實踐中成長進步,為學生進行職業教育提供更多機會。
2. 2 增加相關實踐課程比例
建筑學專業教育者應密切關注建筑市場對人才需求的變化,有針對性地制定教學方案,在教授學生理論知識的同時,增加其實踐經驗和對市場的適應性,使之成為更具創造性、更適應市場需求的人才。創新教學模式應增加實驗課時比重,實驗教學在建筑學專業授課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建筑學又屬于實踐類專業,學生的實踐水平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后續工程的實施和走向。綜上,整合有效資源,增加學生實踐經驗,培養應用型建筑人才,是當前建筑專業人才培養的必經之路。
2. 3 建立校企合作體系
實踐是檢驗理論知識成果的重要途徑,高校通過與校企合作,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有合適的機會通過實踐進行鞏固,有課題參與討論,有項目參與實踐,拓寬設計思路,掌握專業性較高的技能,適應新的工作環境。隨著時代的發展,市場需求對人才培養方向的影響越來越大,教學改革需要在鞏固理論知識的同時讓學生參與到實踐中去,運用多元化手段讓學生深入理解建筑設計和施工要點等,在授課中可展示學生設計方案并共同分析其可行性。
2. 4 采用項目式教學法
項目式教學法是通過讓學生參與獨立項目的規劃設計實施,從而提升學生對設計整體把握度的培訓方法。項目式教學法起源于美國,盛行于德國,到 20 世紀中后期逐漸趨于完善,逐漸發展為一種教學模式,尤其適合于應用型教育。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模式改變了以往被動式的教學模式,開創了師生協作、角色轉換、共同進步的新型授課模式,成為近年來廣受高校好評的教學模式,對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市場適應性具有重要作用。
結語
高校建筑學人才培養還需在實踐探索中盡快實現多元化改革,對應用型高校建筑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分析,有針對性地開展人才培養,能夠提升學生實踐創新能力,提升人才與社會的匹配度,為建筑行業培養更多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伍國正,隆萬榮,郭俊明 . 建筑學專業教育教學改革探索[J]. 河北工程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7,( 04) : 82 - 83.
[2]張劍鋒,劉杰,姜業超 . 應用型高校建筑設計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課程教育研究,2012,( 14) : 10.
(青島黃海學院 ?山東青島 ?266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