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紅
【摘? ? 要】英語是目前人才培養中不可或缺的技能之一,而大學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大學英語的開展,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發展,但在接觸西方思想的過程中,師生要做到不忘初心,才能實現育人的根本目的。這也是“課程思政”的提出來源,但如何在大學英語中發揮思政作用,還需要廣大教師不斷創新與探討。
【關鍵詞】大學英語? 課程思政? 教學創新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3.092
“課程思政”是新時代提出的教學建議,在課程內容中加入思政因素,是實現學生德育教育以及提高學生思想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這一建議的提出極具必要性,但如何實施還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在此情況下對課程思政的討論也就應運而生,本文將以大學英語課堂作為主體,探討在英語教學中如何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實現學生更好的發展。
一、基于“課程思政”的大學英語教學創新的必要性
1.時代的要求。人類的進步是一個逐步向文明社會發展的進程,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新思想、新觀念層出不窮,教育教學觀念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更新,社會對學生的思想政治也隨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及時學習新思想,不斷更新自我思想政治體系,才能不被社會所淘汰,因此,大學英語中融合“課程思政”教學是時代的新要求,其開展極具必要性。
2.人才的要求。大學是學生學生進行更深層次學習的重要場所,在大學階段,學生能學習到最先進的知識,對祖國的建設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現在,學生都還處于學習的狀態下,沒有與社會有過多的接觸,人生閱歷不足,如果不對學生加以正確的引導,那么在畢業走向社會時,很可能會因為一些欺騙、蠱惑等走上不正確的道路,這不僅會對學生自身產生不良影響,嚴重的甚至可能會侵害公共權益。因此,在日常的教學中要及時加入思政教育,只有在專注學生專業知識的前提下抓緊學生的思想教育,才能培養出合格的人才,才能為祖國的偉大復興貢獻能量,才能不負高校的使命與擔當。
3.學科的要求。大學英語是一門公共必修課,它的作用不只在于幫助學生通過四六級、雅思等相關的考試,更重要的是英語能力已經成為未來擇業的一項必備技能。因此,大學英語的開展是順應時代要求的,學生對這門課接受程度較高。這樣一門課程,若在其中加入思政因素,能較為迅速地被學生接受,也能得到較好的學習,對學生掌握各方面知識有較大的幫助。
二、基于“課程思政”的大學英語教學創新方法
1.與學科特點結合。英語來自西方,英文課本中也不乏一些西方的風土人情的介紹以及思想觀念的傳遞,這部分知識的學習能讓學生對西方國家有更深入的了解,對以后的對外交流有很大幫助。這一學習過程中,部分學生很可能會對西方國家的生活產生羨慕情緒,這部分情緒是正常的,但這很可能發展成為只覺西方好,從而否定中國文化的態度,顯然,這對我國的人才培養不利,也對祖國的未來建設不利。因此,“課程思政”被提出來,如果能將這部分知識與大學英語相結合,將很好地改善這一問題。例如,教師講解西方文化時,可以將中國文化與其對比進行講解,同時選用英文授課。這樣,既沒有與英語課堂的教學目的沖突,又能讓學生時刻了解并關注到祖國的文化,從中感悟到中國的強大與發展,從而對中國文化產生熱愛。
大學英語是一門學科,而英語是一門語言,語言在傳達過程中的獨特魅力與效果是其他方式所不能比擬的。教師要在充分利用英語學科語言優勢的前提下,做好學生思政建設工作。例如用英語介紹自己的家鄉,將英語翻譯變得更本土化、更接地氣等。通過這樣的語言訓練,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也加深學生對中國的認識,能更好地達成思政教學目的。
“課程思政”是帶有東方色彩的教學,而大學英語是典型的西方文化的傳輸,若將它們分開來看,之間并無關聯,但是基于對學生思政教育開展的必要性以及英語學科在大學中的特殊性,又要求我們將這兩者統一起來。在教學思考中可以看到,這兩者可以有機結合,達成雙線并行。教師在這兩者的教學結合中,要學會將思政與英語獨特的學科特點相結合,以實現思政與英語能力“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作為教學目標。
2.結合課外故事教學。課本的改編需要很長時間,因此一段時間內,教師的教學內容基本是一成不變的。這樣的教學不僅會讓學生失去興趣,教師也會懈怠。在這樣的狀況下,教師要學會主動尋找“新教材”,才能讓課堂不斷迸發出新的活力。
古代的諸子百家所堅持的理念各有千秋,對人在成長過程中的品質塑造有很多幫助;建國初期的優秀科學家面對重重困難不退縮,才有了今天日新月異的中國;還有許多優秀的企業家成功以后回報祖國、社會,為祖國發展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等等。這些事情不僅可以出現在時事政治課堂,還可以以課外故事出現于英語課堂。教師可以讓學生翻譯新聞,通過簡潔的語言對某個故事進行總結,課堂上利用英語與其他同學交流,思考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能為祖國貢獻什么。在課堂中多加入這種類型的開放性內容,激發學生自主思考,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課堂中才能更有活力,能力才能得到更大的提升。另外,選取這些優秀的中國故事,學生不僅可以從中了解到時事政治,知道國家的發展狀態,還能從中學到更多正面的精神,提高自己的德育素質以及政治思想,為自己正確三觀的建立以及人生道路的規劃找到正確的方向。
3.多給學生實踐機會。知識要得到利用、多加利用,才能內化為自身的一部分。課堂上學習再好,生活中無法踐行也是白學。因此,教師要多給學生實踐機會,讓知識與生活真正聯系起來。例如大學中的大創項目,對于課程思政與大學英語,可以從發展現狀、未來趨勢、改進方法等多方面進行申報,讓學生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看能為這一課程實踐做出什么創新。另外,課堂上經常設置以英語對話鍛煉學生的作業形式,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鍛煉學生,但是由于學生的成長環境都是類似的,因此觀點間的交鋒也會比較弱。教師可以讓學生課下與外國人進行對話,用他們的語言輸出自己的文化、政治觀點,傳輸中為了表達得當,學生自己的思政觀點肯定能更加明確,與其交流的過程中還實現了英語能力的鍛煉,這樣一舉兩得,才是將“課程思政”融入大學英語的最好方式。
三、結束語
課程思政是為培養更具品德、更合格的國家接班人而提出的戰略新舉措。要想充分發揮課程思政的影響,達成教學目的,需要教師以更多元、更創新的教學方式進行實踐,以學生作為主體,以育德、立德作為原則進行改進。大學英語教師面對這一挑戰,積極應對、科學創新,才能取得最佳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俞靜.創新大學英語教學,推動“課程思政”教育深入展開[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33(19):107-108.
[2]韓秀民.基于“課程思政”理念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的思考[J].校園英語,2020(37):26-27.